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放军陆航团创全军飞行团安全飞行最高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 13:18  新华网
陆航直升机安全返航。
陆航直升机安全返航。

  新华网太原9月14日电 题:我要飞得更高——总参陆航某团安全飞行50万小时记事

  新华社记者黎云、周敬波、赵薇

  在山西这个偏僻的军用机场里,军用直升机伴着微风,轻盈地离地、飞翔、转身,又平稳地回到大地的怀抱。

  50万飞行小时,3000多名飞行员从这里走向全军、飞向蓝天……从空军部队改隶陆军航空兵的总参陆航某飞行训练团,已经安全飞行了55年,没有发生一起等级飞行事故,创造了全军飞行团安全飞行最高纪录。

  日前,解放军总参谋部向全军陆航部队推广这个团同时实现战斗力提升与飞行安全的成功经验。“他们破解的是军用直升机飞行安全这个世界性难题,为我军飞行部队组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总参陆航部部长张鸣评价说。

  细节,还是细节

  这确实是一件小事。

  停机坪上8架橘红色的教练直升机发出轰鸣,机组成员和各专业保障人员均已全部就位。

  一名机务人员突然发现,其中一架直升机的工具箱里少了一块抹布。团长程艳利解释说,团里的每一块抹布上都有编号,放在什么位置都有要求。

  坐镇指挥塔台的飞行指挥员随即作出决定:不找出这块抹布,直升机不能起飞。

  炎炎烈日下,机务人员满场排查3个多小时,终于在草丛中找到了那块被风吹跑的抹布,飞行继续进行。

  “如果这块抹布卡住了直升机的某个部位,就有可能机毁人亡,那就不再是小事了。”程艳利说,“一块抹布可能会危及战友的生命,甚至危及一场战斗的胜利。”

  一次飞行后的检查中,机械员检查发现36号教练直升机尾梁上的一个铆钉不翼而飞。这架直升机是我国自行生产的新型教练机,当时还处于试飞阶段。

  旁边正在为直升机加油的油罐车司机看见机械员着急的样子,说:“找一个铆钉装上不就得了?”

  机械员说:“现在不但是要找到丢掉的铆钉,更重要的是要查明为什么铆钉会掉。”

  机务组又满场排查了2个多小时,不但找到了那颗脱落的铆钉,还在尾梁处找到一条长达4.5厘米的裂纹——正是因为尾梁开裂,导致铆钉脱落。而这个裂纹,事先并没有被发现。

  全团立即组织对这一型号的所有直升机进行普查,结果发现还有3架直升机存在类似问题。

  “如果不重视这些细节,这批直升机再飞几个小时就可能发生重大事故,想起来很后怕。”团政委吴东记说,也正是因为团里多次提出改进意见,这型直升机已经定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性能非常稳定。

  消极保不了安全

  有人开玩笑说,保安全不难,把飞机全贴上封条,存库里就行。

  团长程艳利说:“安全来自高难度的训练,来自于高超的处置险情能力。”

  那还是10多年前的3月,春寒料峭,上百双眼睛紧张地盯着空中正摇摇晃晃往下降落的42号直升机,有人紧张得闭上了眼睛。

  这是团里假想在液压泵失效的背景下,对某型国产直升机进行无液压硬式操纵着陆课目的试飞训练。

  无液压,就意味着这个两吨多重的铁疙瘩在空中失去任何助力,只能完全靠飞行员双臂的力量来操控,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空中特情。上级并未向这个团下达这个课目的训练任务。

  “包括团里一些资深飞行员也不理解。这种型号的直升机还未完全定型,飞行教员都还处在改装训练阶段,这时开展险情训练未免有些冒进。”程艳利介绍说,但团党委还是决定要把这个课目拿下来。

  下决心的原因是因为在前几个月,团里一架直升机也出现过液压泵失效的险情,当时从塔台指挥员到飞行员都慌了神。

  所幸运气好,直升机懵懵懂懂地平安着了陆。

  “但哪里来那么多的幸运呢?没有过硬技术,靠侥幸是不可能保安全的。”程艳利说。从那以后,团里要求每一名飞行教员都必须熟练完成无液压硬式着陆的操作。

  事实上,过硬的技术在训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2月26日,26号机在飞行中失去液压,飞行员沉着冷静,人力硬式操纵安全着陆;2004年11月18日,机长李生才驾机升空2000米后,突发液压泵故障,他果断关闭液压,采用硬式操纵安全着陆。

  多年来,飞行团对22个险特情课目进行集中攻关,一次又一次挑战风险,一次次带来训练质量的攀升。飞行员在训练中先后遇到过天气骤变、空中停车、油门失灵等13次重大空中险情,次次都能凭借平时练就的特情处置本领化险为夷。特情处置也被纳入到教学中,让飞行学员在学习飞行的同时,就要学习空中特情处置。

  制度关键在于落实

  “你认识我是谁吗?”

  “认识,您是政委。”

  “那为什么还不让我们进去?”

  “因为我没接到通知。”

  这是两年前在这个团的机场门口,执勤哨兵和政委吴东记的一段对话。

  当时,吴东记领着驻地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同志前往观摩飞行训练,结果一行人愣是被堵在门口,直到哨兵接到通知才被放行。

  按照军用场站的管理规定,要进入场站,必须接到上级通知。“其实制度每个单位都有,关键是能不能落实。”吴东记说。

  在这个团,像这样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的事例不胜枚举:飞行前一夜留营住宿制度,从上到下几十年无一人破例;飞行前简单枯燥的例会制度,哪怕是有着数十年飞行经验的老机械师也一丝不苟地严格落实。

  历届团党委从一件件小事中领悟到,要保证飞行安全必须严格规章制度,把被动抓安全变为主动防事故。为此,他们建立起了一系列科学配套的安全工作动态预防机制:

  ——党委统筹协调机制。科学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严堵因忙乱造成的安全漏洞;坚持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及时掌握安全工作动态,制定相应措施。

  ——事故预防创新机制。随时破解飞行训练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不断创新完善安全预防工作规章制度。

  ——群策群防反馈机制。疏通机关、支部、思想骨干三级信息反馈渠道,构建部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信息反馈网络,形成了人人抓安全,时时防事故的良好局面。

  ——科学安全评估机制。在对人员、装备、管理、战备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取“静态、动态、回头看”的科学评估方式,把部队安全工作的底数确实搞清楚。

  科学的安全工作动态预防机制的严格落实,促进了部队军事训练与安全工作的和谐发展。

  7月28日是团队“飞行安全纪念日”。每年这一天,全团官兵都会在直升机前立下的誓言:“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

  飞行团组建以来,6次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特别是他们应用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定型的某新型教练直升机,正确处置空中特、险情3次,及时发现故障缺陷985起,排除重大故障隐患121起,不仅确保了飞行安全,圆满完成了飞行训练任务,被直升机工业部门誉为这一机型的“集体试飞队”。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陆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