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伟曾主持研制三代机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 16:09  中国航空报
杨伟 杨伟

  张杰伟 杨柳

  每当走进中航工业成都所科研设计大楼,杨伟都会不由自主地向楼前4架英姿飒爽的战鹰模型投去深情的一瞥:歼10飞机、歼10双座机、“枭龙”飞机……已然与他血脉相连,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深深地热爱着祖国的蓝天,并且愿意穷其一生的智慧和激情,为保卫这片辽阔天空的宁静与安详尽一己之力。

  1978年,15岁的少年杨伟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工业大学破格录取,开始了自己追梦蓝天的求学之路。19岁大学本科毕业,22岁研究生毕业,潜心深造的杨伟,对专业领域进行了拓展,从空气动力学进入到了飞行力学。

  1985年的秋天,杨伟怀着航空报国的强烈愿望,走进了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从此,跨入了航空事业的大门。他没有坐等机会找他,而是主动请战“要”工作,来到了一个新成立的研究室——航空飞行品质与控制研究室。

  这个研究室是为了研制我国第三代歼击机而刚刚组建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歼击机的研制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些国家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开始服役,有的也在研制之中,而我国的空军主力机种还是第二代。这个研究室的任务十分明确:突破第三代战斗机关键技术之一——先进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是先进战斗机的典型标志,也是歼10飞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品质和性能,技术难度相当大,风险也很高。世界上先进国家采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都遭遇过严重挫折,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上更是严密封锁。

  当时有外国专家断言:中国科技人员不可能过“电传操纵”这一关,“控制律”将是中国新型歼击机研制无法逾越的“拦路虎”。

  面对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杨伟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用来吸取学习新知识。他带领课题组的科技人员设计计算出10多种方案,以全新的思路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攻克了飞控系统余度配置、同步算法、余度通道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电磁兼容、故障检测隔离与重构、机内自检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施了全系统数字仿真和原理试验。

  他主持研制了地面综合动态试验设施——铁鸟台。这是飞控综合仿真试验模拟试验设施,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并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他主持研制了歼10综合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和综合自动检测系统,创造性地提出全任务构型、多级配置、系列化发展的设计理念,实现了高逼真作战环境下的单机训练、联网协同作战以及对抗训练。

  作为系统总设计师,他成功主持了先进的全权限、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制,成为我国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组织者和开拓者。

  在杨伟和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曾经是第三代战机中最令人放心不下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最终得到了试飞员们的高度评价:“飞控系统表现很好,飞行品质均为一级!”

  杨伟也从一个热血青年、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一步步地成长为担任多个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总设计师。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这是型号研制的普遍规律。1998年,35岁的杨伟受型号总设计师的委托,全面主持歼10飞机的设计优化、排故攻关和设计定型等一线研制工作。他带领大家采用优化组合的试飞方法,使得定型试飞的周期大大缩短;通过对试飞数据的快速分析,探索有效方案,使歼10飞机的试飞打破了我国多项新机试飞史上的纪录。

  2004年4月,歼10战机实现设计定型,同年批量装备部队,开创了我国军机史上“当年定型、当年批量装备部队”的先河。

  歼10飞机定型后,杨伟又迅速投入了新的工作。在航空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他马不停蹄地快速奔跑着,超越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相关专题:国产四代战机首飞成功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