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披露中国有关造航母争论 称2005年是转折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1日 11:06  东方早报
资料图:瓦良格号航母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驶向中国 资料图:瓦良格号航母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驶向中国

  【历程】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载将经济建设奉为重中之重,而不断隐忍对军事实力的投入之后,对于与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地位相衬的军事力量的需求必然在某一时段突出爆发: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索马里海盗之患、利比亚撤侨……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接连发生无不凸显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利益呼唤某种相应力量和手段给予保护。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之下,中国航母项目的神秘面纱缓缓撩开。不过,这一步所标志的不过是大国之路的某种看似必然、实则偶然的选择,夸大航母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正比例关系实无必要。

  早报记者 吴挺 

  2005年,对于一些专门追踪中国海军动向的西方分析人士而言,是转折性的一年,因为一场在中国政界和军方悄然持续多时的争论似乎就是在这一年里趋于明朗化,各种“蛛丝马迹”开始逐一浮出水面。

  “‘瓦良格’号2005年5月底首次移师干船坞,两个多月后被喷上了中国海军的灰色‘涂装’”、“2005年夏季的莫斯科航天沙龙出现的新数据显示,中国准备购买的苏-33经过升级之后可能会用于其本土打造的航母之上”、“苏-33UB战机在航空展之后特别为中国访问团加展了一次”、“一支中国代表团同月提前访问了‘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设计方俄罗斯Neveskoye PKB造船局及其建造方乌克兰的造船厂”……美国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用他常年“洞察秋毫”的成果,力图证明一个颇能迎合西方读者胃口的结论:“中国要开始雄心勃勃地造航母了”。

  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后航母之路经历的一波三折来寻觅转折真正发生的深层原因时不难发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载将经济建设奉为重中之重,而不断隐忍对军事实力的投入之后,对于与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地位相衬的军事力量的需求必然在某一时段突出爆发: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索马里海盗之患、利比亚撤侨……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接连发生无不凸显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利益呼唤某种相应力量和手段给予保护。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之下,中国航母项目的神秘面纱缓缓撩开。不过,这一步所标志的不过是大国之路的某种看似必然、实则偶然的选择,夸大航母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正比例关系实无必要。

  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不久前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谈及他对中国航母的观察时称,民族主义激发着民族主义,并影响着国家间对彼此军事能力认知的方式,“在无尽的不确定性中摇摆,中国的航母,一名老式的苏联斗士,将在今天的亚洲——比在当年可以预见的冷战秩序中——激起更多的不安。”他写道。

  然而,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师小芹提醒说,要警惕对航母不成比例的迷恋和狂热,她告诉东方早报,“中国的实力绝不会因为一艘航母就大跃进,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需要扎实细致、日积月累的经营。”

  什么改变了中央的意愿

  事实上,直到2006年,有关航母“利与弊”的讨论仍然在中国内部激烈展开。支持一方(“航母派”)认为,不论是通过海外购买或是本土制造,获得这样一个海上平台既可以确保中国保卫本国领土及海上通道的能力,又能彰显大国的地位与自豪感。反对一方的观点是,航母的出现会给中国的安全环境在多方面带来消极影响,“中国威胁论”首当其冲,将再度弥散于周边与大洋彼岸;尚不论更加紧迫的其他项目对原本有限资源的强烈需求,中国在关键航母技术上的薄弱环节等。

  但就在这一年,一名中国军方高级官员私下向西方学者透露,中国将在“12-15年间”拥有自己的航母。这一表态令西方学者感到诧异,因为就在两年前,同样是这名军官曾向一群西方学者宣布,中国政界和军方内部的一种共识是“中国没有发展航母的意愿”。谈及两年间表述的迥异,这名官员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国家利益急速增长、海上交通线越发重要、营救中国海外公民的需求越发明显,而“空中覆盖”能力(航母带来的)也逐渐被视为“均衡的海军部队”的关键组成部分。

  的确,在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有两种连锁反应尤其突出:对海外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增高;海外投资和劳工人数日益增多。而依赖程度的加深,很容易催生强烈的脆弱感,中国在此情况下对海上通道的兴趣与日俱增。

  “很显然,中国决定开始掌握运行航母所需的技能反映出其如下的评估: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最小限度目标在缺乏了海基空中力量(sea-based airpower)的情况下无法实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防务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前国防部高级官员荣·惠斯肯(Ron Huisken)告诉东方早报,“这是驱动中国致力于发展航母的核心原因。”

  与之相应的中国军队的目标任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与2004年之前解放军的主要任务局限于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威慑“台独”不同,之后的解放军开始逐渐适应执行更外向型的任务,在海上、外空及电磁空间中出现的中国新兴利益,中国军队开始纷纷迈出捍卫的步伐;在国际维和及人道援助行动中,中国军队参与的身影也不断增多;中国海军开始着眼“远海作战”理念,力量投送能力渴望攀上新高度。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李楠认为,中国之前不选择打造航母,缺乏资金及必要的技术是一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当时对于海外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的依赖程度尚不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一提议与中国当时的‘新安全观’——强调以‘软’方式处理与中国邻国在陆上及海上的关系——有所抵触。”他告诉东方早报,在他看来,正是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与东盟在2002年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2003年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在2001年参与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控制南海的需求作为战略优先任务的地位被削弱,而统一台湾则居于北京议程的头号任务。”新加坡防务学者伊恩·斯托瑞(Ian Storey)在2004年联合撰写的《中国航母雄心的抽丝剥茧》中写道,“航母眼下不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变化仍然在悄然发生。在新世纪的头几年里,北京为其雄心勃勃的海军现代化计划进行了大量投资,由此中国海军在航母建造的诸多支撑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尽管在某些领域尚不清楚步子是否迈得足够大。“从2003年开始,中国海军的052B型驱逐舰168号(广州号)、169号(武汉号)以及052C驱逐舰170号(兰州号)、171号(海口号)开始下水,这两种型号驱逐舰的下水标志着中国开始打造航母编队。”中国海军分析人士马尧告诉东方早报,“052B型驱逐舰是专用反潜驱逐舰,052C驱逐舰是专用防空驱逐舰,而在此前中国海军从未装备过类似武器。前者为航母编队提供必需的反潜能力而后者则为航母编队提供防空网,这是一个航母编队的标准配备。”    

  对于海军倾力打造潜艇部队的反思也在进行。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艾立信(Andrew S. Erickson)2006年撰文写道,潜艇当时居于中国海军发展主导性的地位,“但不可能会永远如此”。譬如中国分析人士就呼吁,应当重新审视“航母无用论”,“结盟国家的反潜武器非常强大……美国和日本小心地监控着中国海军潜艇行踪……中国海军潜艇533毫米鱼雷已不足以对美国航母构成强大威胁,而中国海军潜艇载制导导弹也不足以伤及一艘航母。”

  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也在催化中国人观念上对于航母的大转变。灾难发生之后,美国、日本、印度以及泰国的航母纷纷利用巨大的海上平台和舰载直升机参与灾区救援,充分展现了航母所独具的优势,也塑造了国家的良好外交形象,而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的中国却产生了一种被排除在外之感。此后,中国内部展开的激烈辩论将对航母作用的认识推向了新高度。

  到2007年,这场争论最终拨云见日。2007年3月6日,两会期间,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将向香港媒体披露称,中国航母研制进展顺利,如果速度快的话,有可能在2010年前完成。仅仅10天之后,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也证实,中国将自己制造航母,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进展顺利。更为重要的表态发生在2009年3月,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与到访的日本防卫大臣滨田靖一会谈时,表示中国是唯一没有航母的大国,中国不可能永远不拥有航母。“所有这些表态表明,对政治上如此敏感的议题,这些直截了当的评论肯定获得了高层的批准。”李楠说。

  历史争议一直在重复

  但对于中国海军的“航母派”而言,这场“要与不要”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太长的时间。

  尽管刘华清担任海军司令时对于中国拥有航母有着笃定的信念,但反对声浪同样强大。据海军指挥学院的徐锡康教授撰文回忆称,在1986年的全军首届战役理论学术讨论会上,一位领导的报告对海军走向大洋发展航母提出了完全否定的意见,其中心意见是要跨越传统模式,跨越发展航母阶段,可以用发展航天技术、航天兵器予以替代。

  类似的反对声直到20年后依然不绝于耳。一名中国军方高级官员在2006年的一场同外国军方学者的讨论会上表示,尽管他多年来主张发展航母(因为中国需要),但直到最近,航母仍然并非国家资源最佳的用途,因为中国缺乏一支护卫舰队,导致航母易于遭到攻击。中国由此选择“潜艇、中型战舰以及战机进行投入”。《舰船知识》网络版主编宋晓军2006年3月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曾说,中国军方内部有一派人主张发展航母,但必须与力推潜艇及航空航天项目的一派展开角逐。

  在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潜艇项目远远超前于航母计划。这与邻国印度截然相反,而另一个重要邻国、海军力量同样不可小觑的日本,情况也大致与印度相似。法国和英国则既部署航母又发展潜艇。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比较了中国海军与世界主要海军大国的军力结构模式和战斗力及经验之后,对于地区邻国日本和印度的关注仍然最盛。

  美国前驻华国防武官、退役海军少将麦利凯认为,中国在航母和潜艇问题上,没必要朝着任何一方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要在台湾问题上威慑美国,潜艇效果最好。要确保国际航道安全,适中的航母部队会发挥作用。”他告诉东方早报。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太平洋论坛创始人、美军第七舰队前参谋长洛依德·R。维希(Lloyd R. Vasey)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种反对声,他告诉东方早报,中国的大陆型形态意味着其最重要的安全关切并非来自海上通商通道构成的任何威胁,主要也不是在东亚水域,而是可能来自与印度及俄罗斯的陆上边境。

  “在作为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毛泽东对于海洋的兴趣不大,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陆地防御上。”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lmes)近期在“外交政策”网站上撰文称,他认为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对于“搭美国海洋霸权的便车”感到满意,因为“有限的资源花在经济发展上比在水上放置钢铁来得更好”。

  中国海军分析人士马尧也认为,中国以往是陆权国家,是由地理因素、经济结构和观念决定的。随着这三种因素的变化,中国开始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方向发展,“但这种发展和过渡历程具有不确定性,”他告诉东方早报,“尽管在进入后冷战时代之后,海权中的经济因素开始上升,而军事因素开始下降。”

  对于1986年那份“全面否定”的报告,刘华清当时就予以了直接的回应:“搞航母,不是为了军备竞赛、显耀武力,是服从于战略防御的总需要,用于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解决岛礁争端和对台斗争问题。

  海军即使要建造航母,其型号、规模也只能从小到大,在国家财力、军力许可范围内考虑。”

  海军指挥学院的徐锡康进一步补充说,陆地-海洋-航空-航天是人们征服自然的辉煌成果的自然进程,不具替代性,保卫远离大陆的海洋国土及其资源,保卫岛屿领土,海军的战役战术使用都因缺少空中掩护、缺少空中攻击支援能力而受限。对此,航天器材是难以弥补的。

  “变废为宝”与本土制造

  从海外低价购买废弃航母的计划被一些观察人士称为中国航母之路的第一阶段。自1985年至2002年,中国相关企业从海外总计完成了对四艘废弃航母的收购。最早购入的是15000吨英国造的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航母“墨尔本”号。有西方评论认为,表面上看,中国人花钱买了一堆废铁,但随后有报道传出,中国人利用该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式飞行甲板在北方一座机场开展飞行训练。“通过拆卸它,中国可能学到了工程原理——尽管有限,或许还有些过时。”美国海军专家艾立信认为。据徐锡康撰文证实,刘华清在上世纪80年代的确曾让他们认真研究正在广州船厂拆船的“墨尔本”号的资料。

  另外两艘购入的废弃航母是“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目前分别落户深圳和天津,均已改装为娱乐设施和军事教育主题公园,供游人娱乐参观。“中国的老式航母,特别是‘明斯克’号和‘基辅’号,可能被买来当‘尸体解剖’,为本土(航母)的设计提供信息。”艾立信认为。

  引发外界最多猜疑以及内部最多争议的是前苏联重型航母“瓦良格”号,这艘中国于1998年从乌克兰手中以2000万美元购入的大型舰艇自一开始便未完工服役过,船体在2002年几经周折运抵大连港口时连船舵也没有,是否装配有汽轮发动机也尚存疑。在2002年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瓦良格”号一直静静地停靠在大连港,等待命运的裁决。2006年,一名中国高级官员在与西方学者的交流中透露说,“一些海军军官想要”重装“瓦良格”号,但“仍有激烈的争论”。

  国产航母的打造计划——即西方观察人士口中的第二阶段——在中国海军中仍在不断探索和推进。早在1987年向解放军总部机关汇报海军装备规划情况时,刘华清就曾具体建议称,对航母的发展,“七五”(1991–1995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他当时根据中国航空和造船业领导及专家们的评估认为,中国在技术上“有能力建造航母以及舰载战机”。

  谈及刘华清1987年的建议,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李楠告诉记者:“方案后来被搁置了,部分原因是预算不足。”1997年,刘华清从中央军委副主席一职退休,这被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伊恩·斯托瑞视为“航母失去了在中国海军中的拥护者”。

  但中国香港媒体在2000年援引俄罗斯的消息报道称,1992年,北京高层开始下令就建造本土航母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即所谓的“9985项目”,研究的结论于1999年完成。2000年,北京准备投资约48亿元人民币打造第一艘轻型常规动力航母,预计在2005年正式服役。

  本土航母服役的消息显然是空穴来风,但随着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迎来空前的增速,各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确实在不断萌生,中国海军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每年发布的国防预算增幅一样尤其引人注目。到2007年,各种条件越发趋于成熟,中国航母项目最终开始缓缓走向台前,到2009年,航母项目似乎转入“快车道”。

  2010年12月16日,日本《朝日新闻》称,中国国家海洋局属下研究机构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在最近发表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中提及,2009年中国便制定了建造航母的构想及计划。同样是这家报纸在2008年底引述“中国某军事和造船产业业内人士”的话称,解放军将于2009年开工建造两艘排水量5万-6万吨的航空母舰,并将于2015年完工下水。

  一样是在2009年,“瓦良格”号的舰岛改造作业启动,静静等待7年之后,原本已经废弃的航母迎来新生。

(编辑:SN049)

  相关专题:国防部证实中国正改建航母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航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