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从EADS失去耐心看欧洲军事航空业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7日 15:32  新华网

  新华军事评论员 郑文浩

  在近几年的中外航展上,军用无人机的地位已能和有人战斗机平起平坐。如果没有现场有人战斗机的精彩展示飞行,各国不断推出的各种新型无人机的风头甚至会盖过有人驾驶的军用飞机。而且从近几次航展来看,无人战斗机更受到了各国军工企业的青睐,特别是欧洲的军工企业更是接连推出了多种无人战斗机。例如法国达索公司正领导开展"神经元"UCAV项目;英国BAE系统公司刚刚公布了"雷神"UCAV概念;EADS自己也推出了"梭鱼"UCAV验证机。

  然而在范堡罗航展上,EADS公司一个"失去耐心"的举动,却显示出欧洲在军用无人机乃至未来整体军事航空产业上存在的隐忧。EADS公司之所以失去耐心,是因为他们在2009年巴黎航展上公布Talarion无人机项目,迟迟得不到法国、德国和英国的有力支持。

  不同于时兴的无人战斗机,Talarion无人机是一种类似于美国"全球鹰"的战场无人侦察机。Talarion无人机翼展28米,配装两台喷气式发动机,飞行高度可达15240米,续航时间可达20小时。与"全球鹰"35米的翼展、19800米的升限和36小时的续航时间来相比,Talarion无人机还差着一截子。当然欧洲并不像美国一样需要全球执行作战任务,因此Talarion无人机的战术性能已经足够用了。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Talarion无人机是欧洲执行战场高空侦察和监视的关键手段。从近几次美军的局部战争来看,"全球鹰"这种高空、长航时的侦察/监视无人机,在战场上已经成为卫星侦察的重要补充。相比外形科幻但仍存在于概念设计阶段的无人战斗机来讲,高空无人侦察机的现实作用非常突出而且企业可以相对容易地提供工业化的成品。

  正如EADS防务与安全部门首席执行官Stefan Zoller在航展上强调的:"Talarion并不是验证机,而是正在研制中的纯工业产品。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技术,无人战斗机只能是一纸空谈。"

  欧洲大型的军工航空航天企业,也就算是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和法、德等欧洲公司联合组成的EADS公司。对于航空航天企业来说,先进战斗机、大型战略或战术运输机以及各种战术精确制导武器,一直是构成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前两项,可以说关联着企业的未来生存。但是我们现在看无论是BAE系统公司还是EADS公司,在这两方面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

  在美国F-22已经服役多年,俄罗斯已经试飞新一代T-50战斗机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大国(例如英法德)基本没有在新一代有人战斗机上有新的举动。仅仅是BAE系统公司由于英美关系的特殊性,获得了生产F-35机翼的合同。在几次欧洲大型航展上,无论是法国"阵风"战机还是联合研制的"台风"战机,虽然频频露面,但可以说是人老珠黄,基本拿不到别国订单。欧洲各国军方的计划,显然是跨越耗资巨大的第四代(俄称第五代)有人战斗机的研制,而在2020-2030年左右直接装备无人战斗机。但从技术角度和安全上,即使美军都对无人战斗机存在着一定的踌躇。尽管"神经元"和"雷神"无人战斗机外形怪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它们不是成品而是精美的模型,整个项目还仅仅存在于技术验证或者准备初始原型机飞行的阶段。即使两个项目能在2011年或者2012年实现首飞,也并不能预示前途一帆风顺,因为和现有的无人机作战模式不同,无人战斗机真正能够大放异彩,就需要更强的自主作战能力。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局限和人类担心无人机失控的问题,又使各方在设计上往往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就是保证操纵人员掌握有确认敌方目标和投放武器攻击等关键任务决策方面的权限,操纵人员可以在地面站内进行控制。或者在双座战斗机的后座上发出指令。这种作战模式,在激烈的空中作战中能否合适,并没有通过检验。因此,即使像美国这样无人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也不愿意在无人战斗机上冒进。

  欧洲各国想利用无人战斗机主撑未来的"天空",但无人战斗机存在的上述固有问题,又使其不得不从属于有人战斗机之下。在欧洲没有新一代有人战斗机计划的前提下,10到20年后,即使欧洲的无人战斗机能够研制成功,必然也面临一个有人战斗机落后的尴尬局面。届时欧洲很有可能发生再进口战机的"囧"事。

  除了作战飞机,欧洲在大型运输和支援飞机的研制上也并不顺畅。EADS公司的A400M在吸引媒体眼球的同时,也由于性价比不突出而饱受军方诟病。这种介于大型喷气战略运输机和中型涡桨运输机之间的型号,能否开拓市场,一直是个疑问。本来EADS和美国诺格公司合作,抢到了美国KC-X下一代空中加油机的合同,取得了在美国军用飞机市场的重大突破,却由于波音公司的政治干预而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项目的翻盘,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国军工市场传统利益集团的霸道和蛮横。同时也显示了欧洲军事航空工业在美国军火巨头压力下的生存状态。

  军工企业在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未来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一两个关键项目的成败,就能决定一个巨型企业的兴亡。在现有美国独大的军工格局之下,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军工企业该如何发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我们经常把"欧美"连在一起说,但欧洲军工企业是否应该在向"西"看的同时,开始向"东"看而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和市场?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由欧洲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和企业领袖来思索和回答。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EADS 欧洲防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