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称美国很难遏阻中国在东亚影响力扩大走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9日 11:16  环球时报
资料图: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进行海上作战演练 资料图: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进行海上作战演练

  环球网4月19日消息,台湾《旺报》18日刊出题为《美国必须与中国分享权力》的社评,文中认为,“美国将很难防堵中国在东亚渐进式扩大影响力的走势”。文中提到,改变美中战略对峙态势的关键仍在于,“美国必须去除在东亚‘唯我独尊’的心态,认真看待北京多次做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军费支出仅为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的宣示”。

  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演讲提出削减赤字新方案,未来12年要减少4兆美元支出。达标的方式无非是开源节流,包括增加富人税收、降低国内支出、减少联邦健保开支及删减国防预算,其中有关2023年前至少需裁减4千亿美元的国防支出,将对美国全球战略与外交造成重大影响。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0年的美国预算赤字已创历史新高,达到1.56兆美元,约占GDP的10.6%,负债总额更超过了14兆美元,接近GDP的90%,平均每个美国人负债约4.7万美元,迫使奥巴马必须采取行动删减赤字。

  美国年度国防预算规模达5千余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4%。今后若进行大幅度裁减,难免影响全球各地美国驻军的规模,冲击到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布局,引起盟邦对美国重返亚洲的质疑,甚至可能削弱美国面对中国军力崛起的响应能力。

  奥巴马曾经公开称许国防部长盖茨,过去两年已减少不必要的国防支出。但奥巴马宣布将裁减4千亿美元国防支出后,五角大厦发言人莫瑞尔立即提出警讯,声称削减任何国防经费皆应视国家战略和政策选择的需要,而非单纯地改变预算数字,更何况美国此刻仍陷于伊拉克、阿富汗与利比亚的战事,继续裁减国防预算势必削弱美国的军事力量、军队结构和海外任务。

  盖茨也认为,大幅删减国防预算将对美国造成“灾难性”结果,显然盖茨对大幅删减国防预算有其顾虑。事实上,今年元月盖茨访问大陆后,西方媒体就陆续透露五角大厦研拟的新国防发展计划,目标似乎都是针对中国军力崛起而来。新国防发展计划需要政府预算支持。

  近年来,大陆军力发展成果超乎美国的预期,反卫星导弹先进系统的研发、歼20隐形战机的试飞成功、东风-21D反舰弹导飞弹(ASBM)的部署等,已经造成美国及其东亚盟邦的疑虑,大陆最近亮相的首艘瓦良格号航母,“更被美国海军视为将冲击东亚区域的权力平衡”。

  最让美国保守人士忧心的是,当美国正步向军事预算裁减之途,中国的国防支出却快速攀升,增加美中在东亚军事冲突的潜在风险。尽管西方与大陆的军事战略专家都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军力仍不足以威胁美国在东亚的霸主地位,但中方军事发展的惊人速度,确实让包括盖茨在内的保守派感到恐慌。事实上,大陆的经济若能持续成长,内部秩序亦能维持相对稳定,未来若干年面对美国削减预算的趋势,中美军事力量的对比未必不会日渐缩小。

  从白宫今年2月中旬提交国会的2012年预算案来看,五角大厦今后10年若想达到经费削减目标,势必要重新调整国防支出项目及全球战略布局,重新就如何赢得战争、发展新式武器、海外军事行动,思考新的平衡点,例如更加重视情报搜集与海空侦察能力,或确保部队的机动与灵活,以因应日益增多的非对称性战争。国防部长盖茨敦促白宫避免再派兵参与亚洲地面战争,正说明了国防经费裁减会限缩美国对外军事的干预能力。

  奥巴马的财政紧缩计划,同样也会限缩美国对外的政治影响力。国务卿希拉里3月初在参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提过,国会坚持大幅裁减预算,恐动摇盟邦对美国亚太政策的信心,尤其中东动乱的当下,东亚国家难免怀疑美国能否信守重返亚洲的承诺。希拉里与盖茨对美国预算削减的忧心,出发点都建立在与中国竞争东亚地区领导地位的假设。

  12年时间裁减4千亿美元国防预算,未必意味美国将丧失全球的军力优势,也不表示中国将取代美国在东亚的霸主地位,但可以确信的是,美国将很难防堵中国在东亚渐进式扩大影响力的走势。改变美中战略对峙态势的关键仍在于,美国必须去除在东亚“唯我独尊”的心态,认真看待北京多次做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军费支出仅为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的宣示。

  今后几年,美国仍不免将大量国防资源用于伊拉克、阿富汗及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这对已趋严重的预算赤字难免雪上加霜。此时此刻,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必须从调整心态,与中国分享权力着手,否则与中国走上军力竞赛之途,美国财政捉襟见肘现象恐怕会愈来愈严重”。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东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