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陆航团长飞国际公认高难度动作令外军佩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0日 10:32  新华网
飞行团长司启富 飞行团长司启富
司启富驾直升机进行火力打击演练 司启富驾直升机进行火力打击演练

  飞行,是一种信仰——记陆航某直升机团团长司启富

  新华网南京2月9日电 (记者李大伟、赵薇)武装直升机,常常被比喻为“猎鹰”——矫健、凶猛,有着睥睨一切的霸气与勇气。

  51岁的飞行团长司启富,比起傲视苍穹的鹰隼,少了些犀利,多了些老黄牛式的沉默与稳重。

  “飞行,是一种信仰”,对于自己的飞行生涯,司启富如此简练地概括。

  “我不怕死,我只怕不能飞”

  2008年5月,司启富经历了几十年飞行生涯中最为凶险的“冒死飞行”。

  直升机紧贴着山峦行进在深谷间,浓云翻滚时就像误入“黑洞”。在如此恶劣难测的条件下,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次。

  司启富说,他不是没有过恐惧:“我不怕死,我只怕不能飞。”

  第一个在川北高原驾机升空,第一个闯过被称为“鬼门关”的龙门峡大峡谷,第一个进行夜间航行——司启富知道,对汶川地震灾区群众来说,起飞,意味着生的希望。

  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的飞行大队长沈春明说,那些日子,司启富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每天飞上十几个小时后,他还连夜研究地形,为战友总结经验。”

  即便是飞行特点一直比较“柔和”的沈春明,司启富也对他反复叮嘱,慢一点,再慢一点。“他不是对我不放心,而是怕山谷里的气流让直升机出现颠簸,给伤员增加痛苦。”沈春明说。

  震区的60多个日日夜夜里,司启富与战友上百次飞越生命禁区,数十次化险为夷,把“死亡航线”变成“生命通道”。

  冷静谨慎出了名的司启富,竟也曾冲动地上演过一场“PK”——

  “我们国家的直升机,只有我们的飞行员才飞得好!”一次,送装备来团的外国飞行员,做完一串漂亮的试飞动作后,不免有些得意。

  司启富涨红了脸:“外国飞行员做到的,中国飞行员照样能做好!”

  直升机呼啸起飞,以大仰角急速跃升!上升到约500米时,陡然停止跃升,随之空中转体180度,再以大俯角直扑地面!就在机头即将贴地的刹那,一个大力拉起,飞机以标准的“O”形着陆动作,停归原位……

  是“莱维斯曼”!——国际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动作!

  缓过神来的外国飞行员竖起了拇指。可熟知司启富的飞行员们说,团长不仅早已对这样的动作驾轻就熟,更能熟练驾驶不同国家的8种直升机。飞行员们还说,团长的飞行座右铭听起来有点儿“土”:“飞行飞行,不飞不行。”

  司启富一直在飞。

  按大纲要求,一团之长每年飞行时间是70小时,但司启富每年都不少于300小时。“每一次飞行前,团长都要用一个小时带领大家再温习一遍大纲,就像是刚刚学飞行一样。”飞行员刘欣说,飞行时,司启富表现得更“霸道”:“到了机上,他就抓着杆不放。”

  入伍34年,飞行时间超过5300小时,带领团队完成30次重大演训任务、9次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级飞行员司启富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飞行。

  “没有危险,还能叫战争”

  每天早晨,司启富都要“观云测雨”——天气,是左右飞行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天气情况的准确判断不但能保障飞行训练安全,更能从老天爷的牙缝里挤出时间来,这对于训练场地小、飞行空域受限的飞行团来说,至关重要。

  某次昼间训练时天气突变,预报员报告“建议召回所有直升机”。司启富在仔细观察云团后下达命令:雷雨最起码在20分钟后才能来临,把这个课目飞完。

  训练紧张地进行。十几分钟后,最后一架直升机着陆。5分钟不到,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掌声与赞叹中,气象台的工作人员揭了司启富的“底”——“团长几乎每天都要跑到这儿了解天气情况,拽着专业人员学习看图。卫星云图、地面图、高空图、传真图等复杂的图像他都能看。”

  学习气象知识只是司启富学习计划中的一部分。“飞行员是猎鹰,要让科技拓宽猎鹰的视野。”司启富敏锐地察觉到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挑战。

  2006年,某新型直升机装备飞行团。司启富立即成立了战法演练小组并担任组长。

  组长一出马就“镇”住了年轻的组员:“随便指哪个灯,哪个按钮,他立刻就能拼出字母说出含义来!”

  没人知道,年逾五旬的他费了多少力气,才记住这些年轻人背起来也吃力的专业词汇。司启富的劲头总让后辈们觉得惭愧:5年时间读透20多本军事理论书籍、考取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在赴土耳其空军学院进修的日子里,他还整理出10多万字的笔记和资料,甚至没有时间去欣赏一下异国的风光。

  “这些知识,在未来战场上能用得上。”在司启富看来,军人生来为打赢,不做好战斗的准备怎么能行?

  飞行员宿舍不够用,团里想腾出战备室解决问题。司启富一路小跑赶到大队:“打起仗来怎么办?就是我这个团长没地方住也不能占用战备室!”

  某次演习需要开设野战机场,没想到美观整齐的机场却被司启富黑着脸“否”了下去,“野战机场的建设为战不为看,便于疏散隐蔽的机场才是好机场。”

  “为战”,是司启富心里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2008年夏季的一天,飞行团在某海岛进行实弹演习,海上能见度突然变低。众人踌躇:打,还是不打?

  “打!”司启富毫不犹豫,“谁能保证战争都在晴朗天气中进行?没有危险,还能叫战争?!”

  平素沉稳的司启富,一提到“战备”,就不由自主地着急。为了提高飞行员培养速度,他大胆将外送代训转变为自主代教,给每个飞行员量身定做计划。这两年,团队的关键岗位人才不但满足了自身作战准备的需要,还先后为兄弟单位输送35名优秀飞行员和机务保障骨干。

  正是这种随时准备打仗的使命意识,催生了团队战斗力建设的三次跨越:

  司启富当团长第一年,团队接受全军年度考核由老末跨入中间行列;第二年,排名第四;近三年,一直名列全军陆航部队第一。

  “我是军人,我没有第二种选择”

  1997年,司启富举家南迁,从北京来到南方某城市的郊区。

  调动是司启富主动申请的:南京军区组建陆航某团需要骨干力量,当时任职于驻京陆航某团的他第一个举起了手。

  妻子不悦:留在原单位,司启富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女儿不语:自己即将升入中学,离开北京无疑将对未来考学造成影响。

  “没办法,那里是军事斗争准备一线,那儿需要我。”司启富带着家人踏上南下之路。调职前,他任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副团职。

  此后几年间,司启富一直“悬停”在副团职岗位上。有人替他不平,也有人打起了“挖”他的主意。

  2004年,上海市某单位领导向他许诺,年薪保证20万元以上,配专车,上海市区一套四室两厅的住房。

  大家劝他,父母都在苏北农村,家属没有工作,孩子正在上学,你也快到停飞的年龄了。

  司启富不说话,摇摇头转回身投入训练。3个月的时间内,他把压在年底近半年的飞行训练任务全部完成,当年的飞行训练时间超额完成总部指标的3.3%。

  2006年1月,司启富走上团长岗位。也是从这一年起,他每年的疗养时间从没超过一个星期——按照规定,飞行员每年疗养30天。在训练中从来没退缩过的司启富,成了疗养院里出了名的“逃兵”。

  “逃兵”坚守的是另一块阵地。司启富算了一下,一年365天,他至少有350天住在单位。“睡在部队觉得踏实,在家里反而睡不着。”

  司启富的女儿司惠晶说,即便是父亲在家,父女俩也鲜有交流:“有时想聊聊天,可聊着聊着他就坐在沙发上睡着了。”

  另一些交流则引起了不快。刚到南京军区时,家在驻地附近的三个妹妹都想托他在与部队相关的单位找个工作,司启富连借口都不找:我不能安排家人到部队。

  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的妻子,也被司启富劝下了岗:“她的单位要在机场附近盖高层建筑,总想让她来说个话,这个工作不能干。”

  顾不上家人的司启富,却将飞行员的情况事无巨细地记在心里。

  2005年,刚刚来到飞行团的滕永的母亲患病到南京治疗,司启富帮忙联系医院,跑前跑后。

  在无线电技师李振永的印象里,团长很细心:“训练结束后,他会组织飞行员帮我们推一把飞机;夏天热,团长给我们买冰水降温;我在舱内作业,他就守在直升机门口一次一次给我递水。”

  但在女儿司惠晶记忆中,从小到大,父亲从没给她买过一次零食、一瓶汽水。

  正在国防大学读研究生的司惠晶说,她是在考入军校成为一名军人后,才逐渐理解了父亲作选择时说的话:我是军人,我没有第二种选择。

  “大家应该排在小家前面,我现在能体会他的感受。”司惠晶说。

  听到女儿在座谈会上谈起自己,司启富找了个借口溜出了会场。

  “我觉得他挺辛苦的,也挺伟大的。我也希望他保重身体,别太拼命……”

  悄悄站在门口的司启富,红了眼眶。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