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凌硕 本报特约记者 曹金平 米晋国
谁能想到,这一双双纤细的手,托起的竟是一艘艘如山战舰——她们圆满完成数十艘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计划修理,维修装备900余套。
谁能想到,这一副副柔软的肩,扛着的竟是一条条铁甲“蛟龙”——她们先后40余次参与舰艇装备重大任务技术保障,紧急抢修600余次,排除故障1000多项。
她们,就是海军北海舰队某舰船装备技术保障大队女子抢修队,6名成员,平均年龄33岁,被战友誉为绽放在大洋上的“蓝玫瑰”。
“和冰冷的钢铁‘谈恋爱’,需要投入全部热情”
大海深处,一场演练激战正酣。
“电台突生故障,无法接收信号!”紧急时刻,女子抢修队队员谌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电台故障点在混频管,该管头部直径只有绿豆大,周围环绕4个纤细的管脚,构造精密度直逼“微雕艺术”。
在摇晃不停的舰体上,她拿起电烙铁,快速精准地将4个管脚和电路板一一焊接,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一旁的官兵叹为观止。
看着眼前这一幕,你很难想象她刚到单位报到时曾吃过“闭门羹”——
“上舰维修,这不是女同志能干的活。”修理所老所长把她“晾”在一边,硬是顶了3天不愿接收。
行动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法。
穿上蓝色的作训服,谌丽每天跟着老师傅付荣亮上舰下艇,风雨无阻;看图纸、修样机、查电路,一身油污一身汗……
回忆这些,谌丽俏皮地说:“和冰冷的钢铁‘谈恋爱’,需要投入全部热情”。
这真是一场独特的“恋爱”——约会地点:码头;约会方式:钻船舱爬潜艇。如今,谌丽已成长为首屈一指的技术专家,能修理48种舰载通信装备。
谌丽的“恋爱”经历,几乎是整个女子抢修队的缩影。破茧成蝶,一个个曾经连扳手都拿着费劲的黄毛丫头,如今不可思议地变成了军舰维修各领域的技术能手——
王春华,基地维修技术培训优秀教员,参与重大保障任务20余次;
李成晶,能独立承担7种型号气象装备维修任务,先后中修舰船10条,小修舰船18条;
彭文娟,能修理保障10种导航设备,完成了400多次抢修任务;
韩海玉,编写和修订了11种船型、87部航海装备舰员维修指导卡,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傅海燕,累计修理通信装备500余部次,整理观通装备资料40余万字……
付出青春全部的热情,她们最终收获了大洋上的蓝色“爱情”。王春华感慨地对记者说,其中艰辛,如海水般苦涩;其中幸福,如浪花在跳跃。
“站在军舰最高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的美丽”
这一幕,彭文娟终生难忘——
那年夏天,即将远航的海冰723船,加装在桅杆顶端的设备出现故障。接到消息,她想都没想,拿起一根防护绳缠在腰间,直奔码头。
30多米高的桅杆直刺蓝天,那是军舰上最高的地方,此前她从没有上去过。
海风猎猎,她随着吊车“飞到”桅杆顶部。向下看了一眼,海水白花花一片,巨大的眩晕感刹那间包围了她。此时,舰上的官兵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绝对不能退缩!”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掏出工具开始检修。半个小时后,故障顺利排除。
这一刻,她的勇敢赢得了官兵们热烈的掌声。她美美地享受来自战友的这种认可,因为“站在军舰最高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的美丽”。
诗人说,他人的眼神,能照出自己的美丽。彭文娟第一次到某船修理,迎来的是战友不信任的目光:“这可是重要装备,你能修好吗?”如今,看到她上舰保障,战友们说:“彭工来了,问题就能解决了。”
从怀疑到信任,透过战友眼神的变化,女子维修队每名成员都读懂了自身的“美丽”。
舰艇装备抢修是苦活、累活、急活,也是危险活,不仅需要体力、勇气,更需要智慧。
在大队党委的支持下,她们精心编写了10余部船型、80多部“航海装备舰员维修指导卡”,将复杂的装备维修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维修小知识,制作成装备维修保养知识卡片,发到各个舰艇,有效提高了舰员的自修能力和科学管装用装意识。
紧跟海军装备转型建设步伐,身在一线的女子抢修队近年来不断“充电”,其中5人获得了研究生学历。谌丽完成了《某新型导弹护卫舰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研究》,为海军舰艇通信系统研制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李成晶主持研发了简易风速传感器;韩海玉对某特型装备保密系统进行软件升级,极大地提高了装备安全系数。
目前,傅海燕和彭文娟一起承担起建设大队信息中心的重任。傅海燕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信息中心建成后将可以对辖区内的每一艘舰艇、每一套装备实行远程会诊、全时监控……
“我的爱人,这是我送给我们最珍贵的新婚礼物”
清晨,某军港码头,汽笛长鸣,一艘刚刚修复好的军舰即将启航。
此时,一辆婚车开上了码头。海风中,新娘和新郎携手伫立,凝望着军舰慢慢驶离。新娘深情地对新郎说:“我的爱人,这是我送给我们最珍贵的新婚礼物”。
这浪漫的场景,出现在女子抢修队队员李成晶的婚礼上。
就在婚礼的前一天,李成晶还在这艘军舰上忙着巡检。她发现了海图传真机有一根保险即将熔断,及时排除了隐患。婚礼当天,在李成晶要求下,婚车临时改变了路线。为了弥补自己对爱人的歉意,她准备了这份特殊的新婚“礼物”——目送自己保障的舰船顺利起航,分享这自豪的一刻。
“我们首先是军人,然后才是女人。”李成晶说,选择了军旅,选择了舰船装备维修这个职业,注定要比别的女人付出更多。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女子维修队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几年前,谌丽的丈夫王强在一次任务中遭遇车祸,石膏从脚后跟打到腰部,无法动弹。偏偏此时舰艇要出航,谌丽带人连夜加班修理检试。无奈之下,谌丽从单位借了两部对讲机,一部放在爱人床头,一部自己带在身边。当丈夫需要翻身、上厕所时,她忍着眼泪,在舰上一手拿着电烙铁一手给邻居打电话,托人帮忙照看。
彭文娟2006年考取东北大学读研深造。不巧的是当时有了身孕。论文答辩当天,她和丈夫带着出生2个月的宝宝一起来到考场。经过一家三口的“共同”努力,彭文娟顺利通过答辩。
韩海玉的丈夫时常出海,她自己也是天天跑码头,很难顾上家。没办法,女儿两岁就被送进了幼儿园……
然而,生活中的重重艰苦,丝毫没有动摇她们为战舰保驾护航的信念。就像海燕喜欢飞翔在大洋波涛之间,穿惯了蓝色作训服的她们,已深深爱上了舰船装备维修这个职业。
谌丽一直记着“老师傅”付荣亮曾谆谆教导她的话:“咱干的活关系着战士的生命,马虎不得!”
今天,谌丽自己感悟说:“抚摸着那一台台修好的机器,就如同爱抚着自己的孩子;听机器正常运转的声音,就如同欣赏美妙的音乐!”
这也是女子抢修队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