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建跃 吕德胜
马特布拉克训练基地里有座“记者公寓”,里面住着所有报道“和平使命—2010”联演的记者。每天同乘去现场的采访车,同在一个餐厅吃饭,各国记者们见面都会友好地打声招呼。
昨天上午举行了演习开训仪式,下午记者们都在忙着发稿。晚饭前,大家坐在“记者公寓”楼门口的一圈木制椅上聊了起来。阿列克是俄罗斯《红星报》的首席记者,给我们当翻译的军事科学院李抒音研究员看到他走过来就对大家说:“阿列克很厉害的,我经常在《红星报》网络版上读他的文章。”听说我们是《解放军报》的记者,阿列克友好地问:“2009年军演没有见过你们啊?”我们告诉他去年是其他同事采访了那场演习,今年换班了。“我们同来的摄影记者李靖参加了那场军演,不过他这会正忙着发稿呢。”
这时,每天都忙着为大家协调采访、安排车辆的哈方新闻官金娜走了过来。金娜曾经是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军事节目的主持人。虽然这次协调任务很重,但她还坚持写稿。这次演习的许多稿件都是她采写后放到哈国防部网站上,供其他媒体采用。“写作是一门艺术,如果有时间,我更愿意和大家交流写作体会。”金娜说,昨天的开训仪式上,中方参演部队的方队官兵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给人带来一种惊喜。各国军队在这次演习中,一定能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其实,从住进“记者公寓”开始,类似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进行。演练场外的轻松交流,同样体现并传递着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友谊……
(本报哈萨克斯坦奥塔尔9月14日电)
相关专题:和平使命2010上合军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