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不负使命 履职尽责敢于担当
军队专委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记者宋轩报道:从内务司法到财政经济,从农业与农村到民族与外事,从人口资源环境到教科文卫体……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委员中,有这样一些将星闪耀的我军高级将领:尽管他们大多已从领导岗位走下来,但仍时时刻刻心系祖国和人民,情牵国防和军队建设,关注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中,共有40位军队委员;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中,共有39位军队委员。这些军队专委在各专门委员会履职尽责,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和军队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军队专委在全国人大的职权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议案,协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开展立法、监督等工作。如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彦林就参加全国人大立法调研活动40余天,参加20部法律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决议案的审议工作,还有35份法律草案修改意见报告和审议结果报告的起草工作以及137件代表议案的处理工作。与此同时,军队专委委员在全国政协各专委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参政议政职能。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黎仅在2009年就先后带队参加调研、考察等活动11次,研究京、津、沪、渝直辖市人口资源环境和城市建设问题,形成的报告受到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
专门委员会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专业化和经常化。所以,进入专门委员会的军队专委一般都是相关领域里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他们对有关问题比较熟悉,且人员较少,便于分门别类地研究、讨论问题,可以考虑得更深入,更周到。他们的真知灼见,来自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来自与人民群众的亲密接触。“年近古稀却仍奔走呼号,体现着军队专委对共和国的一片赤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全国政协军队委员联络员办公室负责人说。
在为国计民生奔波劳苦、为科学发展鼓与呼的同时,军队专委也积极立足本职,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言服务。他们充分发挥“智囊团”“人才库”的作用,先后就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军民融合促进科技资源成果共享等50多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所提意见和建议得到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李乾元:伫立西部 情注三农
■本报记者 宋 歆
“西安天下安,西宁天下宁。”
“西部安宁富强之日,就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时。”
2010年盛夏,一本名为《西进战略》的著作,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广泛关注。扉页上鲜明直率的观点,以及“设立西部特区”、“西部农村土地证券化”等议题,激发了持续不断的热议。
这本为广袤西部呐喊的著作,作者就是在西部扎根14年的军队人大代表、兰州军区原司令员李乾元。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在该书序言中这样写道:“乾元同志曾是河南省林县红旗渠下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热心报国,加上家中困难吃不饱肚子,走进了军营,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
吃不饱肚子已成为一种遥远的时代记忆,把自己融入到西部的壮丽山河,却成为了将军戎马倥偬多年的不懈追求。到农委工作3年,李乾元依旧关注西部的发展建设。他躬身乡村一线,先后走访了十几个省份的数十个县市,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小额贷款”等专题,作了大量的调研并提交了相关报告。
2009年,李乾元向人大提交了《不能愧对农民工》的调研报告。在报告中,他深情地指出,“我们搞了几十年建设,修了那么多铁路、公路,实现了那么高的贸易顺差,哪样都离不开农民工。”“农民是民,农民工是工人,爱人民、尊重工人就是要爱农民、尊重农民工”……同时,李乾元还就改善农民工的待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据悉,这些建言,对中央之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农民工的政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年指挥千军万马,如今脱下军装,干地方的工作,会不会有外行指挥内行之嫌?面对这样的疑问,李乾元斩钉截铁地说:“都说‘隔行如隔山’,我还想说‘隔山不隔理’。只要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肯于学习,敢于坚持扑下身子,就一定能看到问题本质,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窗外华灯闪烁,李乾元在屋内凝神思考,奋笔疾书。他即将付梓的一部新书稿《合作之路——中国农业生产的第三个春天》,依然在他细致的思考与修改之中。那厚厚一叠书卷中,植根着一名共和国军人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执着思索与不懈追求。
许志功:为了国家更美好
■本报记者邹维荣
“提案工作是政协带有全局性的工作,是政协组织履行职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作为多年在军队工作的同志参加本届政协提案委的工作已经3年多了,感受很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许志功,见到记者就开门见山地说。
“第一个感受是,军队政协委员由从事军队工作转到政协参政议政上来,其热情不减当年,充分体现了这些同志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国家发展、关心人民利益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许志功委员介绍,几年来,军队政协委员提交了不少有真知灼见的提案,据不完全统计有1667件之多,第一提案者涉及273人,第一提出人25人。这些提案和转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等多个领域。
“党和政府以及政协组织本身对政协委员的提案和转信高度重视,很好发挥了提案和转信的作用,这是第二个突出感受。”许志功委员介绍,全国政协提案委对大家提出的提案认真梳理,有些提案做成要报直接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有些提案和相关部门协商,有些重点提案还组织专门调研考察,有力地推动了提案的办理落实。各承办单位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把办理提案与促进本部门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办理形式,注重办理落实。“大家提出的有些提案的精神被转化成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有些提案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些提案反映解决的问题已得到很好解决,有些提案的精神被吸收到‘十二五’规划之中。”许志功委员这样说道。
“尽管国家发展过程中矛盾问题还不少,但形势越来越好,人们的信心越来越高,这是第三个感受。”许志功委员深有感触地说,军队的政协委员由于多年在部队工作,地方和社会的情况有些了解不够。这些年来,参加政协工作和地方接触得多了,通过调研考察和各种协商,同志们更多地接触了社会,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各种规章制度越来越具体,大家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美好。
张文台:心系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 费士廷
2月24日,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一间办公室里,记者与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文台聊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后,张文台敏锐地意识到,这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张文台依照多年军旅生涯中总结出的调查研究等工作经验,进工厂、跑林区、看江河,很快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履职尽责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连续奔赴长江、黄河、辽河、太湖等流域实地考察后,张文台发现,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生态合作治理协调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他主动参加黄河管理委员会牵头的沿黄九省市协调机制论坛,提出统一思想,完善机制,形成法规,积极融资等建议,在江河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几年来,张文台从生态文明建设最迫切最需要的方面、环节和任务着手,带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专著。“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学而不厌、更新知识,为而不求、奉献社会”。据了解,两会结束后,张文台将带队组织“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继续奔赴环境与资源保护第一线。
罗 援:军旅大视野中的思考
■本报记者 宋 轩
“台海太小,难展我中国军人文韬武略之大智大勇,让我们抛弃狭隘的地域观念,还我以叱咤风云的中华大舞台。”
对于两岸军人应以怎样的智慧看待两岸关系,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少将曾有上述感慨。作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罗援的主要工作是为两岸交流、增强军事互信和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尽智献策。
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增强。罗援参加了诸如“两岸一甲子”研讨会等多项两岸学术交流与地方调研活动,还陪同港澳台侨委员会领导会见了世界台商大会、台湾议员助理代表团等各界代表。积极坦率的交流中,罗援所提出的“跳出台海放眼民族整体利益”的观点赢得了包括许多台湾退役将领在内的岛内人士的赞同。
除了港澳台侨专委的工作外,身为一名军队政协委员,罗援也时刻履行着参政议政的职责。2009年,罗援提出关于“在国庆游行的行列中增加老兵方队”的提案,立即引起了全国政协常委会的重视并予以采纳。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庆典上,全世界观众都通过直播电视画面看到了“浴血奋战彩车”上18位满头银发、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耄耋老战士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人民军队光辉的战斗岁月跃然浮现在世人的面前。“看到自己的提案能够成为现实,心中除了自豪,还有沉甸甸的责任。”罗援说。
给予独生子女军人家庭以特殊政策和特殊补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六十周年、制定《涉外非战争军事行动法》……2010年,罗援的每一件提案无不经过他缜密的战略思考,紧紧围绕国家发展与军队建设大局而提出。其中关于尽快制定《军人地位及福利待遇法》等提案,已经过研究论证,列入“十二五”规划,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付诸实现。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身为一名军人,同时也作为一名学者,还是港澳台侨专委。这些身份都让我时刻保持振奋与清醒:我做了应该做的事,且应继续努力。”当谈及个人时,罗援如是说。
胡彦林:
为军事立法倾注心血
■本报记者 谭 洁
201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年。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胡彦林,这一年里格外忙碌。一年来,他参加全国人大的各类会议共计100余天,参加立法调研40余天,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参加了20部法律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决议案的审议工作,35份法律草案修改意见报告和审议结果报告的起草工作和137件代表议案的处理工作。
胡彦林是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里唯一一名军队人员,对军事立法倾注了大量心血。国防动员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部重要法律,填补了我军军事立法中的一个空白。为使这部从起草到审议历经20年的法律早日出台,他到南京、兰州等4个军区和7个省市调研,立足我国国情和国防建设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修改建议,推动了这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动员法顺利审议通过。预备役军官法修正草案送审全国人大后,他率队奔赴一线,深入基层,广泛听取意见,组织力量从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现实需要出发,对修正草案进行了4次修改,使这部修正草案以全票通过。一年里,他还十分关心军人保险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法律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为从理论上、思想上、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做好准备,胡彦林积极参加法律委员会组织的各类研讨会、座谈会,与大家一起研究讨论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为深化对法律体系的认识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姜吉初:积极参与外事立法
■本报记者 谭 洁
200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高票通过。热烈的掌声中,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军事法律工作的推动者,姜吉初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进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工作以来,姜吉初充分发挥专长,和同仁们一道进行立法调研,与20多个涉外部门沟通协调,数次修改草案,提出了“把外交官的年龄提高到23岁、赋予驻外使馆馆长负责制、提高驻外人员待遇”等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有力推动了该法的立法进程。
近几年,姜吉初围绕着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先后提出了多项立法建议。为维护我海洋权益,他建议尽快制定《海洋基本法》,并建议对外宣布我未宣布过的领海基线。为应对可能发生的边境冲突,他依据《联合国难民公约》,在去年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制定《难民管理法》的议案,引起了民政部、公安部、外交部等有关部门的重视。
深入基层,反映部队官兵、地方老百姓的呼声,是姜吉初的工作主线。去年9月,他奔赴浙江驻军调研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涉法问题,提出了修改现行法律或制定《军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将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等一系列建议。到驻海岛等艰苦地区部队调研过程之后,他就海岛边防官兵补助偏低的问题向军队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去年底总后下发文件,所有边海防部队的补贴额均提高数倍。
李国安: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本报记者 邹维荣
“去年,我负责起草的《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强牧惠牧’政策,着力加大对草原‘三牧’的支持力度》调研报告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推动了有关政策的出台。”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国安高兴地对记者介绍。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多种原因,这里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4年至2007年,李国安先后10多次深入武陵山民族地区调查研究,积极听取群众的呼声。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引起中央重视。随后,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要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4年8月,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团赴西藏考察,了解到甘丹寺饮水困难,“寻水”经验丰富的李国安寝食难安。他对甘丹寺实地勘察后,提出了工程建设的建议方案。李国安回忆说,在有关方面支持下,解决西藏部分寺庙吃水困难的资金很快发放到位。
“2008年,我们再次赴藏调研时,甘丹寺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条柏油路代替了过去的盘山土路,金碧辉煌的大殿更加巍峨壮丽,寺庙的厨房、卫生间都用上了自来水。”李国安在日记里记录了当时重回故地的见闻:“僧侣们自发把哈达缠绕在水龙头上,用特有的方式致谢。”李国安回忆起来不禁动情地说,那一刻,我感到了幸福。
朱文泉:为党和人民多做事
■本报记者 费士廷
“执法监督、立法调研、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和立法草案审议,这是我在人大的主要工作。”
2月25日,记者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朱文泉见面时,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工作。
“进入全国人大工作,是党和人民对我的又一次信任,”朱文泉感慨地说,“我有责任为党和人民尽自己一份力量。”
2008年9月21日至28日,朱文泉先后深入哈尔滨、牡丹江等地进行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返回后,他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以升学率论英雄、教育不公平等现实问题,向人大提交了建立可靠的教育经费投入体系等6点建议。
2008年4月11日至17日、2009年6月1日至9日,朱文泉先后两次深入福建福州、漳州、泉州、厦门,以及云南昆明、腾冲、西双版纳等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制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去年5月16日至22日,朱文泉进农村、走社区,围绕医疗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又一次给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开出了自己的“药方”:统一管理体制、强化医保政策、增加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去年7月19日至26日,朱文泉走进吉林长春、延边,就促进电影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返回后,他对我国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围绕电影产业缺乏顶层设计、竞争力弱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教科文卫委员会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又件件与民生息息相关,朱文泉说:“凡是需要参加的调研、发言、审议,我都参加,这是履职尽责的需要,也是为民做事的需要。”3年多,已近古稀之年的朱文泉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目的就一个:为党和人民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