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专家称中国许多导弹部署在内陆美军难以侦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 10:25  环球时报
资料图:解放军二炮固定发射井内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 资料图:解放军二炮固定发射井内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
资料图:解放军二炮弹道导弹实施远程机动 资料图:解放军二炮弹道导弹实施远程机动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16日在日本“外交家”杂志(the-diplomat)网站撰文称,尽管五角大楼在每年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清晰地勾勒出解放军各型导弹的射程图,但其却忽视了解放军导弹射程增加、机动能力增强的特点。文章称,解放军现在可以将许多导弹及其发射架部署在内陆地区,即使科技十分强大的美军也无法全部侦测和锁定,这赋予了解放军极大的作战优势,足以吓阻美军不敢在台海冲突时轻举妄动。

  文章称,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理查德•布什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外交政策研究所期刊《Orbis》发表文章评估了两岸局势。他在文中称“机能失调的政治”不利于岛内应对紧迫挑战所做的努力,但同时谨慎地对台湾未来做出了乐观结论。与此同时,布什还认为中国在部署短程弹道导弹方面面临的限制。他指出五角大楼中国军力年度报告就是很好的证据。在去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报告撰写者并未提高其对中国大陆针对台湾部署的导弹数量的评估。在2009年和2010年的报告中,他们认为这一数字应该在1050至1150之间。(台北发言人给出的数目更高,他们认为中国大陆针对台湾岛部署的导弹约达1300枚。)

  理查德•布什指出, 解放军列装巡航导弹数量不断增多。例如,其在2009-2010年增加了约100枚巡航导弹,而这一总数并不包括在短程弹道导弹的数目当中。布什还指出,“中国阻止美国干涉台湾事务的能力正在快速增强”,这意味着北京政府对其相对未来敌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满意。不过,第二炮兵仍在继续增强其导弹部队的能力,提高其导弹的精确性和致命性。简言之,虽然解放军部署新短程弹道导弹的速度趋缓,但其作战能力仍在不断增强。也就是说,武器数量远远无法体现一支部队的作战实力。

  另外,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通常包括清晰地勾勒出解放军各型导弹的射程图。图中彩色编码条显示中国前线部署导弹可到达的中国边境附近地区。条带宽度等于既定导弹的射程,这种方法很适合描绘二炮部队诸如新型CSS-5反舰弹道导弹(常被称作DF-21D)或空对地弹道导弹等的能力。地图显示出,部署在边境沿线的反舰弹道导弹可穿过南海与马六甲海峡,打击超出第一岛链外的印度洋地区。实际上,整个孟加拉湾与阿拉伯海北部部分地区现在已经纳入中国反舰弹道导弹(ASBM)威胁圈之中。

  但文章指出,五角大楼的射程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导,可能会掩盖微妙的作战和战略现实。五角大楼的射程图表明中国的导弹都位于环边缘地带周围的固定地点。实际上,这些导弹仍可能部署在内陆地区,并同时保持其攻击重要目标的能力,无论是台湾、美国驻日本基地还是公海。如果中国指挥官满足于威慑台湾附近水域的船舶,那么,他们通过内陆数百米处的反舰弹道导弹发射器就能做到这一点。或者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均可。由于机动弹道导弹是可移动的,因此,二炮部队可相对轻松地重新进行导弹部署。这一日渐灵活的能力意味着,解放军可用于打击台湾的导弹远多于短程弹道导弹的数字。随着中国武器工程师不断改良硬件、扩大导弹射程及打击力,解放军会变得越来越灵活。

  将部分导弹部队部署在内陆,解放军指挥官可从中受益颇多。隐蔽性就是其中一个显著优势。在辽阔领土内侦测和定位机动发射器是美国军队从未彻底解决的一项挑战——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西部“飞毛腿狩猎”行动失败,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塞尔维亚地面部队几乎未遭到大的创伤,这些都见证了美国在这方面的不利。中国多变的地形提高了部队的生存性。此外,通过大量采用中国纵深的战略,解放军指挥官在与敌人的争斗中可占据优势。对美国来说,派战机对中国内陆采取行动,甚至命令美国海军战舰发射巡航导弹打击中国腹地,这与打击沿海地点完全是两码事

  事实上,北京可能吓阻敌人对内陆目标发动攻击——这一冒险可能将有限海上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这种战争的代价要远超过敌人预想的有限政治目标。解放军可能利用这一简单的权宜之计来阻止外部干预。看起来,理查德•布什可能低估了中国导弹对台湾斗气及其友国的威胁程度。此外,很多美国和亚洲战略学者认为,布什用了错误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对台湾岛的威胁。随着第二炮兵部队导弹部队射程的扩大,解放军指挥官可能会撤出台湾对岸的部分甚至全部短程弹道导弹部队,但却不会降低太多的打击能力。北京的举动可能让人认为,台湾海峡一片和平,但同时也保留了军事选择(针对台独分子)。对北京而言,这是个双赢解决方案。(春风)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导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