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称解放军核反击演习突出“实战”特色(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5日 14:18  青年参考
资料图:解放军二炮导弹腾空而起 资料图:解放军二炮导弹腾空而起

  本报特约军事观察员 赵传衡

  演练充分体现“实战”特色

  据《解放军报》和《科技日报》1月底报道,解放军第二炮兵某旅在中国西部某高原地带,成功实施了实战背景下的核反击作战演练。此次演练充分突出了“实战”特色。在演习初期,参演官兵就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在“蓝军”突然实施的强大电磁干扰下,指挥信息中断、联络频率被篡改、系统数据遭破坏,部队被迫转移。在部队的紧急拉动中,由于事先没有通知,许多单位物资准备不齐,人员稀稀拉拉,好不容易拉动了,却又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演练不得不以“失败”告终。而所有这些“失败”都为日后的改进训练方法、提升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提供了经验教训。

  香港《文汇报》2月11日评论称,此次训练至少说明了3个问题:①中国军事实力提升仍坚守积极防御战略;②军事科技提升仍坚持刻苦训练传统;③与强国相比,军力整体差距明显,但仍响应军事透明度发展的要求。该报还说,在周边安全形势继续发生复杂变化之际,在解放军新武器装备不断问世之时,中国最重要的战略突击军种部队组织并由官方媒体披露开展核反击演练消息,传递给国际国内的信息是多元化的,从不同侧面响应了社会各界关心的一些问题。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的《中国简报》2月1日评论称,核反击演练是核国家军方所进行的常规演训活动,像美俄等核大国每年都会进行。但中国此次公开承认进行核反击演练,并罕见地称在演练中出现“失败”,一方面表现出中国正逐步提升军事“透明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的军事演训活动更加务实。

  核反击是制约核战的安全阀

  核反击也称二次核打击,即有核国家在遭到对手核打击的情况下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的能力。从冷战时期的“相互确保摧毁”理论来说,只有具备可靠的核反击能力,才能让核国家发挥核威慑效力、与对手确保核平衡。因为如果只拥有第一次核打击能力,将意味着谁首先使用核武器,谁就获得主动权,这大幅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因此,从冷战至今,主要核国家均重视发展二次核打击能力,以确保在遭受核攻击时、仍可使用核武器摧毁对手,以形成有效核威慑。这种二次核打击能力也犹如核战争的“安全阀”,令核国家保持一种“恐怖平衡”。

  为了具备二次核打击能力,核大国在平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全其核力量。像美俄在冷战时期的通常做法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经过严密加固,以提升其生存能力;永远保持携带核弹头的战略轰炸机升空飞行,并做好战斗准备;1/3的战略核潜艇一直处于巡航状态,确保随时能够发动核打击。研究显示,目前生存能力最高的核打击力量为战略核潜艇,由于其藏匿于大洋深处可以在敌国对本土发动核打击后迅速立即进行反击,因此也普遍被推崇为最有效的二次打击手段。

  外界评说中国二次核打击

  中国拥有核武器后就做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该政策延续至今。美国《纽约时报》曾刊文称中国做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意味着中国的核武器将着眼于二次核打击。《纽约邮报》在去年9月称,中国二炮部队正在中部地区修建一条被称为“地下长城”的隧道,此举大大强化中国的陆基二次核打击能力。同时,中国新一级战略核潜艇可能已开始携带潜射弹道导弹,并准备发展先进的战略轰炸机。该报称,这对美国的情报机构和决策者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因为他们对中国核战略学说、能力和意图有太多疑问。目前美俄有了核武器削减新条约,但美国应该考虑如何把中国拉进战略条约之中。

  不过,美著名核科学家克里斯滕森在《中国核力量和美国核战争计划》分析报告中指出,美国将中国视为升级核武库的理由,因此经常夸大中国的核能力,并炮制耸人听闻的消息来渲染的中国核武器所构成的“威胁”,这种现象在五角大楼、情报界、国会的各委员会、私人研究机构以及媒体中普遍存在,并将持续下去。克里斯滕森警告称,这种对中国核力量作出最大夸张、最坏打算的趋势,将最终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核反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