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4月17日,这个日子充满辉煌。60年前,1951年的这一天,当时的政务院下发《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随之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
从飞机修理厂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航空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勇于创新,在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道路上振翅飞向全世界。
开拓创新:
从修理厂到世界前沿
2010年第8届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展出的“太行”涡扇发动机,向外界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中国已具备自主研发第三代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并实现军用航空发动机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跨越。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人类工程技术的最高智慧。
中国今天能与发达国家一同跻身世界上能研制航空发动机的5个国家之列,背后是几代航空人的创新拼搏。以航空发动机“中国心”为代表,60年奋斗,中国航空工业逐渐形成以飞机、直升机为龙头,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航空武器配套齐全,技术基础较完备,军民结合、相对完整、具有较强实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自主研制军用航空器形成了“探索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装备发展格局。
国人不会忘记,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当空警2000、空警200、歼10、歼11、轰6H、轰油6、歼轰7A、歼8D、歼8F、歼7GB、直8K/直8KA、直9侦察型/直9武装型和教8等15个机型151架飞机12个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举国沸腾,全球震惊。
曾记否,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第一个空中梯队,由9架美制P-51战斗机、2架英制蚊式战斗机、3架美制C-46运输机、1架美制L-5型通讯联络机、2架美制PT-19初级教练机组成的。17架飞机全是缴获装备。
60年奋发图强,中国航空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配套的高科技工业体系;发展了多类型、多用途飞机、发动机、导弹,累计生产几十种飞机和直升机共16000多架、发动机近6万台、导弹2万多枚,出口和援赠飞机2400多架,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装备。中国跻身能够研制先进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
以歼10研制成功为标志,中国航空工业形成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突破了以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电系统、先进航空材料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毫不夸张地说,歼10是中国迈向航空强国的关键一步,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划时代的里程碑。”中航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说。
军民融合:
巨大的“滚雪球”效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航工业与中国东方航空集团联手打造了世博会史上第一个航空馆——中国航空馆,首次将航空、飞行与城市主题展现于公众面前,成为中航工业军民融合战略最佳表现。
“如果搞航空工业,作为一个大国来说要发展航空武器装备,但是你不搞军民融合,只是搞军机不搞民机,你这个航空工业是一个跛足的航空工业。”在航空领域里摸爬滚打多年的林左鸣认为,撇开民用领域,航空工业必然会因为缺乏稳定支撑而丧失发展潜力。
在这一理念推动下,中航工业对传统军工企业相对单一模式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不仅研制生产各类歼击机、强击机、运输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等军用航空设备,还要在中短途运输机、民用直升机等民用航空领域、非航空民品领域、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现突破。
新舟60、运8、运12、直11、直9等民用航空产品,已在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批量走出国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研制取得重大进展,首架飞机2007年成功下线,2008年11月28日成功首飞。2009年7月16日,首架ARJ21-700从上海转场西安阎良,全面进入试飞取证阶段。同年8月底,ARJ21累计确定和意向订单208架,新舟60获得国内外订单和意向订单162架,迎来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局面。新舟600于2008年10月首飞。2011年3月27日,首架新舟600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正式投入使用。
军民融合,是技术转化和市场意识的融合。军用技术“嫁接”至民用领域,民品得到跨越式发展;民品利润和民品市场,使军品前沿技术研究融入市场意识,产生“滚雪球”效应,这成为世界航空巨头成功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