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1日电 记者丁海明、特约通讯员张常伟报道:留下,参加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他的档案里可能会又增添一个沉甸甸的奖杯;出征,奔赴部队演习现场,他的履历里也许只能留下一次责无旁贷的经历、一句立此存证的记载。两个多月前,他选择了出征。7月29日,他身披征尘归来。对擦肩而过的奖杯,他淡然一笑;对此行的收获,他告诉战友:战斗力才是军事科研工作者最美的奖章。
他叫吕彤光,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研究室主任,我军导弹武器复杂电磁环境研究领域专家。2006年,为提高导弹武器系统复杂电磁环境适应能力,他带领课题组向最前沿的“某系统抗干扰研究”发起冲锋……历时4年,他领衔攻关的成果宣告成功并陆续装备部队。经层层评审,这一成果今年被推荐为军队科技进步奖候选项目。
然而,就在评审答辩即将正式展开之际,第二炮兵某新型导弹部队远赴高原执行实战化训练任务。战鼓催征,这次演兵是对吕彤光成果的实战检验。评审答辩,离不开课题负责人吕彤光;实战演兵,他也缺席不了。
何去何从?吕彤光陷入沉思。多少矛盾纠结,汇成他矢志军事科研之初便开始寻找的一个答案:咱们搞军事科研的核心意义和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报奖而科研、为获奖而奋斗,还是为作战而穷究、为打赢而战斗?
吕彤光作出了一个军人的抉择。第二天,他便踏上了征途。在70多天演习中,他完成了10多项技术论证报告,为成果实际运用中遇到的10余个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技术把关和现场指导。错过了评奖,却收获了战斗力,吕彤光晒得黝黑的脸上是无悔的笑容。
相关专题:解放军建军83周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