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韬光养晦不代表没有斗争不排除动用武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6日 09:45  环球时报官方微博

  熊志勇

  无须讳言,无论“和谐世界”还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提法,在中国思想界并没有非常一致的共识。作为个人,言论自由的权利使各种意见得以表达。但作为国家,必须有一致的言行,否则会在国际上引起误解或误判。为此有必要继续探讨。

  “和谐世界”不是口号,是我们对未来世界体系的一个理想。很多人对其含义做过研究,我简单地归纳为:在承认世界多元性、利益差异性、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拒绝强权,以合作的方式协调利益,化解矛盾,避免冲突,追求共赢,从而实现全球和平与发展。有人认为这是空想,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谈什么和谐。的确,今天没有和谐,但在100年前的殖民时代,人们能够想象今天的国际结构吗?

  有人说,谈和谐世界容易,实践难。其实,难就难在我们自己能不能带头遵循这个理念。实际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开始追求和谐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国际上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个非国家非国际组织欧盟的建立。法国与德国为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打了近百年。虽然二战后这两个地方划给法国,但若不是煤钢共同体的建立,这个领土纠纷不知要持续多长时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欧盟带动了全球各地的一体化趋势。每个大陆都在努力通过一体化的方式和谐地解决各国间矛盾,求得和平与发展。中国人也很早开始和谐地处理国际关系的尝试。从50多年前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今天传播和谐世界的理想,我们也进行了大量实践。

  为践行这个新理念,争取更多的国家为此一起努力,我们对外政策必须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原则。人们对这个原则有争论,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对韬光养晦一词的理解。无论中国还有外国都有人对这个词做出如“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字面解释。

  实质上,韬光养晦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中庸观,“告诫人们即便再有声名、有才华,在待人接物的行为举止上,仍应收敛、低调,不要锋芒毕露,动辄张扬”。对于对外关系的处理,简单来说,就是谨慎小心和不冒头。这不是一种权宜之计。

  引起争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对“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关系的理解。其实这八个字是一个政策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逻辑上讲,韬光养晦不意味着不作为。正因为想做事,才需要谨慎小心地着手。把“韬光养晦”说成是阴谋或说成是不作为,这两种极端的认识都是片面的。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那时我们要渡难关。但是我们未来五年十年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都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探讨,因此我们更需要坚持这个原则,小心摸索一条新的崛起道路。

  一些人批评说,中国的韬光养晦也没有给中国带来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没有增加我们的国家安全等。这种批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标准,就是如何理解国家安全;二是视野,就是从点看、从面看或从三维角度看。大国崛起的模式从17世纪以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怎么可能指望人们几年内就理解和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模式?要树立一个新的形象至少要有几十年时间。同时,我们自己又做了多少事说明我们与过去有了切割?今天的格局和条件表明:没有大家的安全也没有我的安全。

  “有所作为”是用新观念和新方法来开辟新局面,如同追求技术创新和经济模式创新。衡量我们政策的标准就是它是否符合和谐世界的理想。和谐不是要追求一方的赢,而是争取共赢。在当今的全球化环境中,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想要单赢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坚持从和谐的角度出发来处理矛盾,建立一种新的话语规范。

  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斗争不是单为了我的利益,斗争是为了大家的利益,反对那种只顾自己利益的行为和主张,同样反对那种仅从自己利益出发反对对方坚持自己利益的作法。因此,为实现“和谐世界”而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意味着没有斗争,而是要准备面对更复杂更激烈的斗争,毕竟我们要实践不同的国际关系理念,要建立一个脱胎于今天又不同于今天的国际体系。这种斗争甚至不能排除使用武力,但出发点与以往不同,它不是维护一己之利,而是要拒绝强权,维护和谐处理矛盾的理念。▲(作者是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

  (《环球时报》2011年01月13日 第14版)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专家 韬光养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