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藏军区部队推出加入灵芝等药材抗缺氧套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3日 06:34  解放军报
资料图:西藏军区部队军人准备进餐
资料图:西藏军区部队军人准备进餐

  张立军 本报特约记者 银 军 黄建华

  生命有禁区,戍边无禁地。

  肩负戍边卫国神圣使命的西藏军区部队官兵,牢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战天斗地、英勇无畏,用忠诚和热血捍卫西藏边防的安宁与和谐。西藏军区在军委、总部和成都军区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高寒山地部队保障新路,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了坚强后盾。

  “生命禁区”菜篮丰

  今年7月,西藏军区首个芽苗菜温室基地喜获丰收:所属某旅官兵一次收获麦芽、豌豆苗等27个品种的芽苗菜150余公斤。

  芽苗菜营养价值高、富含膳食纤维。芽苗菜落户高原军营,是西藏军区各级党委努力缩小“生命禁区”菜篮子与内地“代差”,让高原餐桌“绿”起来的一个缩影。

  “高寒、缺氧、冻土,在这样的环境下种菜根本不可能。”专家反复考察论证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过去驻藏部队官兵主要靠吃罐头、冻肉、脱水菜等,由于维生素缺乏,头发脱落、嘴唇干裂、嘴角溃烂、指甲凹陷等成为高原官兵的“光荣印记”。

  为解决吃菜难题,1995年,某旅建起了首个温室蔬菜大棚,种植萝卜,却只长叶不结“果”;某团先后在温室大棚里种出了黄瓜、茄子等蔬菜,但产量上不去,官兵只能每周吃一次打牙祭。

  向科技要保障力。为了解决蔬菜“水土不服”问题,他们从西藏农牧学院、山东寿光等地请来专家现场指导,进行品种杂交、土壤改良,成功培育出10个品种的“高原旱杂系列”蔬菜,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有效缓解了官兵吃新鲜蔬菜难的问题。

  雪域南瓜、高寒冬瓜、“小地雷”西瓜……创新丰富了军营菜篮子。据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徐啟敏介绍,他们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原解放军军需大学等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建成拉萨农业生态实验站,推广优良品种159个,官兵基本告别吃脱水菜历史,部队全年蔬菜自给达8个月。

  各部队在搞好“营养套餐”基础上,还推出了加入雪莲花、灵芝、党参等药材的“抗缺氧套餐”,让官兵吃出战斗力。驻错那某部官兵感慨:过去走路都喘粗气,如今巡逻一趟三五天下来,感觉仍比较轻松。

  “世界屋脊”营房暖

  “夏住水帘洞,冬居水晶宫。”老十八军进藏初期,官兵们大多住帐篷和地窝子,时常是夏天淋透身、冬天凉透心。尽管后来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但由于西藏边防一线哨点驻守在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哨所房屋使用几年后便出现地基下陷、墙体冻裂等情况。

  住房难、用电难、用水难、洗澡难、取暖难、如厕难等“六难”,不仅影响官兵日常生活,更影响执勤训练,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

  为彻底解决“六难”,自2008年起,在总部和成都军区大力支持下,西藏军区筹措经费,对数十个边防一线哨点营房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整治,在“世界屋脊”打造现代营区。

  他们组织技术骨干10多次深入边防一线调研,远赴东北漠河、新疆神仙湾等驻高寒地区部队取经,把“实验室”设在雪山哨所,先后开发出20多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用于营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首座直升机起降坪落户边防,一批新型保温岗楼的建成改善了官兵执勤条件……如今,边防官兵实现了“洗浴如厕进楼层、健身娱乐不出门、战备训练有保证……”

  他们充分利用低碳技术,把高原充足的日照、肆虐的狂风变为服务官兵的绿色能源。记者在日东哨所看到,充足的阳光和8级左右的大风带动发电设备,源源不断地为哨所输送电力,满足了官兵工作生活需求。据西藏军区司令员杨金山介绍,2007年以来,先后有38套风光能互补发电设备落户雪山哨所,46座小型水力发电站投入运行。

  “地球之巅”体魄强

  高寒缺氧是威胁高原官兵健康的“头号杀手”,甚至就连普通的感冒都可能夺去生命。

  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西藏军区历届党委班子,把抓“健康工程”的接力棒传承至今。他们加大投入力度,在西藏军区总医院设立高山病科,经过数十年艰苦攻关,研制成功“高原康胶囊”、“花虫胶囊”等一批防治高山病的特效药,为攻克急性高山病做出突出贡献。

  2008年,在总部支持下,西藏军区正式启动“吸氧工程”。两年来,他们先后建成近200个供氧站,将氧气通到哨所官兵床头。如今,集氧气制造、氧气供应和定点吸氧于一体的制供氧网络和高原病防治体系已基本建成,供氧实现由“救命氧”向“保健氧”转变。

  今年7月,岗巴营干部许兵休假返回日喀则。他没有像过去一样急于归营,而是来到设在军分区门诊部的高海拔地区来队人员和休假归队官兵休整区,进行7天适应性休整后,再奔赴海拔4900余米的工作岗位。

  设立“身体适应缓冲区”,是西藏军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呵护官兵健康的生动写照。为解决基层官兵健康管理不规范的问题,2007年西藏军区研发了官兵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这一系统,他们将健康指标细化为30多个具体要素,并为全区官兵建立健康档案,为疾病救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所属边防某营营长赵洪涛患胰腺炎,被辗转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时已昏迷不醒。通过调阅其个人健康档案,总医院专家组很快找到了病因,并及时制订最佳治疗方案,使他转危为安。西藏军区卫生部门调查显示,边防官兵急性高山病发病率已由80年代的60%下降到现在的10%,急性高原病救治成功率达99%以上。

  “雪域孤岛”精神爽

  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这句流传了数十年的顺口溜,曾经是西藏边防官兵业余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一些被称为“雪域孤岛”的偏远哨所,漫长的封山期对官兵身心健康更是一个严峻考验。

  西藏军区将“精神食粮”工程建设纳入部队全面建设总体规划,先后投资建成团以上单位军史馆33个、基层单位荣誉室716个,建成军乐队、龙狮队、秧歌队26支,广泛开展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网上辩论等活动,并构建“雪域边疆文化工程”和“军营网络文化平台”两大文化品牌,满足官兵求知、娱乐、健身、成才等多方面需求。

  在海拔高的则里拉哨所,如今官兵轻点鼠标,就可以选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电视节目,下载流行歌曲,阅览各类书刊,足不出户尽享丰盛“文化套餐”。士官周国仁说:“边防哨所能上网,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由于官兵长期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与外界接触沟通少,部分官兵心理上出现焦虑、抑郁等现象。“高原官兵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我们更应该让他们的心灵洒满阳光。”西藏军区政委郎友良说。

  近年来,西藏军区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每年组织200余名心理骨干下连“当兵”,与官兵交朋友、拉家常,排忧解难;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在局域网上开设“官兵留言”、“情感互动”、“畅所欲言”等栏目,为官兵搭建心理疏导平台。

  今年7月,西藏军区首个高寒山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场投入使用。训练场按照国际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先进模式和标准,开设了“飞越自我”、“凌空跨越”等12个项目,着力提高官兵心理承受能力。

  如今,西藏军区初步形成了由心理医生、政工干部、卫生员和思想骨干“四位一体”心理服务人才队伍体系,建成了“团有心理咨询室、营有心理辅导站、连有心理服务员”的心理服务工作体系,为有效缓解官兵心理压力,激发官兵卫国戍边热情提供了保障。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