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五
如何提高装备野外抢修能力?
■建立野外“装备保障信息库” ■提高装备保障人员应变能力
刚驻训不久,某师在驻训地组织了一场装备综合保障演练。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预定的部署稍微做了一下调整,就搅乱了保障小分队、班组的阵脚,影响了作战保障进程。
本是万无一失的演习设计,却由于装备保障人员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造成了处处被动的局面。为提高野外复杂条件下的抢修能力,这个师利用驻训地复杂天候、地形环境,开展多种保障样式的演练,使保障人员了解保障任务和各种作战进程中须解决的问题;制定完善“突遭敌袭击”、“较暗条件下组织抢救抢修”等50余套预案,锤炼保障人员在生疏地域、恶劣气候等复杂环境下进行精确、快速保障和处置急难险情的能力。
与此同时,这个师还结合野外驻训实际,创建了由上万组数据支撑的野外“装备保障信息库”,攻克了一批野外装备保障难题,提升了装备技术人员的野外抢修应变能力。
【行家解读】某坦克修理大队大队长蒋洪波: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上,如果没有随机应变能力,就不可能赢得主动权。一方面,各级领导机关不能凡事都当“保姆”,要尽可能地为装备保障人员创造出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抓住野外驻训时机,充分发挥装备保障人员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由“车间维修高手”向“战场抢修能手”的转变。
焦点六
如何解决装备露天存放难题?
■制定露天防自然灾害预案 ■建立“三区两库”野外保障模式
7月22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从天而降。正在野外驻训的某陆航团官兵,迅速启动新研制的“露天存放直升机防冰雹预案”,运用自主革新的设备进行防护,确保了10余架参训直升机安然无恙。
正在负责直升机野外训练保障的团领导介绍,野外驻训期间,驻地气象条件十分复杂,大风、扬沙天气频繁,沙尘一旦进入发动机、散热装置等部位,将会对装备造成损伤。为杜绝事故隐患,这个团成立了技术革新攻关小组,对直升机易在野外训练中出现问题的重点环节、部位、机件,认真分析研究,研制出了野战抢修、野外指挥等5个方舱,创新了飞行保障、装备抢修等“三区两库”野外保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装备露天存放难题。
近年来,该团在野外驻训中先后创新21项技术成果,使直升机训练较好地克服了大风、扬沙、低云、降雨等复杂天候,出色地完成了海上空域飞行、海岛起降、海上搜索营救等课目训练,有效地提高了部队装备保障能力。
【行家解读】某陆航团团长郭耀东:改变,不仅仅源于技术创新,更源于敢于和善于突破传统的眼光和魄力。在野外驻训期间,无论是专业训练,还是技术保障,都要立足现有条件,充分加大对“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善于在创新中攻难克险,用创新成果破解保障难题。
焦点七
如何安全管理野外驻训装备?
■建立装备训练风险评估机制 ■用信息技术提升装备管理水平
7月下旬,记者在某装甲师训练场看到,师“风险评估员”紧紧跟随训练全程,围绕训练课目、质量指标、方法步骤、训练防护和装备性能等19个方面定性定量分析,列出了涵盖多个训练环节的“风险清单”。
这个师领导告诉记者,这些“风险评估员”把部队不同训练地、不同阶段的安全隐患一一列出,并标明危险等级,相当于给部队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安全隐患自查自纠“任务书”,便于部队逐个制定防范措施,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野外驻训后,集团军装备部领导针对驻训场雾多、风沙大、地势险和训练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实际,要求各单位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小组,指定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装备保障人员担任“风险评估员”,经系统培训后上岗司职。
“风险评估员”主要负责提供决策依据,制定训练安全风险评估方案,对训练活动进行装备安全风险评估,督导部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他们还运用信息技术,在各个野外器材仓库内安装监控器,让保管人员通过声音传感器、光电感应器、红外夜视仪等先进信息技术装备,提高野外装备管理与技术保障水平。
【行家解读】某装甲师副师长刘鑫:随着部队技术含量的快速提高,管理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只有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束缚,在完善教育管理措施的同时,引进新的技术成果,创造出技术管理新模式,才能提高野外环境条件下的装备管理水平。
观点:
实现装备保障新跨越
■某集团军装备部部长 徐 仁
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规定,部队每年野外驻训时间不少于4个月。加上外出演习和进行特别课目的施训,大多数部队每年外训时间在半年以上,长的超过8个月,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多。野外驻训时间增长,给装备保障管理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抓好野外驻训装备全程跟踪管理与技术保障,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野外驻训期间,部队由相对集中到高度分散,环境由整齐划一到相对混杂,条件由相对舒适到比较艰苦,加上装备动用频繁,装备管理和技术保障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增多。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促进装备建设的难得时机。为此,我们要乘势而上,勇于创新实践,努力将营区装备制度向野外延伸,形成完备的野外驻训装备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以确保所有参训装备不失管不失保。
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战场的需要,就是引导野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方向标”。缩小保障与实战的差距,是野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因此,要自觉按照实战标准,坚持“把敌情设真、把环境设险、把情况设变”,切实在“仿真战场”中练机动、练保障、练协同,使演练场真正变成准战场,使野外驻训成为一次实战检验。要集中精兵强将,对战斗装备指挥、战场装备管理、物资器材补给等关键性课题进行攻关,系统破解制约作战保障能力提升的重点难点问题,逐步将车间里的“技术大拿”练成复杂战场中的装备“救护神”。
现代战争是以信息化作支撑的,只有掌握信息主导权,才能在未来战场上稳操胜券。因此,积极开发装备保障横向一体化技术、信息识别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装备保障的全过程和全要素,构建“互联、开放、共享”的信息化装备保障平台,真正做到战时指挥快速组网、战损等级快速评估、保障决心快速确定、保障命令快速下达、保障行动实时控制,有效地提升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保障效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