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专家称中美海军若交战双方均不占决定性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 08:00  世界报
资料图:美国海军航母战斗打击群 资料图:美国海军航母战斗打击群
资料图:中国海军022级新型导弹艇专门用于突袭大型战舰。 资料图:中国海军022级新型导弹艇专门用于突袭大型战舰。

  编者按 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强大军事力量的两个国家,在太平洋上,美国和中国的海军力量谁更强大?对于这个问题,在各国专家间看法不一。美国《外交家》杂志近日刊载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詹姆斯·霍姆斯的文章称,评价两国海军实力的强弱,需要综合权衡规模和火力等多项指标,而不能仅从数量上进行评定。文章在综合对比后认为,中美海军目前的战力难分伯仲,双方均无决定性优势领先对方。本报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本报特约编译 贾叶

  回顾过去,人们很有可能会把2004年12月到2005年1月发生在苏门答腊岛沿岸的那场印度洋海啸看作是美国海军力量在亚洲的一场“巅峰之作”,美国海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这场人道主义救援中发挥了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巨大作用。看着在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的簇拥之下,航空母舰战斗群和远程打击战斗群中的直升机从甲板上频繁起飞,往返于舰艇与岸上救援基地之间,帮助营救落水者并及时运送医疗救护人员,烘托出绝对统治力与道德之间的良好气氛,以往这两者很少能够融合在一起。此时,救援行动的目的是人道主义的,但是在短时间内调集大量战舰和航空母舰,跨越数百英里的海洋以最快速度达到海啸灾难现场,这些技能和装备的运用实际上都只有在实战中才能见到。这场救援行动所传递出的真实信息是:让世人亲眼目睹美国海军举世无双的实力。

  然而,新美国安全基金会的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撰文称,这种光环如今正在被遮掩,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在60多年近乎全面独霸的优势丧失之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已经不再是只属于美军“独享”的“水上游乐场”。据一些民间智库的安全分析家的战略预测,照目前的情势发展下去,短短几年时间之后,美国海军在东南亚海域再也不会重演印度洋海啸中担当独一无二的灾难救援力量的“巅峰时刻”。在未来的下一次突发灾难中,美国海军舰艇将不得不与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的新的“大甲板水面舰艇”分享控制范围和荣光。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中国的潜艇生产和部署速度是美国的数倍。实际上,中国正处于舰艇高速建造和部署状态中,这将导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的舰艇数量在下一个十年中的某个时候一举超越美国海军。数量虽然只是这一宏伟之举的一小部分象征。不过,这些数量却是真实存在的。

  美国军方很自信

  面对哪个国家拥有最强海军舰队的问题,甚至就连精通海军事务的分析家们都无法达成共识,这是一种头脑冷静的认知。近日,美国新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卡普兰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称,中国构建了“仅次于美国海军的全球第二大海军力量。”

  与之相反,其他一些著名评论员却坚称,目前解放军海军实际上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舰队。例如,今年9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载了一篇题为《凝视海军》的文章,称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认为,现在中国拥有舰艇数量已超过美国。

  那么,经验丰富的美国国防官员是否有能够对比两国海军战力的可靠公式?答案是:未必。今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海军协会上给出了可体现美国海军庞大规模及实力的统计数字。美国海军“拥有11艘大型航母,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可与之匹敌的舰艇”。美国海军“拥有57艘核攻击与巡航导弹核潜艇——比全球其余国家潜艇数量总和还要多”。而且,“根据最近的一项评估,美国战斗舰队总排水量至少是排在其后13个国家海军战斗舰队排水量的总和”。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鲁格海德最近在堪培拉称,即便是在中国航母下水之后,解放军海军也还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掌握航母战斗群作战战术与过程。即,如果航母作战是体现海军战力的黄金准则,那么北京要掌握海军优势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数据并不可靠

  然而,错误的假设可导致错误的战略。

  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估海军战力呢?作战平台数量很明显是个需要考量的因素,但舰队战力并非只有数据传递出来的信息那么简单。根据一些西方专家的计算,目前解放军海军拥有各式舰艇共计1045艘,几乎是美国海军可用舰艇的两倍。从海军舰艇登记册数据来看,美国海军目前共有287艘舰艇,其中257艘满员,而且很好地处于战备状态。另外,美国还有163艘民用非战斗用船舶可供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调派(其中51艘运行状态稍差)。两两相加,即美国决策者可调派舰艇总数为450艘。

  不过,通过这两组数据来得出解放军海军战力为美国海军战力的两倍,显然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中国上千艘舰艇中包括监督船、海洋监测船以及拖船,更不用说其中还包括一些对现代海上作战作用不大的老旧平底船。

  那么,盖茨利用“吨位”做为整体实力的可靠指标,其效果又当如何呢?倘若这样做果真可行的话,那么丹麦的马士基航运公司就有一支比美国海军还要气势恢宏的舰队了。马士基航运公司舰队由超过500艘集装箱船组成,其中包括“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一载重吨达156907吨的“爱玛·马士基”集装箱船,远远超过了“里根”号核动力航母的排水量——“里根”号航母的排水量为98235吨。

  即使在战舰之中,排水量也只是一个粗略的衡量标准。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这方面远远超出英国海军,而在1588年入侵不列颠群岛时,无敌舰队指挥官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却发现其沉重的战舰在射程、武器、及数量上都落了下风。

  据历史学家彼德·帕德菲尔德估计,对战无敌舰队时,英国海军上将C·霍华德及海军中将F·德雷克率领的舰队占据了“二对一”的决定性优势。尽管排水量小于敌方,但英国战舰占据了更加重要的火力优势。假设一艘“爱荷华”级战舰(现已退役)要与眼下主战舰DDG-51“阿利·伯克”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对战,那么毫无疑问“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是永远的赢家。快速远程反舰导弹会战胜“爱荷华”战舰的排水量优势,除非后者能设法进入有效射程之内。“爱荷华”级战舰满载排水量为58000吨,而最新DDG-51驱逐舰排水量9494吨。

  以小博大

  中国海军的情况也并无不同。他们依靠小型、灵活、火力强大的快速攻击艇,防止敌方夺取大陆沿海地区制海权。排水量约为220吨的022型双体导弹快艇,专门用于突袭大型战舰。该级导弹快艇配备了远程反舰巡航导弹,比起排水量来,其攻击力要突出得多。在中国沿海附近活动的美国海军力量,就必须得冒着被像022级这样的快艇攻击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排水量并不代表一切。当孤立考虑时,兵力资源是另外一个会导致误算的数据。权威数据显示,美国海军共有32.9万兵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共有20.2万兵力。这几乎是中国海军兵力的两倍。不过,海军战力取决于作战环境。

  所以,以人力和战舰排水量为衡量标准,最多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型战舰可搭载更多导弹弹药和燃料,防御能力也会更高,其远程作战能力及抗打击能力就会更强。这可能就是盖茨想要传递的信息。不过,这并非铁的规则。造船和武器发展使事情发生了重大变化。

  所有这些有关海军战力的考量都取决于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冲突发生地。因为,海军间很少(如果有可能的话)会倾全军之力相互对战,特别是在无法通过陆基、空基、海基以及导弹武器加强战力的情况下。因此,一支舰队只需要在地图上特定一个地方胜过对方既可获得胜利。

  都不占有决定性优势

  如果这一点就在领海之内,那么防守一方就会占尽优势。19世纪90年代,海权论的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呼吁美国打造一支可主宰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战胜侵犯美国水域的最强大对手(可能是英国或德国)的舰队。他说:“进攻力量最大化,是一支战舰舰队的最大目标”,美国需要一支在战斗中能“经受并发动猛烈打击”的主力舰队。

  今天,中国海上战略也受相似逻辑的引导。在北京看来,解放军海军只需拥有足以在非常重要的海域内(最值得注意的是黄海、东海和南海)赢得对其发起挑战的海上冲突的能力即可。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无需赢得对美国及其日本等同盟国军舰对军舰的军备竞赛。

  只要解放军海军确保自己在其岸基飞机、小型水面及水下作战平台以及反舰导弹的火力范围之内作战,那么这些武器就属于舰队整体实力的构成部分。盖茨曾表示美国核潜艇舰队可发动远程攻击,但目前解放军海军已拥有一支规模更大的水下舰队,最适合潜伏在中国沿海海域——未来中美冲突可能爆发的海域。这就意味着,如果美国太平洋舰队不冒险进入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内,其进攻性力量就不能发挥作用。

  那么,美中两国海军究竟孰强孰弱?答案是:“难分高下”。中美两国谁拥有最大规模的海军舰队并不重要——重要的问题在于,在关键水域和盟军联合作战时,谁拥有更加强大的作战能力。

  通过绘制双方主要战舰总库存图表,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可能最接近精确评估的结果,因为它至少试着估计作战潜力、计算舰船的最佳部署位置,从而确定一支舰队参战的结果。尽管如此,聚集有关舰队组成的全面数据仍是无法代替的,这要考虑到政治、战略以及亚洲海域特有的地理环境。虽然两支海军都具备大量优势,但它们都没有明显的决定性优势。

  目前,美国新安全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罗伯特·卡普兰、美国防长罗伯特·盖茨引起了一场辩论,而这场辩论为评估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海上力量上了宝贵的一课。分析家不能依赖那些高估或低估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指标。解放军海军形成挑战的复杂性及活跃性并非语言能够描述或是预测的。

  版权声明:《世界报》授权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获准,禁止转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美海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