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嫦娥二号实现零窗口发射在轨试验时间将延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2日 06:58  解放军报
指挥大厅内科技人员聚精会神盯着大屏幕。本报记者张晓祺摄
指挥大厅内科技人员聚精会神盯着大屏幕。本报记者 张晓祺摄

火箭搭载卫星进入发射架。本报记者张雷摄
火箭搭载卫星进入发射架。本报记者 张 雷摄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再次实现了“零窗口”发射。

  从北斗导航卫星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多次实现了“零窗口”发射。这里有几多佳话令人动容,见证着西昌航天人壮歌前行、筑路太空走过的40年辉煌历程。

  瞄准“零窗口”,他们执着追求“零失误、零差错、零故障、零缺陷、零遗漏”

  李本琪,“嫦娥一号”01号指挥员。谈起“零窗口”,他娓娓道来:“由于自转和公转原因,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化。经计算,‘嫦娥一号’必须在两者距离最短的3天内发射,每个仅35分钟。一旦错过,下一个发射窗口要等一个月。”

  从理论上讲,火箭在发射窗口升空并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都是成功。可追求卓越的西昌航天人自加压力,主动请缨,目标直指“零窗口”。

  科学最讲究实干,实现“零窗口”要闯过道道难关。火箭发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数万台套设备要进行故障排查、风险分析和操作实验,上千个岗位要进行协调配合,任何一台设备发生故障,任何一个岗位出现疏忽,甚至有的操作手哪怕是打个喷嚏,“零窗口”都会擦肩而过。

  无论难度有多大,西昌航天人做到了。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长三甲”火箭在“零窗口”成功点火发射。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漂亮转身,飞向预定撞击点——月球“丰富海”地域。

  “由于是在‘零窗口’发射,卫星节省了120公斤燃料,延长了4个月的寿命,完成大量拓展性试验探测任务,最后实现了可控撞月。”“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对此赞不绝口。

  10多年前,西昌航天人脸上却难有如此轻松的笑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经历数次失利后,西昌航天人被逼上了悬崖。痛定思痛,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是航天事业的生命线。

  1997年开始,该中心以“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备设施零故障、任务软件零缺陷、数据判读零遗漏”为质量目标,对每个岗位进行细化规范,对每个时段具体工作量化分工,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国际通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西昌航天人拼了,拼赢了!先进的质量管理机制让中心航天发射核心能力大幅跃升。

  嫦娥探月、北斗导航等重大项目相继展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之进入高密度发射期,面对繁重的发射任务,“内功”扎实的西昌航天人底气十足。在“北斗”系列卫星发射中,“零窗口”经过了实战检验。

  随着“嫦娥二号”的顺利升空,西昌航天人已创下连续36次成功发射的纪录。

  一切从“零”开始、从“沟”起步,他们在登天路上凯歌高奏

  “在哪里?”

  “在沟里。”

  在西昌大凉山,这是航天人之间再寻常不过的一问一答。言辞间,透着西昌航天人扎根深山、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1970年,一支科研人员队伍从大漠戈壁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翻过秦岭,跨过大渡河,来到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地方,安营扎寨,开始了通向太空的漫漫征途。

  大凉山处处以沟为名,徐家沟、赶羊沟、菠萝沟……发射场在沟里,由此,经年累月铆在场地的西昌航天人便自称“沟里人”。

  在这个荒山沟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从零开始,建成的航天建筑群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在航天发射技术方面,同样是从零起步。

  中心组建之初,正值前苏联大规模撤走工程技术专家之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开始在航天领域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

  技术上不可能寻求外援,一切只能靠自己。“沟里人”身居山沟却胸怀世界,用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白手起家,自主创新,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数个“零”的突破。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吹响征服36000公里外地球同步轨道的号角。

  1986年2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精确送入轨道。从此,结束了中国人只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的历史!

  1990年4月7日,“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首次承揽的国外商业卫星发射业务,打破了西方强国在国际商业发射领域的垄断地位。

  2000年10月31日,“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发射成功,随后,第二、第三颗北斗卫星相继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建成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回首40年辉煌历程,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型号火箭,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近控测试发射到远控组织指挥,从每年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0颗以上,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卫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跻身世界先进航天发射场行列。

  无论危险多大、挑战多大,他们总是挺起脊梁为祖国勇于担当

  在西昌采访,记者既为航天人追求“零窗口”的激情激动不已,也为他们平和的“零心态”感慨万千。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是西昌航天人用精炼的话语,对忠诚于祖国、忠诚于航天事业的响亮回答。

  “你可知道,在我们的头顶,每天有多少别国的卫星飞过?”李本琪的突然发问,让人心头一震。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大局观,西昌航天人才充分认清自己在从事着怎样壮丽的事业,肩负着多么重要的担子,鼓励他们盯住“零窗口”,追求卓越!

  卫星发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万人一杆枪”的壮丽事业。

  高耸的发射架,是挺立的“1”,腾飞的火箭,是飞行的“1”。航天人隐身于“1”背后,是默默无闻的“0”。他们深知,没有团结协作精神,一切化为零。

  航天发射是一项高技术、高强度、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在无数次风险和挑战面前,无论形势多么复杂、情况多么危险、挑战多么巨大,总有航天人挺起脊梁。

  关键时刻,他们是敢于迎接挑战的人。

  吴传竹,中国航天气象领域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990年4月,“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在美方坚持的发射窗口时间出现恶劣天气时,吴传竹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科学准确判断,确保中国首次承揽的国际通信卫星按时发射。

  关键时刻,他们是敢于担当的人。

  2003年5月24日,北斗卫星即将发射。在低温推进剂开始加注,倒计时进入发射前负3小时,控制系统突然出现漏电现象!时任系统工程师的毛万标三上发射架测试检查,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作出翔实的数据分析,得出漏电不会影响正常飞行的结论。火箭最终顺利点火升空。

  关键时刻,他们是敢于牺牲的人。

  低温液氧液氢燃料加注是在“刀尖上跳舞”的高危岗位。操作手陈复忠一干就是近20年。一次,出现加注故障,低温燃料猛烈向外喷射,陈复忠冲了上去,在-253℃液氢泄漏后形成的白雾中,摸索着用湿棉布包扎冻裂处……阀门关闭时,陈复忠已被冻得全身冰凉!

  回首40年辉煌历程,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说,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然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代代西昌航天人用智慧、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铸就的“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西昌航天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我们向太空进军的不竭动力!

  (本版作者:刘兴安、陈国全、张晓祺、伍正华、任旭、张利文、张晓霞、邓孟)

  发射窗口

  发射窗口是指允许发射航天器的时间范围。决定发射窗口的因素包括:工程的任务目标、地日月运动规律、测控覆盖能力、轨道环境、发射场区天气状况等。“嫦娥二号”发射窗口选在10月1日至3日,是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所作的科学选择,与国庆节重叠,只是一个巧合。

  零窗口

  此次“嫦娥二号”发射窗口为35分钟,“零窗口”就是这35分钟时间内的第一秒。“嫦娥一号”“零窗口”发射使卫星节省了120公斤燃料,延长了4个月工作寿命。由此推算,发射延误1秒钟,卫星工作寿命将减少1个多小时。“嫦娥二号”在“零窗口”发射,可节省180公斤燃料,在轨试验时间将大大延长。

  秘密约定

  3年前,“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与发射场系统总指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有个“秘密约定”:“你要是能让火箭在‘零窗口’成功发射,我就保证让‘嫦娥一号’实现可控撞月!”如今,这个秘密约定已成为一段动人佳话。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嫦娥二号 零窗口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