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两代海军司令员共商造航母大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0日 14:37  环球人物

  两代海军司令员的航母梦

  章名岂

  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朝鲜战场上厮杀的中美两军,开始逐渐接触并展开军事合作。昔日在台海危机中充当军事威慑中国“急先锋”的美军航母,也向中国军事将领开放。30年来,已有包括前军委秘书长耿飚、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等在内的多名解放军高级将领登上美国航母。

  我军领导人首次踏上美国航母

  1979年12月,苏军悍然入侵阿富汗,对中美两国的安全都构成重大现实威胁,促使两国在双边军事关系上采取相应的步骤。1980年1月5日至13日,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徐向前邀请,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这是自1949年以来,美国首次派国防部长访华,也是中美两军领导人进行的首次正式交往。

  1980年5月25日至6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耿飚率团回访美国,走进了五角大楼。据耿飚之女耿莹回忆:“后来听我父亲讲,五角大楼的工作人员不顾禁令,纷纷从窗户探头出来。他们没想到,美国会为一位共产党国家的军队领导人举行欢迎仪式。”

  访美期间,耿飚一行登上了“小鹰”号航母。这是中国大陆军人首次踏上美国航空母舰。航母的规模和现代化作战能力,给耿飚等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看到代表世界海军最先进水平的装备时,耿飚和同事们的内心深处,开始萌动尽快改变中国海军面貌的激情。后来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当时就是代表团的一员。

  在“里根”号上观摩美军演习

  2006年6月17日,中国军方代表团应美方邀请,前往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关岛,登上“里根”号核动力航母,观摩正在进行的美军“英勇盾牌”军事演习。代表团中有3名将军:海军副参谋长张磊愚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凤景泉少将,以及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马健少将。

  代表团在甲板上观看了舰载机特殊的起降过程,这是航母上最危险的动作。美军战机从航母上起飞时,并不是“飞”出去,而是被一个类似于大力弹簧的弹射器“弹”出去的。分布在舰艏和舰体中部的4个弹射器,每15秒就能发射一架飞机。弹射器能让飞机在短短3秒钟内从静止状态加速到206公里/小时。看着一架舰载机从航母甲板上被弹射出去,马健将军询问美方陪同人员:“弹射器的功率有多大?”美方陪同人员想了想,给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每个弹射器每发射一次,能够把帝国大厦(美国纽约的一栋摩天大楼,共有102层)向上抬高6英寸。”

  飞机降落更是惊险。美军飞机不是“停”下来,而是被航母上3根起阻拦作用的钢索“绊”住的。在2秒钟内,战机从时速170公里/小时降到静止状态,可谓戛然而止。设在航母甲板前、中、后位置的3根阻拦索,是飞机降落的3次机会。飞行员根据飞机快要着陆时的高度,来决定把飞机“挂”在哪一根阻拦索上。在半个多小时的观摩中,中国军方代表团观看了十几个架次飞机的起降,其中只有一次失败——一架F18战斗机降落时没能成功“挂”住阻拦索,不得不重新飞上天空。

  一个月后,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上将,登上了回到母港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的“里根”号航母。他参观了舰上的指挥中心、水兵和军官工作场所。这都是航母的中枢部门,能够向中国高级将领开放,并且是在工作时间开放,让人印象深刻。

  “航母总是要造的”

  在抗击和接触美国航母的过程中,我军逐渐有了建造自己的航母的设想。

  1987年3月下旬的一天,84岁高龄的前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老将军,从报纸、电视上同时看到了一条新闻:总参一位领导在与外宾会谈时坦言,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短短几句话,引起了萧劲光的注意和深思。

  据萧劲光的秘书傅东启回忆,那天,他陪着萧老在看电视。听主持人播了这条消息后,萧劲光轻轻地重复了一句:“中国不需要搞航母?”然后又自言自语道:“这个问题要研究,不知刘司令怎么考虑?我的印象中,他是主张搞航母的。”萧劲光说的“刘司令”,就是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

  就在媒体报道这一消息的第二天晚上,71岁的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两代海军司令员在会客厅里,就中国到底要不要搞航空母舰,倾心交谈。

  刘华清上将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的马汉(美国海权理论的奠基人)和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他启蒙和推动了中国的‘航母梦’”。据《刘华清回忆录》透露,早在1970年,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的刘华清,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建造航母的专题论证,并曾上报工程方案。1980年5月,刘华清陪同耿飚访问美国时,也参观了“小鹰”号航母,对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82年,刘华清担任海军司令员后,力主建造航母。但当时,我国的经济力量尚不足以支撑航母建设。1984年初,刘华清曾说:“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的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1986年,他又提到:“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造)航母总要考虑。”

  这一次,面对老司令员萧劲光的殷切询问,刘华清忍不住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们有)如此辽阔的海防边疆,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不能远距离作战,只能‘望洋兴叹’。而发展航母,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搞航空母舰,财力、技术上仍有困难。但不能等。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那样才有主动权。”萧劲光听后连连点头:“是这个意思。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汇报。”刘华清说:“有这个考虑。还有您的这些意见,我一并向军委首长反映。”

  萧劲光完全忘了身体的不适,刘华清也忘了“不过多影响老司令员休息”的承诺,两人一直谈到深夜。

  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我国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当年8月,《海军杂志》和《人民海军报》发表了萧劲光的署名文章:《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文章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强烈反响。成百上千封“海军迷”的来信涌入报社,询问中国海军什么时候有航母;若干小学的“红领巾”们,把自己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的压岁钱寄给报社,用稚嫩的笔迹写道:“支援海军建航母!”

  我在“小鹰”号的见闻

  刘洋

  据说,航空母舰已不仅仅是一种战争利器,更是综合国力的一种象征。航母究竟啥样?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上去看看。2004年3月6日, 机会真的来了。当时,美国“小鹰”号航母编队抵达香港进行后勤补给,我作为唯一被美国驻香港领事馆邀请的中国内地媒体记者,与其他20多家香港媒体及西方驻港媒体的60多名记者,一同登上“小鹰”号参观采访。

  上舰即被“看管”

  兴趣和“职业病”让我在接到邀请后,即对“小鹰”号进行了一番研究,并对其资料倒背如流:“小鹰”号航母是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1961年4月服役,它飞行甲板长326米、宽约76米,甲板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能搭载70多架各型舰载飞机,排水量8万多吨。这些数据有些枯燥,于是我又想:“航母咱之前是没有见过,但是驱逐舰见过,航母大小相当于10个8000吨级的驱逐舰。”

  “小鹰”号此次抛锚在香港青衣岛对面的海域。3月6日早上9点,我们准时到达湾仔的分域码头集合,这里已经被美国国防部租借,专门用于美军军舰来往香港时的后勤补给。码头附近有一栋由蓝色围墙围起来的小楼,那是美军的办公处。

  在入口处,美国驻港领事馆的官员给每位记者的胸前贴上印有各自新闻机构名称的白条,并再三嘱咐,一定不要撕掉,这是你们的“登舰通行证”。接下来,是严格的行李安检。

  10点,记者们乘坐美方提供的小型客轮驶向“小鹰”号。半小时后,我们的客轮抵近这个漂浮的超级钢铁城堡。不知道是不是香港绚丽海景的衬托,我第一眼见到这个“海上霸王”时,并没有感觉到它的霸气和硝烟味。美方特意安排客轮围着“小鹰”号绕了3圈,以便记者们从不同角度观看和拍照。我看着身着休闲装的美国大兵一批批乘游轮离舰驶向码头,满脸都是急于上岸游玩、购物的笑容,对航母神秘、敬畏的感觉顿时荡然无存。

  “小鹰”号航母从底层到甲板顶部共有11层,约有18层楼高,总计有2400个仓室。我们登上爬梯,直接从9—10层进入航母,这里是存放战机和维修战机的机库。机库很大,能同时对十几架飞机进行修理。在不远处,有巨大的升降台,甲板上的战机就靠它进出机库。此时,记者们被严格要求按照绳索拦起来的通道进行移动和参观。我发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身边都会有美国值班军人警惕的眼神,这与先前离舰美国大兵的笑脸形成了鲜明反差。

  上了飞行甲板,我感受不到一点晃动,像在平地上一般。我特意使出浑身劲儿跳了跳,又跺了跺脚,还是纹丝不动。它太大了,太稳了。随后,记者们被召集在指挥塔台前不足200平方米的空地上,美方在这儿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新闻会。我观察了一下,四周仍是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美国士兵,他们腰挎手枪,全副武装。香港媒体同行风趣地说:“按照美国人心理,这里是美国领土,所以来到舰上我们是要被看管起来的。”

  站在航母甲板上,除了跑道是黑色的,映入眼帘的就只有灰色了:灰色的指挥塔台、灰色的舰体和灰色的战机。美军武器装备的保养水平,一向被各国媒体称赞。然而“身临其舰”,才感觉“小鹰”号比我想象中要老20岁。海水和海风的侵蚀,使甲板上密密麻麻的战机显得陈旧,不少飞机的外表油漆剥落,露出锈痕。

  与“万国兵”聊天

  此次登舰活动,美军态度是:该看的都给看,不该看的一个也不给看。

  在所有战机中,最打眼的是孤独停放在甲板一角的一架E—2C“鹰眼”预警机。除美军外,台湾地区军队已将这种飞机作为主力预警机。而一队曾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则整齐地排列在甲板前部。我径直走上前,试图对“大黄蜂”近距离观察。一名身穿迷彩作战服的海军陆战队士兵立即挡住我:“先生,前面禁止通行。”我从他冷峻的眼神中,知道没得商量。

  甲板上,还有一栋7层的岛式建筑,“航母的精髓”——指挥飞机联合作战的中央指挥室,就“藏”在岛式建筑里。一同“藏”在里面的还有消防、通信、雷达部门和航母战斗群的司令部。除此之外,里面还有1座海上医院、4个百货商店、1个邮局等。面对记者们再三提出参观岛式建筑的申请,美方就一个词:NO(不)。即使记者们强调,只参观医院、商店等“民生设施”,也遭到拒绝。

  在甲板上,很多亚裔士兵的面孔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跟其中一位戴眼镜的女兵聊了起来,她原籍香港,随父母定居美国,在“小鹰”号服役已有2年时间。据她介绍,“小鹰”号上女性大约占到总人数的8%。而原籍广东的叶先生和黄先生已经服役3年,他们都是随父母在美国生活,高中毕业后参加美国海军,现在是指示战机起降的通讯兵。

  我了解到,“小鹰”号上可谓有“万国兵”,亚洲的、非洲的、欧洲的……他们必须是已经具有美国国籍或持有美国“绿卡”,才有资格入伍。这其中有近20人是华裔军人,全部从事勤务工作。有意思的是,“小鹰”号上竟然还有伊拉克裔士兵,不知道伊拉克战争时,他们随着“小鹰”号参战,是什么样的心情。

  日常工作、生活在“小鹰”号上的有4000多人,其中还有如此众多的各国“移民兵”,怎样才能协同作战?这是对人员管理“软实力”的考验。“小鹰”号的法宝是:制定了细之更细的管理条例,上至舰长下到水手,工作中所涉及的全部事项,都表格化。对照这张表格,该做的一定做好,不该管的一概不管。

  下午结束“小鹰”号之行时,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官员告诉我,由于已服役40多年,加上美国未来要用核动力航母完全替代常规动力航母,所以“小鹰”号的香港之行屈指可数了。2009年5月,昔日威风凛凛的“小鹰”号退役封存,静静停放在华盛顿州布里梅顿海军船坞。航母再大再强,不也就是条船嘛!

  相关专题:美韩黄海军演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美韩黄海军演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