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
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当场击毙的消息,自奥巴马亲自公布以来,至今媒体上讨论的热度仍未减退。人们都在思考:为什么拉登会从一个阿拉伯世界的“富二代”演变为一个恐怖分子首领?这究竟给美国乃至世界的反恐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众所周知,1955年本·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他的父亲是当地富商。他10岁时,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坠机事件。这让从小就没有父爱的拉登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拉登幼年就读于宗教学校,熟稔教义,渴望复兴阿拉伯王朝的辉煌。后来,他从沙特阿拉伯的一所大学毕业,并经商致富。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拉登离家参加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展开反对苏联的斗争,并建立了“基地”组织。当时的拉登不仅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甚至被美国的《时代》杂志称为“英雄”。海湾战争爆发后,拉登认为美国已取代苏联成为“伊斯兰世界新的恶魔”。从后来拉登发表的多次讲话的内容来看,他反对美国的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美国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中单方支持以色列;二是美国发动海湾战争时,驻兵沙特阿拉伯。由于拉登反对当时同意美国驻兵的国王,他的沙特国籍也因为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在1994年4月被取消。
此后拉登策划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恐怖事件,最著名的当然是2001年的“9·11”事件。拉登以这个事件,开创了一个军事上反对称作战的先例。在“9·11”事件之后,美国立即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摧毁了保护拉登的塔利班政权,使拉登和他的“基地”组织只能东躲西藏。不久,美国又借反恐为名,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耗资高达万亿美元,并牺牲了数千名将士。这不仅使美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而且在政治和经济上,大伤了国家元气。
有人说与本·拉登可以作对比的,是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美国中情局协助的政府军杀害的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笔者认为,两人不可相提并论。格瓦拉是人们公认的时代英雄,但拉登却演变成了一个逆时代潮流而动的恐怖分子—— 虽然,他也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但他的恐怖活动却以牺牲美国许多民众为代价,并带来更多伊斯兰弟兄的牺牲,结果走向了反面。他的悲剧在于越过了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对生命必须尊重的道德底线,同时,也违反了《古兰经》“枉杀一人如杀众人,拯救一人如救众生”的告诫。
这次,美国依靠其信息优势和“点穴式”的突击力量,击毙了拉登。虽然这在军事上也提供了一个成功战例,但是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是不能根除恐怖活动的,反而会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因为,产生恐怖活动的原因错综复杂。拉登的演变过程,并不能证明宗教文明的差异就是恐怖主义的源头。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有时可能会引发冲突,但导致激烈对抗却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其他文明采用霸权主义政策密切相关。
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文明存在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少纠缠历史问题,多往未来着眼。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矛盾的方法,应该是鼓励文明的对话和促进文明的融合。在不同文明引发的社会差异的问题上,更应倡导相互沟通与接纳而不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激烈对抗形式。
本·拉登之死,为反恐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反恐应标本兼治,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