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模拟深海潜水实验提升潜艇事故救援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 11:51  新华网
监测舱内潜水员脑神经信号
监测舱内潜水员脑神经信号

  新华网上海9月8日电  实验成功标志我国水下救援能力质的跃升——专访中国模拟480米氦氧饱和潜水项目组长陶永华

  记者 陈万军 郑文浩

  我国成功刷新亚洲模拟饱和潜水载人实验深度纪录虽然仅仅是数字的变化,但其中却蕴含着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重大意义。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成就背后的艰辛故事,新华社记者专访了这个项目的组长,海军医学研究所所长陶永华。

  记者:最近我国在水下探测、海洋开发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那么结合饱和潜水实验项目,您认为意义在哪些方面?

  陶永华:随着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深入海洋和载人航天飞行意义是一样的。一个是上天,一个是入海。国家现在对空间开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上九天揽月难,某种程度上,下五洋捉鳖更难,因为现在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比对太空的了解少得多,海洋到了一定的深度,人就下不去。所以说,越往海底下面走,难度越大,不可预测的东西很多。所以这个实验的意义,一是促进战斗力的生成,二是为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这里面说的“战斗力”应该主要意味着潜艇的水下救援。

  陶永华:某种程度是这样。潜艇一旦出现事故,救援的难度非常大。尽管现在有深潜器等装备,但是涉及到具体的救援作业方面,深潜器上的机械手还达不到要求,绝大部分精细作业还需要潜水员来完成。我们结合实验组织培训班,从65、250米到这次480米,培训了一批能适应饱和潜水的骨干,而且现在用的这套设备,跟部队的设备类似,保障人员在这里掌握原理后,回去就能操作设备,保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这个实验完成后,我国的水下救援能力会有质的跃升。

  记者:这项技术成果在民用领域有多大空间?

  陶永华:范围更广。地方上搞潜水,都在50至80米左右。现在中海油公司跟我们洽谈,期望开展大深度潜水技术的合作。这可能受到了墨西哥湾漏油的启发,因为我们在周边海域也有油井。万一海上油井出事,要封堵,除了深潜装备,如果潜水员能达到这样的深度,解决问题能够相对容易点,这就会应用到饱和潜水技术。

  记者:我们这次实验的核心创新点是什么?

  陶永华:核心创新点就是加压、减压方案的制定。因为实验潜水员进去时是常压的,在比较短时间内加压到480米,加得快不行,慢了效率不高也不行,既要有一定的效率,又要保证安全。国外有实验表明加压到一定程度潜水员会出现氮麻醉或者高压神经综合征,正常的动作都做不了。

  记者:各国的饱和潜水方案有什么不同?

  陶永华:以往,我们用的减压方案,有法国的、英国的,没有用过我们自己的。通常在鉴定的时候,同行第一句问的就是:你用的什么减压方案?这次,我可以说是中国自己的减压方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计算参数不一样。我们通过参考国外的计算原理和方法,结合我们的理论研究、前期的实验和训练,提出了我们的饱和潜水减压方案,所以我觉得可以称作我们自己的原始创新。

  记者:我们国家从设备上现在能满足多深的饱和潜水实验?

  陶永华:从工业水平上可以制造相当于水下700米的舱室,但主要是人的耐受性。上个世纪70、80年代,法国、美国模拟潜水已经达到接近700米。几十年来,始终在这个深度徘徊,从这点来看,700米,也就是目前人类技术的极限了。

  记者:潜水员进行这种大深度饱和潜水面临哪些风险?

  陶永华:风险肯定有。上世纪70年代,少数发达国家启动大于400米深度饱和潜水实验,有的仅因为温度控制不好,潜水员在舱内牺牲;有的则因减压速度过快,潜水员留下终身残疾的后遗症。当潜水到达400米的大深度之后,人体所要承受的是十多厘米厚钢板才能顶住的压力。因此,不能排除没有问题,但如果控制得好,影响就会很小。从这里也可看出潜水员对国家、军队的这种奉献精神。

  记者:您认为我国在饱和潜水以及援潜救生保障在世界上处于何种水平?

  陶永华:这次实验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九个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潜水员直接暴露在高压环境下作业技术的国家,处于世界第八位。在亚洲我国在饱和潜水和脱险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综合援潜救生保障上,我国处于世界第五。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饱和潜水等潜水医学方面投入仍相对较少。而近20年,德国、日本在大深度饱和潜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日本近20年以平均每年1次频率进行大深度饱和潜水实验和训练。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记者:中国的蛟龙号深潜器刚刚完成了3700米的深潜实验,我们则成功完成了480米的饱和潜水实验,这两个数字上的差异该如何理解?

  陶永华:蛟龙号深潜器,是人驾驶深潜器这样的潜水装备,抵达3700米的海底。承受水底巨大压力的,主要是装备。只要工业技术允许,达到7000米的深度甚至更深也可以。而饱和潜水实验,是为了使人能够直接潜入深海,承受海水压力的,则主要是人身体本身。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在深潜器已经达到数千米深度的时候,还要开发应用于人类大深度潜水的饱和潜水技术?原因很简单,深潜器作业的工具主要是机械手,在执行海底救援、施工等精细化作业方面,远远比不上潜水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只能属于补充的位置。这有点像太空出舱维修的航天员,尽管美国、俄罗斯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候都会有辅助的机械手,但主要还是靠航天员手工作业。因此这两个数字含义不同,但都显示了我国在深海研究上的重大进展。

  记者:我们潜水员是在8月21日加压到480米,最后成功出舱是在9月6日,这样一个时间跨度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陶永华:潜水员的加压减压是个复杂的过程。以此次实验为例,实验攻坚于8月18日开始,21日上午加压至450米,潜水员生理心理和设备运行状况良好;21日下午加压至480米,在此深度停留49小时;23日上午潜水员按计划进行巡潜作业,最大深度达493米,23日晚开始减压,9月6日潜水员安全出舱。尽管在21日下午就加压到了480米,但是并不意味着实验成功,因为潜水员能否作业、能否顺利地减压,同样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只有潜水员进舱,在480米完成规定作业项目,按一定程序、经一定时间安全减压后成功出舱,才算项目圆满成功。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潜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