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治水利民 节水兴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3日 04:05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李东航

  与旱涝灾害作斗争,可以说始终是中华民族成长与发展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经历较大水灾1029次、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多时间就有一次较大的水旱灾害。治水以安邦定国,是中国人的集体认知与实践,历千百年而不易。

  中国人虽然“习惯”于旱魃洪魔不时肆虐并不屈地与之抗争,但是,2011年春夏之交,一场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先旱后涝甚至一夜之间旱涝更替的灾情,还是让中国人开始变得“不习惯”了。“旱涝急转”这个新名词,以令人伤痛不已的形式进入中国人的日常词汇库中,也向中华民族发出了颇显沉重的集体拷问:何以治水利民?何以节水兴邦?

  民生为重

  说起“治水”,人们头脑中或许会蹦出两个名词来,一个是远古的“大禹”,一个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龙须沟”。大禹治水因势利导,变堵为疏,令九流归海,民众安康;人民政府治理城市水系,化害为利,臭烘烘的龙须沟化身为鸟语花香的金鱼池小区。中华民族历史久远与不太久远的治水举措,皆以民生为重。

  这一点,在7月9日刚刚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继续得以体现:“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投资1053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群众和4万多所学校、1800万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中央投资512.19亿元完成全国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投资314亿元对408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老井》,讲述的是黄土高原上几代人为寻找水源而奋斗的故事。其拍摄地——山西省左权县偏僻一角的石玉交村,完全就是《老井》故事的现实版本,村民们历史上曾先后打井151眼,却眼眼都是干窟窿。后来,得益于山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石玉交村村民在水利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采用地下机械辐射自流引水新技术,打出了清泉井,各家各户在新世纪之初喝上了自来水、安全水。

  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目前全国还有2亿多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8.3万座水库中还有4.1万座病险水库存在隐患,蓄滞洪区内群众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些城市饮用水供应紧张,“逢雨必涝”也成为一大顽疾。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安排200亿元中央水利投资解决6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安排190亿元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安排158亿元用于5500多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据水利部统计,今年的中央水利投资初步落实1134亿元,较去年年初的814亿元,增加39%。各地也纷纷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科学治水

  要破解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难题,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单纯靠“砸钱”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科学治水、依法治水。

  在去秋今春的连续干旱中,产粮大省山东经历了150余天全省平均降水不足15毫米的旱情。然而,进入夏季,滚滚麦浪照旧起伏于齐鲁大地,山东实现了小麦生产“九连增”。不过,吸引人们视线的,除了山东创下大旱之年大丰收的奇迹之外,还有山东农业连续8年“增产增效不增水”,愈显殊为不易。

  山东作为全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先行先试省份,过去7年实现了全省用水总量的零增长,今年1月1日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如今,山东省水资源调配能力不断提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90万亩,农田普遍改变了过去“望天收”的尴尬境地。

  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的乡村,灌溉已实现了集约化,当地农民浇地只要拿着一张射频卡往田头的刷卡器上一插,地头的出水口就涌出了清水。“过去浇一亩地要30多块钱,自己装个机器要半天不说,柴油钱还贵,现在浇一亩地只要18块钱,而且妇女拿着一张卡就能在家浇地。”恩城镇北十里铺村农民李令祥说,“过去全村3000亩地浇一遍要20天,现在只要6—7天。”农民算的是自家的小账,算算大账就会发现,其中的效益不是一点半点:仅平原县一地,去年在实现小麦增收900万公斤之余,还节水405万立方米,节能40万千瓦时。

  同样是产粮大省的河南,也通过创新机制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引来了社会投资的“活水”。

  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留固镇,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实行的是“公司经营、部门管理、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机制,水厂的经营管理权移交给水利部门下属的独立机构,通过经营权改革,采用承包、合伙等形式保本微利经营,由本村及周边村想干和能干的人来为大家服务,执行“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的供水方式。这种带有半公益性质的公司介入水资源管理,不仅保障老百姓能享受到最低的水价,还彻底解决了过去管护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一系列问题。

  节约为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又是十分严峻的。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近30年间年供水量虽然增长了三成,达到6000亿立方米的水平,但目前全国水量的总缺口仍达500亿立方米左右。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我国每立方米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全国城市废污水处理率仅为70%左右。

  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在水这个问题上,我国既有远虑又有近忧。这时,唯有变革,才能使人水相争变成人水和谐,既利用水,也珍惜水。拥有全球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空冷机组的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工业用水量仅相当于普通电厂的15%。但是,7年前华电初闯宁夏电力市场时,发现自己虽然已将水资源消耗做到了极致,在这个率先在全国开展水权转换的省区,碰到的头号难题是没有水权指标。华电于是投资3000万元对唐徕渠农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使农业向节水、高效方向发展,把农民节约下来的1440万立方米水量拿来有偿使用。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把节水作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战略性根本措施。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

  节水,不仅要落实在生产中,也要落实在生活中。相对国家的“大战略”而言,普通老百姓的“小措施”也必不可少。及时更换老化输水管道,防止跑、冒、滴、漏,使用耐用的厨房卫浴设施,购买节水型家电,收集雨水“补贴”家用,甚至多洗淋浴少洗盆浴,洗漱时把水龙头开得小一些……这些举手之劳都是在响应国家的节水大战略,既利己也利国。

  纵深·六大政策

  水利部部长陈雷7月11日表示,水利部正在抓紧落实六大政策,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落实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2.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3.推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提高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与使用的比例标准,实行预算管理,确保用于水利。

  4.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

  5.提高水利工程贷款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6.进一步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百度推广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