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4日利用联合国大会召开间隙与东盟举行了第二届东盟—美国峰会,这被《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认为是“美国携手东盟抗衡中国的亚洲影响力”的最新举措。
自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上月在越南高调宣布介入南海后,南海就成了世界舆论眼里中美博弈的大角力场。与美国媒体宣称东南亚国家“一致抗衡中国”不同,后者的表态显得要低调得多。
印尼总统到了纽约却不参加峰会;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担心,“一旦美中发生摩擦,我们这些亚洲国家也将成为问题的一部分”;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争端比较多、也一直被看作美国在东南亚最亲密盟国的菲律宾也曾公开表示南海问题不需要美国介入。加拿大《环球邮报》评论说,一边渴望美国保证的安全,一边渴望中国拉动的繁荣,东南亚国家“被割裂了”。
美国《费城号角》杂志网站的文章则认为,中国对“美国传统势力范围”施加的经济影响力,促使东南亚对美态度出现摇摆,像菲律宾这样的国家试图在中国这个新的经济巨人和“美国这艘经济下沉的船”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东盟想向美国要什么?
当一个地区出现无可争议的主导力量时,处在其影响范围内的国家迟早会意识到,与它结盟才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不过,如果面对两个互相争夺的大国时,它们会怎么考虑呢?美国《费城号角》杂志日前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自美国国务卿希拉里7月在越南高调谈论南海之后,美国一直被怀疑要用南海问题作为拉拢东盟抗衡中国的最大砝码。24日美国借联合国大会的间隙召开与东盟的第二届峰会,而主题仍是南海。除此以外,美国对增强与东盟关系的其他方面承诺并不多。《费城号角》评论说,东南亚一些国家可能认为华盛顿对东南亚的承诺并不多,而中国已成为东南亚能源、农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最大资金供应国,因此东南亚国家既想安抚中国这个迅速发展的经济力量,同时又想向美国盟友寻求安全保证。
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童年生活过的国度,印尼一直对美国期待很大,曾经三次邀请奥巴马访问印尼,但都被奥巴马因各种理由推迟。24日已经抵达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印尼总统苏西洛,以国事繁忙为由没有出席这次峰会。印尼《雅加达邮报》24日的社论质疑这届“美国-东盟峰会”是否能叫“峰会”。社论称,如果奥巴马真的重视东盟在其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方面应该考虑好时间和地点,在华盛顿举行这次峰会,而不是在联合国大会间隙于纽约举行。美国领导人应该在白宫举行盛大新闻发布会,向美国民众传递东盟对美国利益的重要性,而这次峰会只让人感到,东盟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只局限于华盛顿一小部分人的口中。对于美国很可能在南海问题上与东盟发表的共同声明,《雅加达邮报》当天的另一篇评论把自己称为“争端的局外人”,并称在该问题上,印尼的利益所在是:争端不应影响地区稳定。
在东盟内部,新加坡一直支持“以美国制衡中国”。去年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在美国发表“制衡中国”的言论曾引起争议。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援引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的话称,“美国继续作为本区域地缘政治舞台的一员,也是很重要的。”李显龙同时更多呼吁美国加强与东盟经济上的联系。他说,“如果美国和中国之间发生一些摩擦或其他问题,到时我们这些亚洲国家将成为这个问题的一部分,而我们被美国视为对手、竞争者和威胁的可能性也将大为提高。但如果美国在这里有投资、有业务,美国将把我们视为朋友和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非问题的一部分。”
菲律宾最大电视台abs-cbnnews23日称,一些东盟国家对于华盛顿试图恢复其在亚洲的旧有影响力并不那么热心,像泰国、柬埔寨等国“真的不想看到中国和美国发生任何对抗,因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不得不选择立场,这是他们极不情愿做的事。”
东盟不想当美国的缓冲器
近来,许多东盟国家都担心卷入美中的争端,尽管美国一大借口是这些国家关注的南海问题。泰国《民意报》称,近年中国在东盟的投入是最多的,在东盟已经有深厚的基础。面对美中博弈,东南亚国家的心态不太可能一边倒,对美国在南海过分插手,东南亚国家也有所警惕。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称,“美国在南海是受欢迎的,但华盛顿不能太兴高采烈地插手地区事务,这样做只会制造麻烦,而非解决问题”。泰国《经理人报》则称,中国正在瓦解美国联合东盟对付中国的“合纵术”。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政治学者猜瓦表示,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一直处于矛盾中,它们一边想从中国崛起中获益,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有助于将亚洲世纪梦想变为现实;一边又担忧中国过于强大,希望有地区外力量来平衡中国。但无论如何,与中国的合作使大部分东南亚国家不愿与中国发生冲突。
印尼《雅加达邮报》最近的一篇评论或许反映了不少东盟国家小心翼翼的心态。报道说,“印尼应避免在美中争斗中充当前者的缓冲器,因为这会损害雅加达与北京的关系,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上,我们跟中国要比跟美国更接近。与拒绝支持美国比起来,损害与中国的关系对我们更有害”。
菲律宾被认为是受美国影响最大的东盟国家之一。虽然菲国内一些人一直认为没有美国的支持菲律宾无法维护自己在南海的利益,但近年来反对美国介入的声音也不时出现。此前,菲律宾外长罗慕洛8月初曾针对希拉里关于美国介入南海的言论表示,南海问题是东盟与中国之间的问题,而且仅限于东盟与中国,不需要美国或其他任何第三方介入。这一表态打破了东南亚国家“纷纷倒向美国”的印象。马尼拉的一名大学生塞西罗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菲律宾与中国有很多经济合作,但我们又与中国有领海争端,所以不能偏重中国,而应该学习新加坡和泰国,在中美之间游走。”
东盟在安全上对美国依赖仍很大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现在是拿南海问题当一张牌来打,以此牵制中国,使中国在其他国际战略利益方面让步。其实东南亚很清楚,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不会与中国“死顶”,东盟也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把自己“捆绑”在美国身上。庄国土同时称,东盟这种立场并不表示更靠拢中国了,相反在军事安全领域依旧同美国联系密切。一名长期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人学者对记者说,就菲律宾来说,其实是希望美国关注南海问题的,并在防卫南沙等南海岛礁方面极力游说美国向菲提供军事援助和安全保障。此前,菲参谋总长卡多·戴维在会见美国太平洋司令罗伯特·威拉德时曾表示,菲律宾的军事力量非常弱,由于战机和舰船太陈旧,菲律宾的军事能力在这个争议地区“几乎可以忽略”。
实际上,东南亚许多国家与美国在军事方面一直合作较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在菲律宾、越南等建有多个军事基地,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南下,遏制、围堵中国。随着越南战争,特别是“冷战”的结束,东南亚各国民族情绪上升,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相继关闭,1992年美军被迫关闭在菲军事基地,撤出所有驻军。2001年,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率领众多主力战舰,缓缓驶入新加坡的樟宜军港。这是美海军撤出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以来,第一艘美军航母驻泊东南亚国家的海军基地。驻防亚太的第七舰队和驻防中东的第五舰队就可以相互照应。“9·11”事件后,美利用打击菲南部恐怖组织的名义实现了军事上重返菲律宾,美军除了在棉兰老岛部署500多名联合特种作战部队外,每年还通过“肩并肩”、“卡拉特”等联合军演循环向菲派遣兵力数千人,美国核动力航母、核潜艇等也时常利用演习光顾菲律宾海域。今年7月,在经历12年的暂停之后,美国宣布恢复与印尼特种部队的军事联系。
美国一些势力也不断鼓吹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军事合作对抗中国。《菲律宾星报》日前报道说,前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詹姆斯·莱昂斯称,美应考虑向菲律宾出借一个F-16中队,并配备超音速训练机和两艘带有弹道导弹的护卫舰,以加强菲律宾防卫领海的能力。他同时表示,“既然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已直接挑战中国,美国应该效仿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与其他东盟国家也签署类似的条约”。
领土问题的多边与双边之争
虽然东南亚国家对美国介入南海争议很大,但与中国在南海争端问题上主张双边对话不同,东南亚一些国家想把这个问题提升到整个东盟范围内,要东盟用一个声音与中国谈判。菲律宾副外长巴西利奥此前曾表示,东盟10个成员国应该就南海确立“正式的行为守则”,以便不让争议性岛屿和海域局势紧张。庄国土对《环球时报》表示,实际上这类的“行为准则”就是想把南海问题由双边对话变为多边对话,从而增加与中国对抗的条件。
在东盟内部,许多成员国之间在海洋问题上也存在矛盾。今年8月,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海界纠纷突然升温。在印尼国内反马示威不断,一些示威者还向马驻印大使馆抛掷粪便,烧毁马国国旗,并威胁要把马国人剃头后驱逐出境。实际上,两国之间近几十年来因海界不清问题经常发生矛盾和摩擦。1969年印马就西巴丹岛和利吉丹岛主权发生海上冲突,领土问题也成了两国关系中极为敏感的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印尼和马国是兄弟国,有提议称应把争端交由国际解决,但印尼外长马蒂坚决表示,印尼不会把这一纠纷提交国际法庭处理。
庄国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些西方媒体总强调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纠纷,却对东盟国家之间几十年来都没有解决好的领海争端视而不见。实际上,这些纠纷“从来没有停歇过”。如越南最近公开表示在南海的领海权实质上也直接刺激了菲律宾的神经,菲律宾人担心越南的“扩张野心”,越南此举也被认为是触及了马来西亚、文莱的利益。
庄国土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领土争端都是通过双边的努力解决的,东南亚国家之间领土争端也表明,多边的介入实际上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上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因两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翻脸”,最后由国际法庭裁定两小岛主权归马来西亚。但这并没有能解决双方的矛盾,两国之间的民族仇视和历史记忆并未褪去。
庄国土认为,最近一些东盟国家反对美国介入南海,越南有国防部高级官员到北京访问,公开表示“越南不会和美国结成军事同盟”,这是因为无论越南还是菲律宾高层都很清楚,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大局”要远远重于“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
马尼拉雅典耀大学国际问题专家林智聪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即使是要制定新的南海行为准则,也需要中方的认可,在目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中方感到被部分外部势力联合围攻的情况下,中方很难接受这样一个建议。(本报驻菲律宾、泰国、印尼记者 王传军 孙广勇 张慧中 本报记者 魏莱 陈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