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一场由信息科技进步引发的革命。从理论上讲,信息技术为所有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并不是任何国家都有把握机遇的见识和魄力。本世纪初,党中央明确提出:“二十一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军信息化建设经过本世纪头10年的艰辛努力,在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主战武器装备系统和信息化支撑环境上取得长足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未来10年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是一个在改革创新中努力创造更大辉煌的新跨越。我们必须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失时机地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充分认识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趋势
军队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始终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局下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在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中科学发展。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1984年确立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2000年9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十五”、“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对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经济信息化全面推进,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进入转型调整的新阶段。国家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军队提供了经验借鉴、技术支撑、人才保障和物质依托,使我军有条件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
国家信息科技的发展走向。现代信息技术通常被理解为基于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国际上判断一项信息技术是否属于“现代信息技术”,有两个标准:一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二是基于微处理技术,或者说,使用了微处理芯片。值得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发展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进程,有目标、有计划的科学技术活动将直接影响科技发展未来。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对信息科技未来40年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应选择的重点方向作出战略判断,认为当前我国尚处在工业社会中期,到2050年将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总体上接近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在国家确立的2020年前重大科技专项中,大都与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密切相关。国家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重大突破,将使我们彻底摆脱跟踪模仿、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目标。2020年前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提升三个水平、增强四种能力”的发展目标。未来一个时期将发展基于IPv6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推动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框架下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应强化国家核心安全需求对信息化发展的牵引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当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先行者,全面提升我军信息化建设起点和自主创新能力。
准确把握我军信息化建设历史方位
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是保证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时代、又不超越现实的关键所在。我军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指挥自动化建设,坚持以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建设结合、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结合、新研新建与改造挖潜结合,强化综合集成,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形成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指挥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军事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成效,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取得进展,战场信息支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训练手段有了较大发展,测绘导航、气象水文和空间环境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主战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新型作战平台研发成功,对部分在役武器装备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精确制导弹药的比例和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得到改善,初步建立信息化领导、管理和咨询工作体系,信息化理论探索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深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院校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目前,信息化建设已从最初的指挥手段建设向联合作战体系的全要素拓展,从作战指挥领域向训练、保障和日常业务领域全方位延伸,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宏观性和综合性特征日益突出,在广度和深度上整体推进的格局已经形成。
同时也要看到,我军信息化建设是在机械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起步的,与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不能忽视,我军信息化发展是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在进步,别人也在发展,仍面临被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的风险,我们必须坚定发展决心、拓展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十二五”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所谓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指作战能力要素结构与生成机理的基本表现形态。所谓主线,是指这一模式在军事领域引领方向、贯穿始终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就是积极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战斗力充实新内涵、再造新结构、谋求新增长。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充分发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使信息化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官兵素质,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基本途径是走开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衔接统一起来;根本目的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逐步构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体系。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必须以新的理念推进各项建设和准备,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以信息主导为引领。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源动力来自信息革命。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次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人类基本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坚持信息主导,重在转变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应着力推动“五个拓展”:由分领域分系统建设向综合集成体系建设拓展,由行政手段统管建设向优选技术路线引领建设拓展,由重大工程阶段性推进向软件牵引滚动建设拓展,由以手段装备建设为主向“建训用管”一体拓展,由重视技术突破向推动整体转型拓展。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战斗力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科技进步,战斗力总体水平取决于科技成果的运用。体现在装备建设上,应紧盯前沿技术发展动向,力求运用最新技术成果提高武器装备质量,努力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武器装备体系。体现在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上,应确立战略重点的思想,确立新型主战力量的思想,确立力量结构转型的思想,加快推动相关部队按照信息化的本质要求调整编成结构和功能要素。体现在提高官兵素质上,应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知识结构转型,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担负起信息化建设领导责任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挥员;大力推进训练内容改革,真正使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装备进入训练实践。体现在管理创新上,应注重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战斗力。就像电子政务改变了国家管理模式、电子商务改变了市场交易模式、电子社区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往模式,在军事管理领域的信息化运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军队建设的质量效益。
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为重要抓手。军事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训练转变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训练重心上,应由注重以合同训练为中心向注重以联合训练为主线转变,逐步构建适应联合作战要求的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科学体系;在训练环境上,应由注重复杂自然环境下训练向注重以复杂电磁环境为重点的复杂战场环境下训练转变,不断提高遂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能力。
以军民融合式发展为基本途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实现富国与强军有机统一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军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信息技术具有军民通用性,信息基础设施具有军民共用性,战略信息资源具有军民互补性,这使军队信息化建设有条件也必须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军民融合式发展应做到在政策法规上融合、建设规划上融合、重大项目上融合、人才培养上融合、资源共享上融合,才能真正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
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军队信息化建设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突破。谁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就能占据军事竞争的主导地位。必须增强技术储备的超前意识,紧盯技术前沿安排技术储备布局;必须增强技术发展的优先意识,从政策、资金、力量上支持技术创新;必须增强技术竞争的机遇意识,提高洞察技术的敏锐性、阅读技术的理解力和突破技术难题的执行力。
加强制约体系作战能力的瓶颈技术研究,发展应用引领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加大信息栅格、云计算、移动宽带、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跟踪和应用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可能改变竞争格局的突破性技术。目前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理论,是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间形成的。一些新机理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重大突破,可能产生一个质的、断代式的飞跃,进而改变未来的竞争格局。
实践反复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买来的也存在安全隐患;单纯技术模仿是走不远的,只能带来短期效益而非超越的能力;单靠引进是行不通的,依赖于人也可能受制于人。应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基本依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后发优势,把信息化建设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突出抓好信息化工程建设
我军信息化建设,是一部重大工程的创业史。实践证明,重大创新工程是一个“方向标”,可以凝聚方方面面力量;是一个“产业链”,可以引领关键技术突破和重点领域建设;是一个“大学校”,可以造就一批能够攻坚克难的人才队伍;同时也是一个“磨刀石”,可以在艰苦创业中磨砺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关键是把那些影响长远的重大工程抓紧抓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工业时代的工程建设,以专业化分工、流水线生产、规范化作业、标准化产品为主要特征,实质是在规范化的基础上,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信息化工程的综合性、复杂性不断增强,建设内涵不断拓展,管理要求逐步提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信息化工程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是智力知识密集的复杂系统工程,尤其是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学科的综合发展,对工程的时效性和技术的融合性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军事需求变化多样。信息化工程人机结合更加紧密,需求作为工程的建设起点和重要内容,更具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使一步到位的需求难以做到,一次性“交钥匙”工程难以实现,应把需求论证工作贯穿始终。三是建设内容逐步拓展。信息化工程在机械化同构项目规模建设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异构项目的综合集成工程。其中,硬件是承载系统的基础,软件是发挥系统功能的关键,数据是驱动系统运转的核心,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应协调推进、同步发展。四是建设主体多元化。信息化工程更加强调联合与协作,需要战略规划、建设管理、总体设计、技术研发、装备生产和使用维护等人员的共同参与,组织协调难度增大。五是建设过程存在较大风险。信息化工程投入大、要素多、环节多、关系复杂,不确定因素多,过程管控难,要求更加重视规避建设风险。
必须把握信息化工程的时代特征,根据作战需求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统筹抓好系统研发和装备建设的各个环节。军事斗争需求反映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决定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对军事需求理解越深刻,建设的自觉性就越高;对军事需求指标越明晰,建设的针对性就越强;贯彻军事需求越坚决,建设的成果就越实用。应建立多边协作的需求论证机制,采取“边研制、边使用、边完善”的建设模式,加强需求的细化分析、实时修正和动态优化,不断调整建设内容,确保工程建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工程建设规划计划、立项论证、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各个阶段,强化军事需求的牵引和指导作用,以规范化的制度保证军事需求进入建设规划、指导建设过程、验收建设成果。
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信息的获取积累、融合处理、维护管理和共享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成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
加强软件建设。应用软件既是一个信息处理平台,又是一种信息生产平台,对实现信息资源增值利用具有决定性作用。应统筹软件建设任务分工,大力推进软件的构件化,增强军事应用软件的复用程度和大规模开发能力。应加强对作战模型开发利用的统筹管理,切实增强作战软件的实用化水平。应把握软件建设的特点规律,科学制定软件人力成本计价标准。
搞好数据建设。数据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平时为各类信息系统运行提供重要支撑,战时集中体现为融合共享的战场态势。应增强数据采集意识,把数据采集和积累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注重组织各类数据搜集和整理存储。应增强数据保鲜意识,定期组织数据更新,确保数据的保鲜度、实用性和可靠性。应增强数据安全意识,严格访问控制,严格授权共享。同时,还应做好容灾备份工作,提高信息系统快速恢复能力。
推进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达成各级同步认知、联合行动的前提。军队数据共享不同于其他领域,既要实现共享,又要控制知密范围,向上共享与对下共享也是不对称的。必须处理好共享与保密这对矛盾,分层次、有权限的实施共享。必须统一各类数据标准,使各相关单位能够分工合作,在统一规则下共同参与数据标准建设。必须采用基于数据集成的系统设计思路,以数据集成为核心,建立稳定的数据模型,使各种应用系统直接存取共享数据库。只有从数据集成抓起,才能走出系统集成的困境,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对信息化的已知远少于未知,探索征程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以更睿智的头脑、更非凡的胆魄、更务实的行动,不懈努力、奋发有为,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进程中,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