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军事与利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 11:29  三联生活周刊
2010年7月14日,美国昂斯洛湾内的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准备参加多国海军联合演习 2010年7月14日,美国昂斯洛湾内的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准备参加多国海军联合演习
2010年7月27日,美韩联合军演中,航母“乔治·华盛顿号”舰长格里耶科在航母指挥中心向韩国国防部长和国会议员介绍军演情况   2010年7月27日,美韩联合军演中,航母“乔治·华盛顿号”舰长格里耶科在航母指挥中心向韩国国防部长和国会议员介绍军演情况

  三联生活周刊:我注意到,这几年你把研究重点放在金融领域,能谈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吗?

  乔良:我过去一直纯粹对军事有兴趣,对经济关注是近8年的事情,真正开始钻研经济理论是近5年的事情。因为我发现,一个研究军事战略的人如果不懂经济,特别是不懂金融的话,不可能研究出什么名堂。今天,美国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是全球的旗舰,军事上如此,经济也是这样。美国的军事战略是直接为其经济甚至金融战略服务的,这不算什么发现,马克思甚至马克思之前就有人说过,军事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我的发现只是美国人运用军事手段在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时候,它的军事力量是怎样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以及它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路径,这才真正是我所发现并关注的。

  要是泛泛地说“军事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怎么服务,很多人未必谈得出来。你问任何一个人,美国人为什么打伊拉克?这个人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国际新闻、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他就会说:“肯定是为了石油呗!”打产油国,为了石油奔着石油去,应该没有错,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出来了:美国打下产油国,占领了伊拉克,为什么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呢?美国人并没有对伊拉克进行抢劫式的掠夺。油价打高了之后,美国的出租车司机也举着牌子站在加油站门前,抗议油价飙升。这么一来人们就糊涂了,既然为了石油打了这一仗,打下以后又不拉走石油,人民还不能从中享受低油价,那么打仗是为了什么?这其中有很深的原因――也就是我们不能不提到1973年美元和石油挂钩的例子。

  三联生活周刊:这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什么?

  乔良:1971年8月15日,美元和黄金脱钩,这意味着美元不再以黄金做锚,而是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出现,开创了彻底的纸币时代――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在理论上可以随意发钞。你可以随意发钞,你还是国际储备货币,这种权利,使你从一开始就处于影响我的财富的有利地位。比如我今天拿到了5美元,明天你多发出去一倍的话,5美元就变成了2.5美元。这样一来,我手里的钱就贬值了,我对你的信任就会随之降低。那么,信用货币如何获得信用?美国人知道,这需要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科技创新力,还需要强大的军事能力。这些美国都有,但不足以拢住或吓住所有国家。你很强大,我承认,但我不一定就屈从于你。对不屈从的国家,如何让他们对美元依然保持信任?即使不信任,也能保持需求?这时候美国人就想到了一个关键办法:让美元与石油挂钩。

  你可以不信任美元,但不可以不信任石油;你可以不使用美元,但不能不使用能源。当石油与美元挂钩,全球的石油交易都以美元来结算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得不使用美元,因为你需要买石油。所以美国就这样下了先手棋――1973年,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西蒙飞到了沙特,去和沙特石油大臣也是当时欧佩克的首任秘书长谈判。西蒙说:你们用抬高油价去打击西方,我们不管,油价打到多高,我们也不管,但是有一点,如果要美国不跟欧佩克作对,必须答应一个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当时的欧佩克认为这个条件不算什么,因为打高油价不仅为了打击西方,还为了挣钱,挣日元是挣,挣法郎是挣,挣马克是挣,挣英镑也是挣,当然,挣美元就更是挣。于是就摒弃了其他货币结算,只剩下了美元。这样一来,只要你的国家需要发展,必然要消耗能源,最好的能源在当时在今天都是石油。要获得石油,只要不是产油国,就必须要用美元去买。可是美国人不是慈善家,不会把美元白白送给你,让你去买石油。你获得美元的方式只有一种:出卖资源或者出卖产品。而定价权在美国手里,无论是对资源还是产品,它都可以压低价格,从而使美国人在发行新美元,也就是发行高能货币的时候,赚得第一道便宜。然后等这些美元撒向全世界后,最终由于不是你自己国家的本币,再加上恐慌于美元的不断兑水,拿着它就等于让它一点点贬值。于是,为了不让它变成废纸,你如果不急着把它变成实物财富,你就只能让它回流美国,去购买美国的国债,或其他美元资产。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手里有这么高的外储,却不可能购买到想要的东西。比如我想购买高科技的军事技术,美国操纵的“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使得整个欧洲国家不敢把先进的军事技术和产品卖给你,这就堵住了你很大一块消耗美元的去处。即使购买这些国家的民用高技术,美国也是限制的,同样行不通。而你若想购买美国资产,比如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美国国会反对;最近华为收购美国的另一家企业,还是被否决,这就使得你根本别想购买任何有价值的战略资产。中国人意识到这一点后,那就不买美国的去买别国的吧,比如苏丹,和苏丹政府合作。到达尔富尔这个地方去获得石油,结果出现了西方所谓的人道主义灾难,西方国家纷纷对中国群起而攻之,说中国企业家完全是“为富不仁”,为了挣钱不考虑人权,把中国形象抹得很黑。

  当中国转身去购买力拓时,力拓除了让中国人抬轿子,把中国人涮了一把外,最后还是宁可赔2亿元违约金,也要让你铩羽而归。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市场行为,没有任何阴谋。谁信?鬼才相信。所以这些看似彼此并无关联的事件,让中国几乎在任何一个方向有钱没处花,想要购买的产品,只要你缺什么,西方立刻就抬高价格,让你的购买力实际上大打折扣。我们今天3万亿外汇储备能买到的东西,实际上只相当于20年前5000亿美元的购买力。这对中国非常不利。因为转了这么一大圈你什么都没有买到,美元又在天天兑水贬值,能让你保值的唯一也是最后的方法,只剩下购买美国国债。因为国债有利息,能够对冲掉一点美元贬值的幅度。在我看来,这就相当于美国人扎了一个羊圈,然后告诉你,你可以选择不进去,但却又让你无处可去,最后只能乖乖钻进去。这种情况下,你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怎么可能不研究它的金融大战略?我认为,美国人已经通过它的金融大战略,建立了一种全球化的金融体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金融殖民帝国。美国人不再用传统的殖民帝国方式来统治世界,像大英帝国那样占领你、统治你、掠夺你,美国人可以不占领你,但照样掠夺奴役你。中国东南沿海那些加工厂,那些血汗工厂,可以没有一个美国老板,但是全都在为美国人打工。在美国掌握定价权的情况下,中国人全都在被迫压低产品价格、压低工人工资,破坏我们的资源环境,生产价格低得让人吐血的产品,贱价卖给美国人,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奴役。而你挣到的钱最后还要再借给美国人去花,无异又是一种对你的资产掠夺。

  美国的战争毫无疑问就是为了这种金融利益服务的,而且是通过作战的方式去改变某些地方的投资环境,改变资本流向,逼着它像羊群一样回流到美国来,这就是美国人的军事手段怎样为其金融利益服务的,这就是我的发现。

  航母与周边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的出现,会对中国周边地区以及世界的战略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乔良:影响肯定是有的。美国人虽然嘴上说不怕――比如有个美军退役军官说:“我愿意看到中国的航母未来成为美军的靶子。”还有人说中国的航母是一堆废铁,这都是大话。如果真如此,美国人是会偷着乐的,而不会说这些废话。必须承认,美国人确实有比我们更强大的航母战斗力,但是中国航母既然存在了,就不会轻易成为你的靶子。反过来,如果你真把中国航母做靶子,那你就必须做好你的航母也有可能成为中国反航母武器靶标的心理准备。这就是对等原则。现在面对中国敢说大话的只有美国,而我认为他们也只是在虚声壮胆。

  美国有智库说,应该在中国航母适航期间,就把它击沉。美国是一个很有远虑的国家,他们对任何可能的突发事件,甚至对任何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预有准备,都有相应的计划。比如对于英国这样的铁杆盟国,美国的作战计划里,竟然有“如果有一天美国在北海与英国人争夺石油,该怎么打”的计划,所以,对中国它会有这样那样的计划毫不奇怪,但问题是他敢不敢这么做。

  其他国家,比如南海诸国,因为和中国有海上权益的争执,中国有了航母后,他们毫无疑问是会恐惧的。但是中国的发展不会因为你恐惧就停滞,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你的恐惧,而是我的国家利益。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必然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有了经济能力的发展,就会有对军事能力增长的需求,军事能力增强,国家能力也会增长,这是一种推挽式前进。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重要的不是发展不发展,因为发展是必然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方式、以什么样的成本、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发展。按照胡锦涛主席的说法,中国选择的是“和谐世界、和平崛起”。我们不准备让别国成为我们发展的代价和成本,我们更不希望自己成为别国发展的成本和代价,我们希望的是其他国家能和中国互利共赢。

  这其实是国家间的博弈,就是彼此间谁“魔高一尺”、谁“道高一丈”的问题。但有一个前提,不能陷入军备竞赛,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好处。当年苏联被拖垮,一部分原因就是陷入了军备竞赛。

  三联生活周刊:现有也有一种看法比较强烈――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更多地宣示自己的实力,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乔良:在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炫耀。美国崛起时,地缘战略环境要比我们今天好得多,可是美国却真正做到了“韬光养晦”,毫不炫耀,甚至以极其平和的方式去对待其他大国以及弱小国家,很多国家就是在那个时候积累了对美国的良好印象。

  中国着什么急呢?我们老是想把几代人才能做成的事在一代人里完成,什么事情都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看到结果,什么梦想都要在一天里全部实现,这种想法太急功近利。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完成崛起,到50年代中期才彻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国――这个过程用了将近70年时间。中国到今天连美国一半的路都没有走完,而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又比美国当年险恶得多,我们急着张狂什么?况且即使崛起,也没必要、更不应该张狂。中国人本来就是一个主张以中庸、平和的方式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民族,何苦非要在这个时候,用某种张扬的方式来炫耀自己呢?

  三联生活周刊:那我们建造航母,与“韬光养晦”的政策是否有冲突?

  乔良:航空母舰的出现,恰恰是对“韬光养晦”的一个补充。如同一个人体量很大,却没有足够强壮的骨骼的话,是不能支撑自己的。中国现在体量越来越大,如果骨骼不够强大,就不能支持其行动。航母的出现,就是在增强中国的骨骼。即使是“韬光养晦”,你也不能变成摊在那儿的一堆肉泥吧。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面世后,有哪些比较经典的战役?

  乔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11月,英国皇家海军从地中海上的航空母舰派出少量飞机攻击在塔兰托港内的意大利舰队。这是历史上首次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对水面目标及港口进行攻击,也标志着大炮巨舰主义的终结。

  但是相对讲,塔兰托战役的规模小一点。真正大规模的使用一支航母舰队对军港和水面舰只进行偷袭,“珍珠港事件”才是经典。此前此后,都没有比这更经典的战役。“珍珠港事件”之后半年,日本人和美国人在中途岛打了一场大海战,完全是航母对航母的战斗,则可以看做是大洋决战的经典。当时美国人用3艘航母击沉了日本人的4艘航母。据统计,美国到“二战”结束时有上百艘航母,不过那些航母大多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航母,它们很多是由轮船改造的,装上甲板,让飞机能够起飞就算。“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已登峰造极,甚至到现在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都没有达到它当年的程度。你想,上百万门火炮、数十万辆坦克、上万艘舰艇、几十万架飞机,一次性的复员兵就是1000多万人。由此可以想象,美国的军事力量在“二战”结束后达到什么程度。

  三联生活周刊:可以想象,航母出现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会再次甚嚣尘上,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乔良:面对“中国威胁论”,一种方法是不断地做解释:我们不威胁他人,我们是和平崛起等等。这是一种方式,但依我看效果甚微。因为很多国家不会听你解释,他有他的认识。你想把一个人的观念从他脑子里抠出去,换上你要给他的观念,这是何等困难的事情。所以,当“中国威胁论”的概念已经形成的时候,通过你的宣传去替代它,我觉得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医学方式:脱敏――当一个生物体对某个东西过敏的时候,医生的药方就是让他脱敏。怎么脱?迎难而上,反复用过敏源去刺激你,慢慢你就会习惯了。所以我们对“中国威胁论”还不如采用脱敏的方式。你认为我威胁你,那我继续加大力度,你慢慢习惯了,就会觉得不过如此。这个习惯的过程就是脱敏的过程。美国也用他的方式吓唬中国,吓唬到今天,中国人不是已经习惯了吗?

  航母的深层效应

  三联生活周刊:也有人说,航母的出现带来了兵力结构的改变,这怎么理解?

  乔良:航母肯定要改变海军整体的作战样式。如果仅仅是海战的话,需要海军诸兵种之间的配合,水面舰艇与水下舰艇及海军航空兵的配合。而航母本身,是一个联合作战体,你是这个部队的,我是那个部队的,面对一个作战目标的时候,咱们组合到一起,去攻击这个目标。一个航母特混作战群,就是把不同的兵种组合在一起,这是最早的军队模块化的典范,一开始它就是模块组合式的。中国海军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必须围绕航母的出现完成这样的磨合和摸索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的出现,对海军会有什么样的提升作用?

  乔良:我觉得从技术上讲,航母对推动军事改革会有一些效果。此前,中国军队对于模块化发展,虽然已开始有所觉悟,但没有硬性需求。而航母的出现,使围绕它展开的模块化组合变成一种刚性需求,同时也将为海军乃至中国军队沿这个路径发展摸索出一条通道来。

  军队的模块化发展,就是把各军兵种部队像搭积木一样任意搭建,也就是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任意组合。比如山地作战,需要空军师、陆军师、直升机团,以及运输部队进行组合。他们之前可能都不是同一个军兵种部队的,现在却为了完成同一个战斗任务进行重组,听一个司令部统一指挥。而如果是一次登岛作战,模块化组合就可能以海军为主,由空军为它提供制空权争夺和保护,陆军则为海军提供登岛作战所需要的兵力。这实际上就是陆海空联合作战。联合作战就需要很多不同的模块组合。航母出现后,会在海军中最先出现一种必须的模块化组合,所以它对中国军队的改革也是有先导意义的。此外,过去的联合作战都是近海的,现在有可能出现远海作战,航母到达的地方,“二炮”可能跟它配合,实现航母与“二炮”的联合作战。

  三联生活周刊:从中国军队内部看,各个军种发展的情况与其他国家比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乔良:一个国家的军队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不同时期一定会有所侧重,如果齐头并进,那就意味着哪一个军兵种也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有侧重、有倾斜、有重点的发展策略才是对的。从我们国家军队的发展看,“二炮”部队的规模是根据战略需要考虑的,它要不断更新,使它的武器水平跟上世界最新步伐。中国陆军的水平应该是世界一流,空军的发展毫无疑问也在过去20年里,掀开了最新的一页。空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海军的发展必然提上议事日程。为什么?因为当时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远海作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保障我们国家自己的空中和海上疆域问题,你连自己的国家都保不住,谈何打出去?现在海外利益的需求出现了,军事保障的需求出现了,海军的发展必然提到日程上来。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出现后,会对提升中国海军的地位有什么影响吗?

  乔良:虽然如我刚才所言,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包括各国的军事评论家们在评论一个国家的实力时,航母还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航母对于今天中国的无形效益是非常大的,中国航母牵动了全球多少人的眼球啊!在我看来,中国的航母发展是赶上了“末班车”。航母的寿命比较长,像印度的“维兰特号”已经用了四五十年,它的“维克兰特号”是“二战”期间的老航母,直到21世纪初才退役。所以航母至少还能横行半个世纪。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形容自己,“鸽派”还是“鹰派”?

  乔良:我既不是“鸽派”也不是“鹰派”,我不喜欢无端发狠话,当然更不喜欢说那些一味示弱的话。军人如果只会说示弱的话,这个国家就没希望了,但如果军人处处逞强,同样也会损害国家利益。我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什么派。各国军队中都有人发表鹰派言论,都有人喜欢发表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的话。这些话的好处是,有时可以起到话语威慑的作用,也有的可以成为国民心理的强心剂,但这些话,基本不是我想说的。我要说的,只是些理性的、现实的、充分顾忌国家战略利益的话。这些话可能两头都不讨好,但只要有必要,我就会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SN002)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