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产重点型号将我国直升机研制水平推进20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1日 10:35  中国航空报
吴希明 吴希明
资料图:国产武直-10武装直升机 资料图:国产武直-10武装直升机

  本报通讯员 江滨

  他4次在型号研制中立功,4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获得了首届航空航天月桂奖;他是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原国防科工委511高级技术人才库;他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江西省第三届十大井冈之子、首届江西省十佳百优科技创新标兵、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特等金奖”等众多桂冠;他就是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高级专务、总设计师吴希明。

  2009年11月,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所长邱光荣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评价吴希明:如果没有他这种技术领军人,就很难突破我们在直升机领域的技术关键;如果没有他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我们就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吴希明是我们心中的一杆旗帜,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榜样力量。

  吴希明在学习笔记里曾写下这样的话:“人,不能没有一点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存在,要发展,要振兴,不能没有精神;直升机要衔接技术断层,要超越同业的竞争者,更不能失去这种自强精神。”

  志在直升机的理想

  1984年,吴希明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毕业后来到地处小三线的直升机所,当时所里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极为简陋,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因为他的志向在直升机,朴实的兴趣让他觉得直升机远比喧哗的街市更令人沉迷。他被分配在总体研究室担任设计员,室主任是丁仪。多年后丁主任回忆当初的情景,颇为动情地说,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到这小伙子将来能发展。在丁主任眼里,吴希明是个帅气的高个子青年,讲话风趣,办事认真,接受力强,思维敏捷,踏实肯干。参加工作之后的最初10年里,吴希明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直8、直9系列、直11等型号的设计,逐渐成为担当重任的技术骨干。

  1995年,直升机所为了培养吴希明,把他派往英国做访问学者。1996年6月,他到伦敦游览大英博物馆。当他站在一幅巨大的敦煌壁画面前,发现眼前的壁画竟然是一块块铲下来再拼接起来的,看到被窃取的来自祖国的古老文明,他不禁百感交集,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强烈地冲击着胸膛,他仿佛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之后,虽然英国某大学向他发出了进一步深造的邀请,他却毅然返回祖国,回到了直升机所,就在回国当天,他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英国的经历使吴希明的人生观更加坚定了,他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和情感所系,航空报国的信念从此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

  吴希明向党组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生命不该是一条直线,它有着属于自己的起伏,我愿把一生的激情奉献给直升机。”他告诉年轻的同志:“只有把自己的爱好和祖国的利益联系起来,才是理想;只有把毕生的追求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实现生命价值更广阔的舞台。”这就是吴希明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需要紧紧联结在一起,把人生的意义完全融于祖国的航空事业。

  直面直升机的挑战

  吴希明从不把工作当做负担,从不在困难面前气馁,他的心里满装的是直升机事业的壮丽图卷,为此他敢于接受严峻的挑战,勇于承担艰巨繁重的任务。

  1990年代后期,直升机所承担了国家重点工程的研制任务,这是一个全新的型号,它第一次要求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参考样机的条件下完全自主地进行研制;这是一个高难的挑战,它第一次向中国人的技术水准、组织能力乃至意志力发出了考问。经过多个型号磨炼的直升机所人没有在困难面前却步,而是信心百倍地踏上了崎岖的征程。从型号研制初开始,吴希明先后担任该重点工程的第一副总师、总设计师。他付出了全部的才华和精力,在型号研制任务最艰难的两年里,他仅在国庆和春节各为自己放了两天假。他和全体参研人员长期坚持“6+11”工作制,咬定青山,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百折不挠,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激流险滩,突破了一重又一重茫茫迷雾。每天,他脑子里时时萦绕的都是技术方案、攻关措施、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就像一面鲜红的党旗,召唤着参研人员勇往直前。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曾经连续工作两晚三个白天;为了协调解决型号问题,他曾经一周之内四次奔赴外地。办公室、会议室、试飞现场以及候车室、飞机上、宾馆里,处处是他工作的地点,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甚至因此而“欺骗”了妻子。有一天晚上,做医生的妻子李俭需要值夜班,临走前一再关照他要保证5个小时的睡眠,他满口答应,可是他一干又是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听到李俭下班回家的脚步声,他急忙把被子弄乱,造成一种自己刚刚起床的样子,不料还是被细心的妻子识破了真相。他与李俭尽管都在所里工作,一年里相聚的日子还不到四分之一,他们的伉俪情深众所周知。李俭怀孕的时候,他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陪她一起散步;出差途中,他总要给家里打个问候电话;而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李俭生病做手术,直到手术成功后,才把消息告诉他。

  吴希明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他充分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型号研制全线的作用;他努力借鉴已有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研制实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重点工程研制过程中,吴希明和参研人员共同努力,创造了多项直升机发展史上的奇迹,将我国直升机研制水平向前推进了近20年,跨入到能设计第三代直升机的行列。他把全部的才华和满腔热血贡献给了直升机事业,2001年,年仅38岁的他担任了直升机所总设计师,成为我国直升机技术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

  设计直升机的跨越

  吴希明的成长和成就并非命运的特殊眷顾,而是他恪尽职守、不懈奋斗所结出的硕果。他26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准则,勤奋钻研,精益求精,扎扎实实、兢兢业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树立了“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生动典范。

  1980年代末期,直升机所开始研制轻型的直11军民通用直升机,当时任总体组设计员的吴希明负责直升机气动外形的设计。当时,所里花费2000多万元从国外进口了一台计算机辅助设备,但是没人会用,就连计算机中心的专业人员也束手无策。新婚不久的吴希明为了攻下这道难关,他从接收任务的那一天起就把家搬到了机房。他在一百天里,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在机房和资料室度过,体重从120斤下降到不足100斤。他苦思冥想,不仅学会了使用计算机,而且能够在计算机上开展设计工作。经过艰苦摸索,他终于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了型号全机理论外形设计,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填补了我国直升机设计领域CAD、CAM的空白,开辟了直升机数字化设计的先河,为加速型号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1994年12月,直11顺利实现首飞,我国终于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标志着我国直升机型号研制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重大飞跃。

  吴希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告诫型号研发团队,要重视型号平台的每一个细节,所有的技术选择必须慎之又慎,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几年前,某研究室承担了替代尾桨的研制任务,在确定耐久性试验方案的时候,他反复听取技术人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的意见,然后自己又思索了整整一个晚上,最后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这项工作原本可以由基层技术人员自行完成,但是在关键问题上,他坚持亲自参与把关。他20多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准则,不放过一个缺陷、一个疑点。有一次,重点型号进行科研试飞,飞行员对飞机评价很高,只反映偶尔有点小噪音,吴希明没有轻易放过这个征兆。随后的3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和同事们一起查阅了几千份技术图纸,几百份计算报告,做了几十次地面试验,终于排除了这个隐患。“一个小小的噪音=30天没日没夜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吴希明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他正是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技术直觉,通过与大家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科学、严谨、合理的技术决策。

  加速直升机的发展

  吴希明总是把成绩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全体干部职工。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从不端架子,更不摆资历,常年坚守在工作一线,与科研人员同甘共苦,和衷共济,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钦敬。然而在巨大的成绩和殊荣面前,他总是说:“直升机研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人本事天大也干不出来。”

  他把每一位技术人员看成是智慧的来源,与大家广泛沟通交流。他知识丰富,专业面宽,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学习不辍,在工作中与科研人员深入细致地讨论问题,认真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许多技术人员一致反映,即使不属于他本专业范畴的技术问题,他也能够洞察到问题的实质,往往一打开图纸,他就能敏锐地做出反应,抓住主要矛盾。然而他的学历至今仍为“本科”,对此,直升机所原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吴鸣彪深有感触,吴鸣彪说:“吴总完全有能力弄个博士、硕士的帽子戴在头上,但是他没有时间去提高名头,他也不在乎这种名头,他在意的是实际本领。”

  吴希明常说:“我希望大家都来反对我,和我作对。”与他接触过的技术人员都有同感,不论职务资历高低,不论年龄老少,在讨论和交流技术问题时,他从不以领导和权威自居。正是在这种轻松的技术氛围下,大家能够毫无保留地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由他主持召开的技术讨论会总能够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吴希明深知,我国的直升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汶川大地震给吴希明以强烈的思想震撼和心灵激荡,他说:“中国太需要直升机了,建设直升机工业强国和直升机应用大国任重道远,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契机,奋力追赶世界直升机先进水平,加速直升机自主发展。”他以世界眼光看技术进步,从国际空间看直升机产业发展,与广大科研人员集思广益,制定了“2030年直升机型号发展规划”,以此作为引领直升机技术进步,加速直升机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前进指南。

  身为技术领军人物和直升机所党政班子成员,吴希明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他特别强调学习,认为一个人、一个组织都必须在不断学习中取得进步。他率先垂范,刻苦钻研,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带领研发团队追赶着世界的步伐。

(编辑:SN049)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直升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