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7月22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在南海问题上局面被动的中国,却不断被一些西方媒体贴上“强硬”的标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9日的一篇分析文章说,为强调南海对亚洲的重要性,地缘战略家尼古拉斯•斯派克曼曾经称其为“亚洲的地中海”。近来,这里又被称为“中国的加勒比海”。正如古罗马与美国曾经寻求控制地中海和加勒比海,中国现在正寻求控制南海。尽管北京对渔业资源和能源的胃口吸引了大部分注意,但从一个潜水员的角度看,这片半封闭海域是中国核战略的内在组成部分。
德国《柏林评论报》21日说,美国参与南海问题,令该地区的紧张关系从未如此紧张,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侮辱。日本“外交官”网站20日的一篇分析称,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如果南海为中国所控,或者东南亚落入中国轨道,势必大大影响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力量平衡,而阻止这种可能性发生也符合美国利益。有鉴于此,美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将试图按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美国无须在争议岛屿和海域上采取立场。同时,中国也将试图反对美国卷入,并防止东南亚国家联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能够落实9年前就达成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进步,会令南海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按照落实计划,中国将举办有关南海航行自由的会议,到那时一些区域外经常以此为借口指责中国的人就应该再无话可说。但中国和争议各方的分歧依然存在,南海争端如此复杂,并非一个共识就可以弥合得了的。争议各国内部政治都呈现出不允许退让妥协的气氛,而美国一直想借此主导东南亚的外部因素更不容忽视。对中国来说,将时间拖下去是选择之一。中国需要更多的时间积聚力量,把美国等区域外势力“赶出去”,那样,最终解决南海争端才有可能。(本报赴印尼特派记者 暨美娟 本报注泰国、菲律宾、美国、日本、德国记者联合报道 本报记者 郭芳 魏辉)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