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二炮导弹发射营要求人人都是全能号手(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3日 06:49  解放军报
资料图:二炮导弹发射阵地。本报特约记者 满博摄 资料图:二炮导弹发射阵地。本报特约记者 满博摄

  ■本报记者 梁蓬飞 特约记者 张 荣 冯金源

  深山老林,一个大大的红色“1”字形雕塑,像一枚蓄势待发的导弹,格外惹眼。它是第二炮兵某旅发射一营官兵的“精神图腾”。

  这里,一项项科研成果熠熠生辉——

  14项重大科研革新成果中,有10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被定型列装。有3项训练创新成果被第二炮兵部队推广……

  这里,一枚枚荣誉奖牌光彩夺目——

  被中央军委授予“军事训练模范营”荣誉称号,被第二炮兵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营”荣誉称号,荣膺“全军先进基层单位”“军事训练一级营”“科技练兵先进单位”,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虎出山林,剑啸九天。组建40年来,一枚枚导弹从这里浴火升空,大国长剑划破苍穹留下的壮美弹道,就是发射一营官兵矢志精武谋打赢的轨迹。

  争锋,时刻在超越

  多年前,一营一名新兵与老兵有这样一段对话:

  新兵:“引体向上做多少个才算合格?”

  老兵:“在一营,合格不是标准,过硬才算合格。”

  独特的标准观,是一营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标尺”——

  3公里越野训练,一营除按规定全副武装外,每个人的背囊里还要多装两块砖;导弹发射操作,熟练掌握单项专业已属不易,一营却要求人人都是“全能号手”……

  第二炮兵“军事训练一级营”考核评定主要标准是:“在配齐保障要素的前提下,能够独立完成实弹发射任务”。1992年,一营夺得“军事训练一级营”三连冠。然而,官兵们却在“冷思考”:未来战场异常复杂,超乎想象,在突发情况下能否迅速实现作战状态转换?在无支援状态下能否独立进行自我保障?在恶劣自然条件下能否正常完成实弹发射?……

  一个个问号,直揭训练短板。一场“超越巅峰”之战在一营拉开序幕——

  率先独立组织进场、测试、发射,独立分析排除故障,以合成演练取代单兵单装训练;设置推迟发射、临时转向等突发情况,组织研究性训练;在无光条件下苦练“走、看、操、读、记、藏”基本功,每月组织一次带战术背景的全员实装夜间拉动训练;摸索缩时减员实装操作法,人员号手减少三分之一,发射时间准备缩短三分之一……

  1999年11月,一营迎来第10次“军事训练一级营”达标考核,面对“遭敌核生化袭击”“快速通过被毁道桥”等10多个险难课目,一营一路闯关夺隘,成绩全优。

  转眼,又是10年,一营又是“10连冠”!然而,此10年,非彼10年。世界军事变革风起云涌,作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最基本的火力单位,导弹发射营如何打造能随时出击、一击制胜的“铁拳”?

  时不我待,一营开始了新一轮砺剑争锋——

  研发模拟发射平台,开展操作规程背讲、发射流程串讲、作战方案推讲训练;依托局域网构建信息化指挥平台,模拟对手进行电磁干扰、侦察监视、环境构设、精确打击、生存防护演练;创新训练模式,将所属两个连队全新编组,实施对抗协同、整体联动;构建发射营能力框架和号手素质模型,深化全域机动训练、操作号手资格认证活动……

  10年生聚,10年跋涉,训、打、考、评渐成体系,一营军事训练转变之路越走越宽广。

  精武,年年上台阶

  一营至今保持着第二炮兵部队的一项纪录:自1990年全军实行军事训练考核等级评定以来,连续21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

  年年上考场,考题大不同。在一营的荣誉室里,一张张鲜活的图片,记载着他们一年一个台阶的艰辛足迹,“军事训练一级营”的“门槛”越来越高。

  那年夏天,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导弹战”在深山戈壁展开。在“技术测试”“装填数据”等关键阶段,“蓝方”神出鬼没的“信息袭扰”频频袭来……

  如何对付新的“敌人”?大山深处,一座导弹模拟训练厅横空出世。虚拟仿真空间里,卫星巡游,战机掠空,电磁织网。依托这块高科技“磨刀石”,一营独立构建实战化项目15个,扩充细化单装训练项目123项,撰写出6种40余万字的训练教材,3项创新训法在二炮部队推广。

  长剑高车的每一次跨越,对于每一名官兵来说都是一次浴火重生。伴随训练转变,一营官兵也像凤凰涅槃一般脱胎换骨——

  博士、硕士和学士组成的军官队伍,人人既精通1门以上指挥专业,又能当操作号手。硕士营长王建勋熟练掌握全营15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大学生士兵在战士中已达4成。所有战士都能默画背讲本专业原理图、完成本岗位操作,46人入选基地、旅两级“技术尖子人才库”。

  从严砺精兵,年年上台阶,一营走在了时间前面,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营现象”——

  兄弟单位为提高部队全天候作战能力攻关时,一营夜训实装操作已结硕果;兄弟单位提出增强导弹部队防护能力新课题时,一营“新三防”已经举行战术演练;火箭兵训练心理问题刚刚浮出水面,一营已建起了心理训练场和心理服务室,自主研发的“抗大脑疲劳训练”配套软件已经派上用场……

  创新,脚下有沃土

  一营荣誉室里,摆满了奖杯、奖状和获奖证书。

  与荣誉室相隔不远,是一间同样大的“创新室”。一本《发射一营创新成果集》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传统就是创新。”

  工程师卢凤霖,当年在一营当战士时,发现导弹配气手工操作准确性难把握、安全风险大,产生研制“自动化配气台”的念头。营里专门为他腾出一个单间当工作室,成立科研小组,给予经费支持。结果,该成果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后,使操作人员减少三分之二,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定型列装部队。此后,卢凤霖一鼓作气,接连取得3项科研革新成果,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成为享誉二炮部队的“士兵导弹专家”。

  在一营,不管是谁,只要有创新的想法,就一定有创新的舞台。二连战士曹三军提出“提高导弹与发射架对接精度”,营领导抽调精兵强将协助他。半年过后,“导弹托架液压转向装置”研制成功,明显缩短了操作时间。

  一个故事耐人寻味:1997年,上级将探索专业理论与实装操作有效衔接的课题交给了一营,一营集智攻关大半年,探索总结出某合成训练法,在全旅推广。大功告成之日,官兵又在思考:“能否连线成网,让各要素训练融为一体?”一番接力攻关,一营最终探索出一种新训法,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训法作为第二炮兵“军事训练十大创新训法”之一,写进了中国火箭兵部队训练大纲。

  持续创新,使一批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士兵导弹专家”卢凤霖、“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张东河、“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宗昌明、“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得主鲍春寿……近3年来,一营仅战士就有29人参与了14项装备科研革新。

  记者告别一营之际,正值深夜。天似穹庐,笼罩四野。营区灯箱里,一名名“创新之星”官兵智慧的眼睛,正像瞩望明天的星辰……

  (文头照片由本报特约记者满博摄)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二炮 导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