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实习记者郭文静报道 北京时间7月20日,中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实验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下潜实验任务,这一消息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20日发表题为《中国正扑向深海宝藏》的文章称,中国在太平洋的深潜计划或将在开发世界海洋潜藏的矿产资源方面超越美国,并猜测中国“蛟龙号”的深海探测“另有所图”,或存在军事意义。
《华尔街日报》指出,“蛟龙号”下潜5000米的计划将成为中国在高风险科技领域与美国竞争的标志性事件。1960年,美国利用目前已经退役的深海潜水器“的里雅斯德”号(Trieste),将两名潜水员送入距离地面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底谷。美国海军也曾经运营三艘载人潜水器,其中一艘名为“海崖”的潜水器能下潜6000米,但自其1998年退役后,美国就没有新的潜水器来接任。
其后,美国在深海探测及矿藏开发领域占据领导地位数十年。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镍、铜等矿产的国际价格偏低,深海矿产开发失去了其商业魅力。
报道援引美国专家的话说,美国不仅在商业及军事上有着“落后于中国的危险”,而且伴随着深海矿藏越来越有利可图,美在该领域也可能被中国超越。目前,中国和俄罗斯正在积极申请勘探被认为含有更多银、金、铜、锌,特别是铅的新发现深海矿藏。
报道猜测称,虽然中国在太空开发领域已成为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四国之一,但相对于太空开发,深海矿藏开发更具有商业、科技和军事意义。尽管中国官方称“蛟龙号”仅用于民用目的,但一些外国军事专家则表示,这台潜水器可用于截获或剪断海地通信线缆,回收海床上的外国武器,或者是维修或救援海军潜艇。
针对“蛟龙号”对中国而言是否存在军事价值的话题,报道援引前美国海军军官、深海工程咨询师沃尔什(Don Walsh)的话说:“中国显然不会‘直奔主题’,但却会‘精心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