《孙子兵法》提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大意是说,作战行动中,如果参战方在力量上占有优势,就应主动出击;如果力量不如对方,则应以防御为主。可见,在当时条件下,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其实现难度远小于进攻。
随着军事技术不断发展,作战行动突破了固定战场和阵地限制,已在整个作战空间的各个层次、各个方向和各个维度同时展开。这种情况下,地利优势和阵地防护作用大大减弱,防御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攻防的难易程度和代价都发生了逆转。俄国学者加列耶夫以巡航导弹为例指出,进攻与防御之间存在着8-14倍的费效比剪刀差。也就是说,如果参战力量和资源不足以用来进攻,也就更不足以用来防守了。
由此可知,现代战争中,经济有效的防御方法并非构建“坚固而严密”的阵地和防护体系,而是充分运用各种作战力量,从不同空间和领域打击、袭扰和牵制敌人。美国学者迷切尔认为:“在未来,哪个国家的军队作好了准备并抢在对手之前立即行动,将带来迅速和持久的胜利。”当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类似传统战争时期的突然进攻,已经较难达成了;但从进攻与防御的整体效益分析,以攻为守的效费比仍是较高的。不妨设想,如果伊拉克军队能在美军部署完成之前,就针对其关键和薄弱环节发起主动攻击,海湾战争的局面可能会大不一样。
这也意味着,未来应对强敌来袭的最好办法是“你攻你的、我攻我的”,而非“坚守防御”。也就是说,在发现敌方战争意图已很明显,且其它手段已无力阻止事态发生时,最好的防御应是果断出手,对敌关键枢纽、薄弱环节及核心部位进行有效攻击,才有可能达成延缓、迟滞直至挫败敌人进攻的目的。
魏万强 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