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吴挺
【军工】
美国国防部最新发布的“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的评估是,中国在2015年前不会拥有实战部署的国产航母及相关船只,但中国造船能力和国外援助程度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这一预测。该报告同时认为,中国“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其军事化建设,包括国内国防投资、国内国防工业发展、不断增加的研发与科技发展资金、两用技术以及从国外获得的技术”,而庞大的航母工程俨然是这一军事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缩影。
“近期我们看到,有很多关于航母的报道,还有很多说得很厉害,也有些说得很差。高估或低估航母的作用都是不准确的。”在“八一”前夕中国国防部召开的一场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说。自中国航母项目2009年驶入“快车道”以来,这是中国军方首次就航母的技术水平予以正面回应,话语虽然简短却折射出一个核心命题:对于中国航母眼下的技术水平及其背后赖以支撑的军事工业体系,怎样的评价才是相对客观和公正的。
对中国首艘航母的军事水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研究院亚洲军事资深专家毕胜戈(Richard Bitzinger)认为,一艘航母,“特别是‘瓦良格’号这种小型的航母,在军事力量方面增加的砝码并不大”。“它只能运载12-20架固定翼飞机,而这些飞机也不能携带太多军事装备。”他告诉东方早报,他的观点代表了一批“看淡”中国首艘航母军事价值的学者,“但如果中国人能建造更多的航母,那它将可能意味着军事实力的增长。但不会很快。我预计2017年或者更晚的时间,中国会有第二艘航母下水。”
不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权问题学者薛晨持不同的看法。他告诉东方早报,从技术水平上看,中国第一艘航母实际已经达到了常规动力航母的世界一流水平,其原型是前苏联第三代航母的第二艘,在船体布局上属于标准的大型舰队航母,能起降重型固翼战斗机,“在船体以及装备的技术起点上比现役俄罗斯航母‘库茨涅佐夫’号更高,尤其是在指挥控制通讯侦察(C4ISR)系统、舰载机和自卫武器等方面。”他说,但“中国航母从下水到组建完整的战斗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动机仍是最大瓶颈
尽管眼下人们都将目光投向了“瓦良格”号,但中国首艘航母所展现给外界的必定是一幅更加广阔的图景:中国军事工业体系各部门在经过20年改革之路后至今所达到的水平。“航母的建造和使用,是多种武器装备的集成,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说。
美国国防部最新发布的“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的评估是,中国在2015年前不会拥有实战部署的国产航母及相关船只,但中国造船能力和国外援助程度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这一预测。该报告同时认为,中国“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其军事化建设,包括国内国防投资、国内国防工业发展、不断增加的研发与科技发展资金、两用技术以及从国外获得的技术”,而庞大的航母工程俨然是这一军事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缩影。
曾抛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的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陆伯斌(Robert Ross)此前一度提出,中国国内对于航母的支持已经扩大到了军队之外,渗透到了各大地方省份、中国社会的各个部门,包括大学、政府智库、工业界、政治精英以及普通大众。这一典型的西方视角虽存在夸大之嫌,却折射出西方观察人士对中国航母工程所了解的广度和深度。
“航母的制造不仅体现中国军工的水准,”海军分析人士马尧认为,“这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成果。”在他看来,这一庞大的工程能够顺利推进再次得益于举国体制的动员能力。“建造航母是个系统配套工程,需要船舶、航空、冶金、机械、电子、材料、发动机制造、电气多个行业配套协作,仅一个航空发动机就涉及75%的工业部门。”他告诉东方早报,尽管中国军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达到了准世界一流水平,处于仅次于美俄的第二集团,在某些关键性领域,诸如中国军工的瓶颈发动机,“军用航空发动机仍然落后世界先进水平20-30年左右”。
舰载机挑战
对航母战斗力的形成,最重要的便是航母舰载机群这一层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战斗攻击机、舰载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反潜巡逻机或直升机等的设计和配备问题,进一步而言,更核心的问题是“舰机之间的适配技术”,通俗讲就是“如何保障舰载机安全可靠地升空和着落”。
中国海军专家李杰日前提出,中国有能力研发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舰载机,而途径是通过“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舰载机技术”。2009年8月首飞的国产歼-15被认为很有可能成为“瓦良格”号所用的舰载机。尽管迄今为止中国官方尚未就歼-15的存在予以证实,但有分析认为,歼-15酷似苏-33,是在2005年从乌克兰购买的苏-33原型机T-10K-3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的地方集团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是国产歼-15战斗机设计和制造的主要参与方,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引进苏-27进行组装和生产的厂家,“对苏-27技术吃得最透”。“舰载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军工在航空发动机、机载电子设备、飞行控制设备、机体所用的复合材料,甚至是导航、通讯以及探测装置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马尧告诉记者,当今世界,先进舰载战斗机包括有限的几款:F/A-18系列、米格-29K和苏-33及阵风等,生产国仅为美、俄、法,“现在中国也开始加入这个行列”。
美国加州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太铭曾在接受美国国会质询时对中国军事工业做出过“双管齐下”追求现代化的评价,即一方面是自身内部的重组改造,另一方面是实施将军事工业与民营经济相结合的战略。
但中国航空技术储备薄弱仍然是一大擎肘,与美法等国多样化的航空配备相比,中国的航母舰载机群仍然缺乏多种空中力量。除了舰载机尚需进行大量的海基舰载试验以积累实际经验之外,同样重要的舰载预警机,在“许多方面还是未知数,譬如研发、试飞、定型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薛晨告诉记者。
以美国海军为例,一支相对齐全的空中部队专门配备有用来压制敌军空防的E/A-6B“徘徊者”或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干扰机),此外,海军的战斗机专门配有空中加油软管,以供战机在飞行时向其他飞机补给燃料。“对于中国首艘航母及未来的(国产)航母来说,空中加油和电子战能力是需要面临的致命弱点……为了确保能够执行真正的、远距离航母任务,中国海军还需要发展、建设及部署能够用于航母的指挥控制飞机、空中加油机和电子战飞机。”美国前驻华武官、退役海军少将麦利凯(Eric McVadon)认为,“迄今,中国甚至还没有在陆地空军基地利用苏-30战机进行舰队防空过。”他建议中国眼下应该研究舰队防空。“现阶段,中国海军将需要在协调舰载防空导弹(SAMs)和战斗机行动中制定程序。”他告诉记者。
水面战斗群逐步成型
相较于海军航空力量的打造,中国另一大关键层次体系——水面及水下作战平台(如驱逐护卫舰编队、潜艇编队、补给船编队等)的进展似乎更为迅速,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全球第一大造船国”的实力。造船厂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扩建和现代化使得中国的造船能力得以增加,从而为所有类型的军事项目都带来了益处,包括潜艇、水面战舰、海军航空(如航母)。
五角大楼“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认为,“中国的造船工业能够在2010年年底前开始建造一个自主的平台,而对下一个十年内建造多用途航母及其属舰,中国非常感兴趣”。中国造船能力的另一大特点是利用模块造船技术,由此建造行动得以分散到各地进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使批量生产潜艇和两栖舰成为可能。
事实上,由于军舰建造周期很长,中国航母战斗群的属舰构成已开始清晰。2003年开始,中国海军的052B型驱逐舰168号(广州号)、169号(武汉号)以及052C驱逐舰170号(兰州号)、171号(海口号)开始下水,052B型驱逐舰专门为航母编队提供反潜保护,而052C驱逐舰则提供远程防空网。“这两种型号的驱逐舰的下水标志着中国开始打造航母编队,因为这是一个航母编队的标准配备。”马尧认为,“随着054A型护卫舰(提供近程防空保护)的大量服役,中国以航母为核心的大型水面舰艇战斗群开始逐步成型。”
有熟悉中国海军构建的军事分析人士告诉东方早报,一个标准的美国航母打击群除“尼米兹”级航母外,还有“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2艘、“伯克”级驱逐舰2艘、“佩里”级护卫舰3至4艘、“洛杉矶”级核攻击潜艇1艘。“中国航母战斗群的属舰应该也和这个数量差不多。”他说。“航母一旦服役,航母编队中应该是使用这些军舰作为属舰的,而且从舷号168、169、170、171上看,两种驱逐舰都是隶属于南海舰队,未来的航母编队基本属于南海舰队,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这些舰只就是航母编队的属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说。
但尽管如此,中国在打造现代海军的技术和工业能力方面仍然感到不足,就航母工程而言,最关键的技术难题是动力系统。“中国的发动机制造与设计向来是薄弱环节,为6万多吨的航母提供足够的动力供其巡航和机动,确实是大的挑战。”马尧说。目前,美国航母已全核动力化,而中国航母首舰仍采取常规动力。“采用常规动力,续航力和持久作战能力就显得有限。从‘库茨涅佐夫’号32节5000海里的航程来看,中国航母首舰应在伯仲之间,远洋作战需要综合补给舰随行,或者沿途进行技术性停靠。”薛晨认为。
加强国际合作补不足
同样至关重要的还有第三个层次体系:信息化作战装备,包括卫星、无人侦察机、舰载雷达以及各作战平台间的战术数据链系统等。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海战也进入信息化时代。首先,航母的空间大,动力足,设备齐全,可以提供完整的指挥、控制、通信、信息、计算机和情报能力(C4I),是信息战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节点;其次,航母可以利用完整的C4I能力统合中国现有的海军舰艇,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最大幅度地提高海上一体化联合战斗力。”马尧说,但舰载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及使用技术仍然是阻碍中国航母发展的技术难题。五角大楼也异常关注中国在这一体系的进展,认为中国在指挥、控制、通信、信息和情报能力(C4I),以及监视和侦察能力的提升,将使北京能够在西太平洋深处识别、追踪和打击军事行为。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最近撰文称,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航母人员、辅助军舰以及关键的一体化协同,中国航母可能会成为一个“浮动的靶子”。对此,中国同样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中国2010年国防白皮书》称,中国在发展联合作战能力方面面临挑战,要求持续关注“加强一体化保障能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薛晨认为,航母战斗群这一庞大复杂的体系即使在硬件上构建完成,还需要一个各系统训练、整合并最终形成战斗力的长期过程。目前,中国还处于硬件建设的阶段,虽然训练整合在同步进行,“两条腿走路”,“但离形成可执行使命的航母战斗群确实还有相当的距离。”“以三大关键层次体系作为标准来衡量多个国家现役航母的技术水平,多数国家都不具备完整的实力。”薛晨评价认为,眼下,世界上拥有航母的国家已有9个,但面对航母战斗群这一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具备强大综合国力的国家根本不敢轻易涉足。
由此,开展合作和相互学习成为明智的选择。美国海军历史基金会的历史学家戴维·温克勒告诉记者,军事工业同样全球化了。
相关专题:国防部证实中国正改建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