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福州9月11日电 王甲伟、特约通讯员程永亮报道:9月6日上午,一场以实战为背景的野战条件下战场救护演练在闽南某山地拉开战幕,全军首套“野战单兵搜救系统”在“战场”上成功运用。现场指挥演练的解放军第85医院副院长连平向笔者介绍,这意味着我军野战条件下单兵搜救精确定位有了突破。
在硝烟弥漫的演练场,笔者看到,每名官兵除随身携带着包含个人血型、用药禁忌、病史等信息的“电子伤票”外,手腕上还佩戴着手表大小的信号发射器。8时许,担任主攻任务的七连在向“敌”纵深进攻时,遭到炮火袭击。受伤的官兵在进行自救互救的同时,通过信号发射器发出求救信号。
“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下,无法对伤员实施精确定位,是一直以来制约战场搜救效率的瓶颈。”连平副院长说,经过集智攻关,他们成功研发出“野战单兵搜救系统”,该系统融合了超高频射频识别、无线通信、条形码、软件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与第二代“电子伤票”系统和一体化指挥平台嵌入链接,实现了战场搜救从“概略搜寻”到“精确定位”的转变。
正说话间,野战救护所内的“野战单兵搜救系统”显示屏上,频频显示伤员求救信号,电子战场态势图上一个个闪烁的红点清晰地显示出伤员的准确位置。“第三搜救小组,一号高地南侧洼部,有5名伤员,迅速前出搜救!”搜救小组闻令而动,就近选择路线前往搜寻。
受伤人员未到,伤情信息已至。笔者透过导演部大屏幕看到,搜救人员到达伤员受伤地后,从伤员身上取下“电子伤票”,插入“伤员信息手持机”,马上显示出伤员的自然情况,快速录入伤情、伤部和伤类等信息后,通过“电子伤票”系统发送至野战救护所。野战救护所判读伤情信息,迅速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
9时45分,一名“重伤员”被送到救护所,立即推上了手术台。笔者抬腕看表,从“重伤员”下车到救治展开,整个过程仅用了两分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