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盘点2010年国际军事热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3日 13:05  新华网

  ·美女间谍·

  ◆ 事件回放

  2010年6月26日,FBI联合美国多个执法部门,在经过数年的监控后利用“钓鱼”手段抓捕了11名俄罗斯间谍。这些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VR)秘密特工在美国多年深度潜伏,借助高科技暗中联络,采取多种手段向美国政府决策层渗透,搜集核武器、美国对俄政策等情报。据称,FBI早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侦查这个间谍组织,最近由于其中一名特工准备离开美国前往莫斯科,FBI不得不采取行动把他们一网打尽,而这名特工就是28岁的红发女郎安娜·查普曼。

  俄罗斯《生意人报》披露,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美国分支的间谍网络负责人谢尔巴科夫上校今年早些时候叛变,向美国政府交待了俄对美间谍网络成员的名单。谢尔巴科夫是苏联解体以来向美国叛变的最高级别俄罗斯特工。俄总理普京在接见回国的10名特工时表示,他们身份遭揭穿是因为有人“叛变”,叛变者永远没有好下场。

  ◆ “美女间谍”

  美俄间谍事件曝光后,美国法院的指控文件成了全球无数媒体寻找灵感的来源。这份55页的文件,如同一部谍战大片,而红发美女安娜·查普曼则是片中当之无愧的女主角。

  这位身材火辣、面容姣好而又身份神秘、行踪不定的俄罗斯美女,符合了人们对女间谍的一切想象,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

  俄罗斯方面的档案文件披露,28岁的安娜·查普曼原来的姓氏是“库斯琴科”,她出生于乌克兰,在伏尔加格勒市(原斯大林格勒市)长大。安娜毕业于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经济学系,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据称,查普曼曾向其前夫透露,她的父亲是俄罗斯安全机构的一名高级官员。

  ◆ 揭开“间谍网”

  “间谍案”曝光后,俄方同意释放被指为西方当间谍的俄国核武专家苏佳金(Igor Sutyagin)及军方多名情报专家,换取“千面女王”查普曼等10名在美国落网的俄罗斯嫌疑间谍回国。除了查普曼之外,这些俄罗斯间谍还包括:

  ●唐纳德·霍华德·希斯菲尔德和特蕾西·福利夫妇

  两人育有两子,生活在坎布里奇,该地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毗邻。夫妻俩都为一个名为TechCast的智囊团工作。

  ●迈克尔·佐洛蒂和帕特里夏·米尔斯夫妇

  这对夫妇育有一个儿子,邻居能听出他们带有浓重的俄罗斯口音。迈克尔·佐洛蒂在一家电信公司工作,妻子帕特里夏·米尔斯是家庭主妇。

  ●克里斯托弗·梅措斯

  54岁的梅措斯是加拿大公民,被检察官指控为“间谍的影子洗钱者”,是间谍网中“最神秘的人物”。FBI在监控中发现,梅措斯曾经利用一个与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团成员擦肩而过的机会,暗中接手了那名俄罗斯官员提供的一个装有大笔资金的箱子。他还在一处公园藏钱5000美金,两年后被另两名间谍里挖走。6月30日,在塞浦路斯遭逮捕的梅措斯弃保潜逃,警方已启动发出逮捕令程序。

  ·核试验·

  ◆ 事件回放

  10月12日,美国能源部证实,美国在今年的9月15日,在内华达州的一处试验场,实施了一次亚临界的核试验,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第一次实施这样的核试验。美国至今已总计进行了24次亚临界核试验,上一次还是在布什执政时期的2006年8月。在奥巴马总统提出“无核武世界”理念后,这还是美国首次进行此类核试验。

  ◆ 亚临界核试验

  所谓亚临界核试验,是研究核武器所使用的裂变材料在高能炸药或其他方式冲击下的物理、化学行为。试验中所用的武器及钚、高浓缩铀等核材料的数量以不发生自持链式反应为限,即核材料在试验过程中始终没有达到临界反应,不释放核能量。

  由于亚临界核试验不会导致核爆炸,因此不易被外界察觉,也不会造成破坏性污染。但通过亚临界核试验,可以评定核弹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验证模拟核试验的结果。由于亚临界核试验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等少数国家拥有这种能力。

  ◆ “无核世界”的反讽

  分析人士指出,这次核试验向全世界表明,美国仍持其双重标准,在一味要求朝鲜、伊朗弃核的同时,希望以这种掩人耳目的“亚临界核试验”保持本国的核霸权和核威慑力。反核武器团体批评说,这样的核试验与1996年出台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精神完全相悖。在禁止核试验问题上,美国国会从未让步。尽管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1996年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美国国会在1999年拒绝批准这一条约。现任总统奥巴马在今年4月份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条约时曾表示,将重新推动国会批准这一条约。然而本次亚临界核试验表明,美国鼓吹的削减核武器的终极目标很可能是为其他国家设下的一个陷阱。

  ◆ “华盛顿”号航母

  2010年7月,美军曾拟派遣“华盛顿”号航母参加韩美联合军演,但由于遭到中国强烈反对,取消了这一计划。

  11月28日,以炮击事件为肇因,韩美再度在西海(黄海)举行联合军演。美军派出“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9600吨级巡洋舰及9750吨级驱逐舰,韩军则投入7600吨级“世宗大王” 舰、两艘4500吨级驱逐舰以及巡逻舰、护航舰、战斗支援舰和反潜飞机等。

  在结束在黄海和韩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之后,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将不返回日本横须贺美军基地,而是参加12月3日起在日本周边海域举行的美日联合军演。

  同时,美国海军又增派“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开进西太平洋。“卡尔·文森”号航母的官方网站在相关新闻通报中称:“这是‘卡尔·文森’号航母5年多来首度向西太平洋进行部署。”美军最先进的核动力航母之一“乔治·华盛顿”号长期部署在东亚,如今又加进了“卡尔·文森”号。美军两大航母战斗群同时游弋在亚太水域,这在非战争时期非常罕见。

  ◆ 英国航母“裸奔门”

  英国定于本周公布削减国防开支方案。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16日出面干预,将国防预算削减幅度压低至10%以下。据报道,英国海军成功保住两艘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但由于“鹞”式战机可能遭淘汰,而届时F-35战机尚无法服役,两艘航母服役后几年内可能面临无法配备舰载战斗机的窘境,将几乎成为空架子。

  海军高官抱怨,如果与阿根廷再次爆发战争,英军必败。国防部门高层对这种局面非常不满。一名官员说:“我们在国际上将成为笑柄。谁见过不配备舰载战斗机的航母?” 

  ·反导·

  ◆ 事件回放

  2010年11月21日,俄罗斯同意在建设“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上与北约进行合作。正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北约峰会宣称,该组织不再将俄罗斯视为“敌人”,并希望俄罗斯能在北约各国防范来自伊朗或其他地区的弹道导弹威胁时发挥“伙伴作用”。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则表示,俄方与北约的合作必须是“全方位战略伙伴层次”,而不能是“礼节性和姿态性”的,否则,俄方不会参与上述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此前,俄方将美国有意设在东欧(波兰和捷克境内)的导弹防御系统视为“重大威胁”。

  今年的俄罗斯-北约理事会上决定进行联合弹道导弹威胁评估,恢复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的合作。俄罗斯可以为北约提供来袭导弹信息,并准备在国家弹道导弹防御上进行的合作。

  ◆ 政治作秀?

  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有联合西欧国家建立欧洲反导系统的主张,美国也多次邀请俄罗斯加入反导系统,但俄罗斯的战区反导合作意在排斥美国,美国则力求减轻俄罗斯对美国主导的欧洲反导系统的排斥。

  但俄罗斯和北约高谈反导合作的同时,仍然不忘指出分歧:反对将反导系统部署到靠近俄罗斯边境的地区,俄罗斯也不同意北约的伊朗弹道导弹威胁论,反对将任何国家将伊朗邪恶化。参加俄罗斯-北约理事会议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没有谈到细节问题,但他强调俄罗斯只会基于平等原则,在真正透明的前提下加入欧洲反导系统。他还同时指出单方面发展反导系统就意味着新一轮军备竞赛。

  结合这些言论,所谓北约与俄罗斯的联合反导实质上是空话居多。

  美国主导的欧洲反导系统,已经选定的两个陆基部署地点分别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都离俄罗斯不远,公开宣传针对的弹道导弹威胁就是伊朗。虽然名为欧洲反导系统,但欧洲毫无自主权。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局局长奥雷利将军10月12日大西洋理事会演讲时宣布,即使俄罗斯抗议,美国也不会放弃欧洲弹道防御系统建设,无论北约成员国是否就欧洲统一反导达成一致,美国都将部署拦截导弹。这意味着欧洲国家既无法决定部署规模也无法决定部署地点,更无法决定部署进度。俄罗斯和美国反导问题的冲突根本无法避免。

  ·网络战·

  ◆ 事件回放

  2009年6月24日,美国防部长盖茨正式下令建立网络战司令部,美国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公开将战争机构引入互联网的国家。2010年11月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负责保护美军方计算机网络的美军网络司令部目前已全面运作。11月6日,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提议当局授权该机构在全球范围展开网络攻击,以便有效维护美国网络安全。按照亚历山大的构想,网络司令部应具备“进攻能力”,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策略。

  美军宣布建立网络司令部的消息传出后,各国反应强烈。英国随即宣布成立网络安全办公室和网络安全行动中心,开始组建“网络兵团”。而韩国方面由于受到黑客攻击也加快了组建网络战司令部的速度。

  ◆ 前世今生

  1991年,海湾战争开战前,美国中清局就曾派特工到伊拉克,将其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所使用的打印机芯片换上了含有计算机病毒的芯片,而在战略空袭前,又用遥控手段激活了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错乱,防空系统失灵。

  1997年6月,美国第一批网络战士参加了国家安全局组织的秘密演习,几名黑客不仅成功闯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和华盛顿、芝加哥等多处军用计算机网络,而且还有效控制了全国的电力网系统。

  1999年,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网络战的作战经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战争期间,南联盟使用多种计算机病毒,组织“黑客”对北约的军用网站实施网络攻击,曾使北约的一些计算机网络系统一度陷入瘫痪,而北约在强化网络防护措施的同时,也开始组织网络反击战,将大量病毒和欺骗性信息注入南军计算机网络系统,致使南军防空系统陷于瘫痪。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又如法炮制,更为广泛地使用网络战手段。在战前向数千名伊拉克军政要员的电子邮件信箱中发放“劝降信”,并对持中立立场的半岛电视台英语网站进行了“封杀”,对伊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

  “9-11”事件后,随着“基地”等恐怖组织不断利用网络来发布信息、招募新人和策划恐怖袭击,与此同时,美国内外“黑客’对其军用和民用网络设施攻击次数也日益频繁,使其蒙受了巨大损失。网络安全从此开始真正引起美国的充分重视。

  2002年,时任美总统布什签署了“国家安全第16号总统令”,要求美国国防部牵头,组织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等政府部门制定网络战方略。2005年3月,美国防部公布的《国防战略报告》明确将网络空间与陆、海、空和太空定义为同等重要的、需要美国维持决定性优势的五大空间。美国空军同年宣布将网络战与空中和太空作战行动一道纳入其作战范畴。

  根据对美军黑客项目跟踪了13年的防务专家乔尔·哈丁的评估,目前美军共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5万到7万士兵涉足网络战,再加上原有的电子战人员,美军的网战部队人数应该在88700人左右,而这也意味着美军网战部队人数已经相当于7个101空降师,而且美国国防大学军事史专家丹尼尔·库尔指出,五角大楼对于网络战的兴趣己经达到了“宗教狂热”的程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