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0年八战八捷(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3日 06:31  解放军报
我国火箭发射升空。秦宪安摄 我国火箭发射升空。秦宪安摄

  本报记者 张晓祺 柳 刚 特约记者 唐振宇 通讯员 张晓霞

  大凉山,这里是昔日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

  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烈焰划破夜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托举着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直刺苍穹。

  这一幕,是2010年中国航天发射的收官之作,也是西昌航天人第61次收获成功。

  这一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八战八捷”的方式,为自己40岁生日献上了一份贺礼。

  一个航天梦,一部大国志。40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叩问天宇的“新长征”在延续——一颗颗“中国星”从这里起航,闪耀太空;一个个“航天梦”从这里放飞,撒满九天。

  “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边扎营房。三块石头支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西昌航天人——

  筑梦太空这样起航

  指着手中的黑白老照片,王永军老人动情地说:“看,背景中这片荒野,就是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所在地。”

  40年前,这里只是大凉山彝族同胞放羊的山沟;40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成为蜚声中外的现代化航天城。

  2010年国庆节,举世瞩目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从这里起航。

  看到火箭腾飞这一壮观而又熟悉的场面,王永军老人的记忆,蓦然回到1984年4月8日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卫星。

  他说:“第一次看着火箭升空,我们这些30多岁的汉子高兴得躺在地上打滚!”

  为了这一刻,王永军和同事们整整奋斗了14年。

  那些日子里,“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边扎营房。三块石头支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山沟里的水,外来的人喝了就拉肚子。大夫说这叫‘西昌病’,无药可治,忍着点吧。”当年的情形,王永军历历在目。

  然而,困难再大,也无法阻挡西昌航天人的创业激情——安宁河畔,战鼓催征,数千军民并肩协力,立志在这块曾经洒下红军将士鲜血的地方为祖国腾飞“架天梯”。

  “突击长征桥”“会战发射场”“组建测控网”……随着一个个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西昌航天人也把一项项新纪录镌刻在叩问天宇的征途上。

  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一度被认为是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标志。

  人们不会忘记,1981年在香港举行的男排世界杯预选赛,中韩两队决胜的关键时刻,电视信号突然中断——因为租用的国际通信卫星时限已到,央视不得不停止转播。

  几年后,西昌航天人终于让中国告别了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1986年2月1日,他们成功将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壮歌前行,筑梦太空。40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将61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首次发射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等多项第一。

  79岁的彝族老人曲比阿让,家就在发射场边的山坡上。他目睹了一次又一次卫星发射,家里可以收看的电视频道也越来越多,乡亲们也个个用上了手机……

  荒芜的牧羊地,已成为现代化的航天城。让这一切变成现实的,正是西昌航天人双手托举的那一颗颗翱翔太空的“中国星”。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质量就是生命,发射场就是战场”,西昌航天人——

  出征太空脚步铿锵

  1986年,人类航天史上最糟糕的年份: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法国阿里安火箭和美国大力神火箭相继发射失利……一连串的厄运,使世界运载火箭市场出现了用户排队等待的局面。

  就是这一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接到了第一单外来生意: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压力前面,西昌航天人用近乎完美的表现征服了世界。这一年,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打入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外电评论:中国这次成功发射的意义,绝不亚于当年的原子弹爆炸!

  随后发生的事情,西昌航天人始料未及。1988年11月,他们迎来了新的挑战——“澳星”发射。这样一张时间表摆在面前:16个月内建成一座现代化发射工位。当时,建造同等规模的发射工位,美国要用19个月,法国要用29个月。美国大力神火箭总设计师斯坦豪尔到中心考察,不无疑虑地问:“你们中国人行吗?”

  事实很快击碎了“蓝眼睛”的傲慢。14个月后,斯坦豪尔再次来到中心,乱石滩上已建起“亚洲第一塔”——2号发射工位。

  然而,更大的考验来了——

  1992年3月22日18时40分,发射“澳星”的火箭点火后一动不动,这让电视机前的亿万国人目瞪口呆。

  “长城奇耻,国人心寒”,一名大学生发来的电报,让西昌航天人如芒在背。

  1元5角,一名小学生寄来支援重建的汇款单,让西昌航天人心暖如春。

  “就是哭,也要边干边哭。”对西昌航天人而言,失败之后最重要的,是把理性和智慧化作闪电般的行动。

  半年后,他们没有辜负国人的期望,将“澳星”成功送入太空。

  通往梦想的道路,布满荆棘。此后4年,他们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发射。是在挫折中沉沦,还是在逆境中奋起?西昌航天人选择了后者。

  正是在那个艰难时期,“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质量就是生命,发射场就是战场”等理念在西昌航天人心中生根发芽;

  正是在那个艰难时期,西昌航天人摸索总结出“双想”“双五条”归零标准、检验评估等一系列确保发射成功的制度措施……

  从失败中站起来,西昌航天人变得更加强大。

  今天,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航吊手可从13米高处把一支铅笔插入啤酒瓶;火箭加注,面对100多个形状相同的阀门,操作手蒙上眼睛也能做到准确到位……

  今天,他们已取得卫星发射连续40战40捷的辉煌战绩。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说:“在成功与失败、鲜花与泪水中磨炼,西昌航天人走向了成熟。”

  “亲爱的,你不要悲伤,当我选择了这项神圣而危险的事业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西昌航天人——

  默默奉献负重前行

  “我的妻子,我的爱人,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走了,永远地离开了你,离开了我们温馨的家。亲爱的,你不要悲伤,当我选择了这项神圣而危险的事业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984年初,时任发测室主任李联林在执行首次发射任务前,给妻子写下了这封遗书。

  幸运的是,遗书没有派上用场。但这段朴实的文字,却让人们读懂了西昌航天人的赤子之心。

  “40年前的大凉山,满目荒凉;40年间的问天路,荆棘丛生;40年后的新征程,任重道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说,一代又一代西昌航天人用默默无闻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忠诚。

  这里,广为流传着一个航天父子兵的故事。

  姜于,西昌发测站地面设备站空调操作手,他的工作岗位,也是父亲姜秋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1990年6月19日,火箭即将转场,卫星测试厂房的加注大门突发故障。姜秋江冒着危险,爬上了加注大门。故障排除后,他不慎从10多米高处跌下,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

  那一年,姜于只有5岁。13年后,姜于来到西昌,继续着父亲未竟的事业……

  如今,每次卫星发射成功后,姜于都会站在厂房门口低声说:“爸爸,又一颗卫星上天了!”

  变的是面孔,不变的是精神。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就是这样在平凡岗位上传承着“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航天精神。

  谢兆胜,发射场加注操作手。每天他都准时到操作间,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很难想到,外表寻常的他是个“活烈士”。

  1992年6月16日,火箭加注燃料时设备突发故障。危急关头,谢兆胜挺身而出,不幸中毒晕倒。

  昏迷7天7夜后,他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康复后,他又回到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岗位,一干就是18年。

  在这里,令人动容的故事还有很多——

  通信线路维护员李三保,工作21年,巡查线路超过25000公里,相当于两个长征路程;

  蒸汽锅炉操作手傅云健,工作16年,经手的煤炭可装满1200辆载重5吨的卡车……

  惊天动地的事业,默默无闻的征程。这,就是西昌航天人!

  短评

  大力弘扬西昌航天精神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40年来,一代代西昌航天人用青春、智慧和热血,铸就了“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西昌航天精神。这种精神,是国防科技战线优良传统和“两弹一星”精神的继承发展,是西昌航天人优秀品格的集中概括,是他们履行使命的动力源泉。

  历史证明:一个缺乏精神支撑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精神支柱的团队,难以创造非凡的业绩。西昌航天人正是靠着艰苦奋斗,才能在极端困难中,将荒山沟变成现代化航天发射场;正是靠着求实创新,才能始终赶超一流,创造我国航天史上多项纪录;正是靠着团结奉献,才能创造连战连捷的辉煌战绩。他们40年风雨问天路的实践启示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求实创新永远是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团结奉献永远是夺取胜利的有力保障。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展望“十二五”,中国航天事业将迎来新的机遇,面临更大挑战。我军广大科技人员应大力弘扬西昌航天精神,继续书写共和国航天事业新的辉煌篇章!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