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求、被拒绝、遭拒后心有不甘,这似乎成为西方各国在遭遇中国“稀土新政”时必过的三道坎儿。英国路透社5日透露,日本产经相表示,他计划本月访华,希望能确保对日稀土供应;德国《每日镜报》8日称,德国官员在与到访的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会见时要求中国改变稀土出口政策,但遭拒绝;此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声称,由于中国拒绝了美有关停止稀土出口限制的请求,美国可能会向世易组织申诉。
显然,美日欧认为中国的稀土出口政策动了他们的“奶酪”。相对往年的“白菜价管够”,2011年上半年稀土出口配额较上年骤降35%,只好称作是“管了不管饱”;中国财政部去年12月15日发布的提高部分稀土产品出口关税的通知,意味着“白菜价”时代的一去不返。美日欧一向娇生惯养的“胃”,哪里遭过这种罪?肚里没粮,心中发慌——他们对中国用36.4%的储量承担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应的事实充耳不闻,中国关于各国共同承担全球稀土供应责任的呼声也全当没听见,他们只顾扯着嗓子朝中国喊:“我饿!”
本报专稿 刘逆之
西方狼吞虎咽便宜占尽 日本挖地三尺机关算尽
中国合情合理的稀土“变法”,开弓没有回头箭,各国心底里也都明镜儿似的:请求,指责,申诉,一时闹闹也就罢了,真靠那个,非把等米下锅的本国科技企业饿个脸儿黄不可。稀土有“工业味精”之称,发展现代战略新兴产业,实在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各国看清形势后,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轮“淘稀土热。”
以最“饥渴”的日本为例。多家外国媒体报道称,日本企业从中国收购做精密仪器剩下的碎玻璃,以从中提取稀土。有分析称,日本这种零敲碎打、偷梁换柱的小动作并不是第一次,这种贸易中的“小魔术”只是一系列配套获取稀土做法中的一步。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将于2011年2月派遣官方与民间代表团访问蒙古国,计划向蒙古销售小型观测卫星。日本建议将此卫星运用于在蒙古的稀土资源勘探,支援蒙古稀土资源的早期勘探,以求保障日本的稀土资源供给。此外,日本的“稀土触角”还伸向了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另外,日本政府已决定投资20多亿美元研究稀有金属的开发与替代技术,目前有些大学已研究出不使用稀有金属也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新型磁性材料,即通过改变普通磁性材料的原子排列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该材料的磁性。开源之外,日本还不忘节流。据日本新闻网1月6日消息,日本经济产业省为确保稀土资源供给,决定拿出420亿日元的(约合人民币33亿元)资金,对于节约使用稀土资源的企业进行补助,该制度也适用于从事稀土资源回收提炼的企业。
电子工业大国韩国也不甘落后。《澳大利亚人报》4日报道,韩国2011年将在澳大利亚、越南、吉尔吉斯斯坦和南非开发稀土资源,此前,韩国已宣布与日本合作在海外开发稀土资源。严重依赖能源和矿产品进口的韩国在2010年12月表示,将在2019年前把稀土和锂自给率从2009年的7.3%提高近三倍,至26%。此举为韩国大规模提高矿产品自给率措施的一部分。
对于守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美国来说,想填饱肚子更不用像日本那样吃相难看。2010年12月20日,接受了日本参股的美国联合石油集团钼公司(Molycorp)宣布帕斯山稀土矿即将恢复开采。业界在评估了该公司生产潜力后,认为只要澳大利亚矿产公司也加入到增产队伍当中,中国对稀土贸易的“垄断”不久即将打破。须知帕斯山矿床矿脉厚度达2.4公里,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年产4万多吨的超大型稀土矿,一个帕斯山几乎可以满足当日整个世界的有效需求。
中国何尝是饱汉子!
经历了数十年廉价出口之后,中国的稀土资源已经处于一个危险的资源安全临界点:根据商务部的相关数据,中国稀土储量在1996至2009年间大减37%,只剩2700万吨;据中国海关统计,去年1至10月我国共进口稀土金属矿10381吨,首次突破1万吨,同比增长144.09%;据《科学时报》报道, 随着我国稀土产业的快速增长,开采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如包头稀土矿资源利用率仅10%-15%,四川德昌稀土矿选矿回收率不到30%。在包头郊区,由于包钢炼铁形成的稀土废渣随废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尾矿坝堆积,日积月累,形成了目前容量达1.7亿吨的“稀土湖”。
而西方的“大肚汉子”们却一直在蓝天碧水的优美环境中对中国的“稀土白菜”起劲大嚼,不仅吃得肚皮溜圆,还可劲儿往怀里揣。精明的日本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台稀有矿产战略储备制度,储备对象包括镍、铬、稀土等10种稀有金属。1985年,日本着手建设占地面积达几万平方米的国家储备仓库。坊间传言目前日本存量够用20年以上。美国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储量占世界36.4%的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7%;美国稀土储量占世界13%,而去年的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占世界19%,去年的产量仅能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
削减稀土出口配额是中国政府根据环境资源的现状做出的明智决定,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将在此举之外,通过颁布稀土合金出口配额、成立稀土协会、推出稀土期货等方式对稀土相关行业实施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中国证券报》的一则消息印证了上述可能:酝酿已久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通过了环保部审核,目前正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层面进行审批。由于该标准对稀土企业的排放、能耗总量做出了细致规定,故行业人士透露,在未来2-3年内将有大批稀土冶炼分离企业需要增加对环保设施的投入,行业内这部分的投入将超过10亿元。
不仅如此,“稀土行业准入条件”以及“稀土工业发展规划”等都在修改制定当中。此前国内媒体报道称,稀土工业发展规划为解决国内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将对近100家稀土分离企业进行重组,总数将削减到约20家。
美日狼狈为奸围攻中国
既然如此,“中国稀土威胁论”何以会甚嚣尘上,成为国际舞台上流行的交响曲呢?日本《读卖新闻》对其外相前原诚司访美的一则报道,道出了其中玄机。
当地时间6日,前原诚司在美国华盛顿战略国际问题研究所(CSIS)发表演讲,提议在亚太地区创建以日美为主导力量的“亚洲新秩序”。尽管前原表示期待中国在这个“新秩序”构想中发挥作用,明眼的《读卖新闻》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亚太新秩序”就是针对中国的。报道称,“因为在撞船事件、稀土限制出口以及延坪岛炮击事件后中国放纵朝鲜”,显示出了中国的“不守秩序”及“异质性”,在此背景下“价值观相同的日美韩三国合作框架更显重要”。
美日看中国历来是要戴政治眼镜的,透过这层眼镜看稀土,稀土就是政治。星岛环球网曾有消息称,日本政府决定提高约400种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明面的理由是中国富了,不再是其“扶危济困”的对象,实际上却是以调高中国进口产品关税反制中国在稀土政策上的收紧,虽然日本另一边从未放弃以私下交易手段变相从中国获取稀土资源。香港《文汇报》4日报道,日本计划今年4月起在最东端的南鸟岛近海展开为期一年的海底资源勘探,以了解是否藏有稀有金属或稀土“富钴结壳”。剑锋所指,意在中国,让人再次领教了日本的险恶用心。美国在把稀土问题政治化方面更具想象力。美国《福布斯》日前发表题为“中国稀土政策背后的动机”的署名文章,作者约翰·李称:“中国作为全球稀土最主要供应国的地位并非事出偶然”,是处心积虑运作的结果,“中国正试图借此提高其战略影响力”。文章深入到中国“灵魂深处”分析道,“许多需要稀土金属的产品都属于利润丰厚的前沿产业。有人怀疑,非法优化进口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国内许多领先企业的一个主要策略,而这种行为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默许。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中国是否正成为全球经济系统中负责任的参与者,答案不言自明。”有的吃就低头猛吃,没得吃就张嘴骂娘,美国式的狂妄无理果然别有风味。
不过约翰·李有一句话说得在理,那便是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政策将影响深远——不是因为美日企业的惶恐,而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觉醒。以后的中国资源,恐怕都得照这个卖,吃惯了便宜大餐的大佬们,且慢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