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中美不应以军事力量来决定双边关系进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1日 09:19  环球网
资料图;解放军二炮新型东风-21C中远程地地常规导弹。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资料图;解放军二炮新型东风-21C中远程地地常规导弹。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美国《欧亚评论》杂志网站2月24日刊登了《外交政策聚焦》(Foreign Policy in Focus,简称为FPIF)专栏作家Conn Hallinan的文章提出疑问: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由于日益强大的中国开始挑战先前一直由美国主导世界的习惯?还是华盛顿仰仗着其联军和军事基地来包围即将成为美国对手的中国?

  文章称,当读到中美关系的新闻头条时,读者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美当前的紧张关系更多与“化学失衡”,而不是政治差异。中国老虎般张牙舞爪应地对美国,而美国却采取了“过于软弱”的对华政策。看来记者们含蓄的推荐了对应治病的药品,而不是使用外交手段作为补救措施。

  中美之间既存在真正的差异,也存在共同利益基础,但是在深入的分析中,筛选这些差异或基础却并不是一件易事。这种紧张关系是由于日益强大的中国开始挑战先前一直由美国主导世界的习惯?还是华盛顿仰仗着其联军和军事基地来包围即将成为美国对手的中国?

  表面上,中美之间的对抗类似于19世纪末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竞争,但是2011年的世界和1914年已经截然不同了。今天的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更加依赖于彼此,导致相互对抗也更加危险。今天,任何一边诉诸于武力,便会加剧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且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

  中国的军事建设

  中国的海军建设反映出,它对于保卫自身海岸线的紧张和不让历史重演的决心。1996年的台海危机时,克林顿政府派遣了两个航母战斗群到台湾海峡,当时中国还没有航母,也没有具有震慑力的武力相回应,但中国人并没有忘记这份耻辱。

  中国海军对美国并不形成严重威胁,仅有的一艘航母(“瓦良格”号)是几十年前由俄罗斯人制造的,排水量仅有尼米兹级航母的一半,而美国拥有多达10艘尼米兹级航母。

  近期,中国的反航母弹道导弹是一个热议的话题。美国海军上将罗伯特-威拉德(Robert Willard)称,这种导弹对美军航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然而该种导弹目前还没有加入战斗序列,其作战效能也还不明。中国军事分析员称:“中国的军事崛起并不是用于攻击美国,而是为了保证中国不被美国所攻击。”

  愤怒的羽毛

  中国着手于将美国排斥在“核心”地域之外,但同时也导致了其与一些南亚国家之间的冲突,这些国家在南海岛屿的归属问题上都与中国存在争端。中国与南亚诸国的争端给了华盛顿一个支持这些国家的机会,当然包括欢迎美国军舰重返金兰湾的越南。此外,越南还与美国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而遥想当年他们曾经是敌人。

  北京将美国对核心地域争端的调解看作是对中国的包围,美国在日本有100多处军事基地,在韩国有85处,另外在菲律宾、关岛和一些中亚国家均设有军事基地。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席西蒙-泰(Simon Tay)说:“如果你是一个中国的战略思想家,你不必成为一个偏执的阴谋理论家就能够想到,美国正在领着其它亚洲国家对付中国。”

  在1996年台海危机和最近南海的领土争端中,中美双方的军事威胁最终都事与愿违。克林顿政府的战舰政策促成了中国的造舰计划,如今中国海军已对美国形成了地域性挑战。中国对南亚邻国的举措却为华盛顿大开方便之门,这也导致北京承受挫折。

  同样,中国与印度在领土边界线上的争议也加大了美国对新德里的影响力。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吵亦使东京更加亲近于华盛顿。

  军事力量的局限性

  含蓄的说,军事威胁通常被其制造者所鼓吹。这部分反映出了当今世界与1914年时的差异。在那时,帝国主义的冒险活动通常能给自身带来利益。而今天,“冒险”和“扩张”几乎是同义词。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伊拉克泥潭却是美国一个战略上的灾难。在阿富汗,美军也同样陷入了僵局,并且至今未能获胜。美国可以赢得世界上任何常规战斗的胜利,但并不见得能够赢得最终战争的胜利。美国固然可以摆平伊拉克,但是有谁相信伊拉克人会因此而降服呢?相比之下,中国最近却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拿下了与伊拉克的石油订单和阿富汗的矿产订单。另外,中国还向伊朗展开了1200亿美元的能源投资,从此成为德黑兰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当美国正在美洲中部建立新海军基地并派遣第四舰队到拉美去挥刀弄枪时,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贸易伙伴。

  中美两国都不应该以军事力量来决定双边关系进程。无论他们说什么语言,每个海军上将都想要新型军舰,每个陆军上将都想要新型导弹。军事力量的主要任务是赢得战争——那就需要耗费很多东西。但是现在,需要耗费的东西越来越贵,并且更多由此带来的是痛苦而并不是胜利。(斯年)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美国 中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