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5月25日,根据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3次会议决定,第三机械工业部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揭开神秘面纱的航空工业部正式在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67号亮相,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目光。
主办单位:
中航工业航史办
中国航空报社
1月12日 刘华清副总参谋长召集总参装备部和国务院国防工办开会,传达邓小平副主席关于拿出5亿元搞一个性能好的歼击机(后命名为歼10飞机)的指示。
2月11日 为了保证新机和批生产中紧急、关键项目的完成,三机部发出《关于下达生产调度紧急指令的通知》,开始在全行业实行生产调度紧急指令制度。
2月11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航定委批准运8飞机设计定型。
3月23日 三机部航空结构热强度研究所在陕西长安县成立,归航空研究院建制。
4月4日 张云、程远勇机组驾驶运7飞机,在天津张贵庄机场成功进行中国首次单发起降试飞。4月16日张爱萍副总理称赞:“运7飞机不是‘癞痢头’,而是一个‘英俊少年’了。”
4月9日 中共中央任命莫文祥为航空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王其恭为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崔光炜、高镇宁、何文治为副部长、党组成员,王晓光为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姜燮生为科技委主任,孙志端为科技委副主任。
4月14日 航定委批准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涡喷7甲发动机设计定型。
4月26日 航定委批准西安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WDZ-1涡轮发电装置设计定型。
5月18日 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长空1”号低空型靶机(CKIB)首飞成功。
6月5日至10月 洛阳航空火力控制研究所研制的机载平显火控系统原理样机装于歼6甲飞机上在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火控技术的发展已进入数字化、电子化时代。
6月7日 航空研究院被撤销,其科研管理工作划归航空工业部科技局,其他业务工作与部机关对口的司局合并。
7月14日 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运12多用途运输机首飞成功,总设计师先后为熊文杰、卢开仁,试飞员孟宪珍、张文秀。
7月24日 运7飞机经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投入小批生产。
7月29日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正式成立,陈彬任主任,刘有光任政治委员。原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委科装办即行撤销。
8月2日 航空工业部技术经济研究所在北京成立,首任所长王南寿(兼)、党委书记于欣。
8月14日至16日 莫文祥部长主持召开航空工业部党组会议,研究如何搞好对外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军民结合、以民养军、促进航空工业发展的经营方针。
8月20日 涡桨5甲-I型发动机通过技术鉴定,交民航使用。
9月6日 航空工业部提出《整顿和加强航空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航空工业各企业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经营计划体制,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制,推行全面经济核算,搞好经营决策与控制,加强新产品开发,整顿和加强计划基础工作。
9月7日 南昌飞机厂研制的强5Ⅲ飞机首飞成功。
9月20日 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陪同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参观成都飞机厂。
9月 航空工业部4项产品获国家质量奖。即GR-5热电偶获金质奖;4-78火焰筒、BX系列电阻应变片、运动-6型伞获银质奖。
10月19日 涡扇6(即910)发动机按英国军用航空发动机试验规范,通过24小时持久试车(又称“飞行合格证试车”)。
10月28日 优秀的结构强度专家、陕西耀县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中共党员冯钟越因病逝世,终年51岁。
10月28日 航空工业部党组下发《关于编写中国航空工业史的通知》,决定编写中国航空工业史,成立航空工业史编审领导小组,组长段子俊,副组长陈少中、油江、徐昌裕、李兆翔。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史工作正式展开。
10月 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南航2”号风洞通过航空工业部的技术鉴定。
11月10日至12日 沈阳飞机公司生产装配的松陵牌SR650中型旅游车在沈阳通过航空工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组织的鉴定。
11月10日 洛阳航空火力控制研究所研制的03C瞄准具(又名射瞄8甲瞄准具)设计定型。
11月26日 北京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大型前轮摆振试验台在陕西耀县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建成,并鉴定合格。
12月 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周天孝研究成功“十四节点三维混合刚度有限元”,提出一项构造高精度元素的新方法。周天孝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将杂交元模型的最小余能原理基础拓展为Hellinger-Reissner原理,并建立起杂交有限元法完整的理论框架。
本年度 航空工业开始全面贯彻量力而行、有所作为的思想。年底,部属企业115个,事业单位108个,职工人数505187人。交付飞机307架,发动机1031台,导弹762发。航空院校毕业生9983人,其中研究生565人、本科生2649人、专科生312人、技工生645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