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军网络战部队拥有1千名军方顶尖黑客与间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5日 10:26  青年参考
资料图:美军网络司令部
资料图:美军网络司令部

资料图:全球网络示意图
资料图:全球网络示意图

  本报特约主笔 崔向升

  据巴基斯坦《每日时报》8月31日报道,一个号称伊朗“网络军队”的组织,日前宣称“黑掉”1000多家美、英、法等国的政府网站。此报道迅速被西方媒体大量转载,似乎伊朗在网络战方面已“先声夺人”。不过,从技术角度讲,即便判定这些发起攻击“黑客”的IP地址来自伊朗,也无从断定这是伊朗政府授意发起的网络战。值得警惕的倒是美军的网络战能力突飞猛进,《华盛顿邮报》披露,五角大楼力求在网络战中先发制人,并达到“5D效果”(欺骗、拒止、分离、降级、毁坏5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美网络部队目标是“5D”

  美国《华盛顿邮报》8月29日报道,五角大楼正在考虑采取具有攻击性的措施,包括对敌方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例如通过网络攻击,“清空”美国之外的部分计算机网络。从五角大楼的预算文件可以看出,美军正在研发一整套的设备及攻击能力,包括能够“袭击和利用敌方信息系统”的工具,以及可以“欺骗、拒止、分离、降级、毁坏”敌方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工具。加拿大智库“全球研究”称这一方案为“5D效果”(D5 effects),这是由于“欺骗、拒止、分离、降级、毁坏”这5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都是D。

  五角大楼的网络部队如果能通过各种行动实现“5D效果”,这正是华盛顿所想要的。不过,由于相关国际法和技术可行性问题尚未解决,五角大楼还不愿采用这些手段。美国政府一些律师和部分官员都提出这样的疑虑:五角大楼能否在不违反相关国际法、不侵犯其他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来达到这种“5D效果”。

  “实时摧毁想攻击我们的人”

  尽管遭到各方质疑,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威廉·林恩日前提出一项网络战略,将对军方计算机系统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林恩称,这是“美国网络防御措施的根本性转变”。

  目前五角大楼的官员们尚未明确定义这个术语,关于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没有达成共识。但林恩说,这项措施包括,在恶意软件“抵达”军方网络的“门口”之前,就以主动“出击”来封锁这些恶意软件。将恶意代码封锁在网络之外,这属于五角大楼的权限范围之内。

  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凯西·亚历山大在今年8月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不得不拥有攻击性能力,以实时摧毁企图攻击我们的人。”网络司令部有1000名军方顶尖黑客和间谍,在今年10月1日全面运作。

  五角大楼高层官员已经宣布,网络是第五大战场(其他四大战场是陆地、空中、海洋和太空),对于取得战场胜利至关重要。

  林恩在今年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必须能够保护我们的网络,并且我们也需要能够在世界范围的网络中保持行动的自由。”另一位美国国防部高官表示,“为确保军队网络的完整性,必须能够主动出击——只要我们知道威胁来自何处,就不遗余力地消灭这些威胁。”

  美国军方曾“殃及池鱼”

  五角大楼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也许就是技术操作问题了。《华盛顿邮报》称,由于敌方计算机结构精细严密,所以很难通过互联网进行识别。这样一来,要想在不影响与之连接的其他计算机的前提下,对目标计算机进行干扰确实非常困难。该报还披露了美国军方“殃及池鱼”的例子。2008年,军队摧毁了沙特阿拉伯一家涉嫌幕后向伊拉克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提供帮助的网站,但事与愿违,竟然导致沙特、德国和美国得克萨斯州的300多个服务器瘫痪。鉴于此,奥巴马政府下令延期采取此类网络打击行动,直到确立明确的规章为止。但一位熟悉当下最先进技术的高级防务官员说:“其实,我们可以比人们想象得更精确一些。”

  不少专家认为,针对另—个国家的计算机采取攻击行动,势必会侵犯一国之主权。美国中情局也认为,做这种“秘密”行动必须得到授权,并且还只能来自总统的命令。

  《澳大利亚人报》8月30日说,美国军方悄然推进的网络战略,或许会重新开启冷战的大幕。该报说,五角大楼官员尽管一直强调是以“积极防御”来应对网络攻击,但这种先发制人的网络突袭,完全可以“关闭”一个国家的交通体系和商务运营。要知道,即便大规模的军事打击也未必能实现这种效果。此外,尽管现在是21世纪了,但这种战略还有浓重的冷战时期的“影子”。比如,必须把美国的盟国拉进网络攻击的预警体系;民间企业也要被动员加入应对攻击的防御系统;军方指挥官还击电子入侵者要迅速得到授权等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网络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