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难……”面对记者,武警吉林省总队第一支队中士汪东旭语气凝重地吐出这4个字,思绪再次跳回那次历时15个小时的艰难狙击。
2009年12月28日晚,一名歹徒持刀劫持人质。一辆民用面包车内,汪东旭透过瞄准镜,锁定马路对面25米外房门玻璃上重叠在一起的两个模糊头影。镜中,一片片雪花不时飘落,微光夜视镜的十字线模糊不清……路灯延迟开灯,车内昏黑一片,久蹲的双腿和据枪的双手渐渐变得麻木。
谈判专家轮番上阵,13个小时过去了,毫无结果。29日中午,特警队员先后3次化装隐蔽侦察,伺机实施捕歼,都被歹徒发现。
人命关天,指挥员下达了“创造战机,精确狙击,确保人质安全”的命令。
一枪毙敌困难巨大。歹徒盘踞的房屋外有电线杆和密密匝匝的树木,子弹极易被遮挡造成弹道偏移;隔着15毫米厚的双层真空玻璃门射击,弹道也会发生改变,不但不能击中歹徒,可能还会伤及与歹徒近在咫尺的人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趁歹徒开窗或开门的瞬间,将子弹从门缝射入!
“报告!歹徒要求提供食物!”机会来了。两名化装的官兵端着饭菜走向大门,5米、3米、1米……
屋门轻轻拉开。“快!把门关上。”躲在人质背后的歹徒一边大吼,一边侧头观望……
那一刻,汪东旭果断扣动了扳机。“砰!”正义的子弹从门缝中钻进,准确击中歹徒眉心,人质安然无恙。
此时,距离汪东旭进入潜伏点已经15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