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 本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姜毅
盛夏,南海某海域,某新型鱼雷实射试验圆满成功!庆贺之际,海军驻晋某军代室军代表们眼含泪水,将象征生命年轮的41朵小白花撒在碧波之上,寄托对前任总代表王利军的深深哀思。
一年前,被誉为鱼雷“铁人”的王利军就是因为研制该型鱼雷,连续高强度工作,脑部血管瘤破裂,倒在了他一生热爱并为之奋斗的鱼雷建造岗位上。
斯人已去,浩气长存。让我们一起追忆鱼雷“铁人”王利军走过的军旅之路。
近20年扎根基层,高质量监造海军主战鱼雷数百枚
本世纪初,我国新一代主战鱼雷研发遭遇技术瓶颈,进展缓慢,两次试验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大伙心头。此时,王利军担任副总代表,年轻的他勇敢地接过该型鱼雷动力系统国产化研制的重任。
数夜冥思苦想,王利军终于找到问题症结。他兴奋地给厂方设计人员打电话,建议改进相关部件。但是,部件是从国外引进的,谁也不敢轻易下手。设计人员回答:等等再说。
听到这,王利军急了:还等什么?打起仗来再改进,就来不及了!第二天,他牵头成立军方攻关小组,一边吃透引进技术,一边穿梭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科研院所。几年内,经过科学论证,攻关小组采用全新技术方案。投产试用后,相应部件表现出可连续使用、可靠性高等特点,制造成本降低80%。
在某新型鱼雷研制过程中,王利军带领军代表组织13项关键技术和配套设备改进攻关,攻克多个制约研制进度的技术难关:他领衔研制的鱼雷教练雷“可人工设定、可自主应答、可发射打捞且零消耗”,完全替代了操练实弹雷,每次训练可为部队节省经费10多万元;他紧盯现役鱼雷装药时间长、程序复杂、配套要求高等问题,引进最新工艺,将鱼雷的爆炸威力提高了30%,装药流程减少三分之二,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新型鱼雷研制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王利军兴奋得几夜没睡好觉。在他心中,鱼雷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从1990年大学毕业到2009年,王利军扎根基层一线,把人生最宝贵的近20年青春献给了中国的鱼雷事业,高质量监造海军主战鱼雷数百枚,让“中国海军拥有新一代智能高速鱼雷”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
4年不懈攻关,把某型鱼雷战备存储时间延长了10多倍
鱼雷是海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水中兵器,其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着眼未来海战,王利军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提高鱼雷质量的新途径。
一次,装配工误将电缆接错,导致鱼雷在湖中试验失败。进行质量排查时,厂方一位领导向王利军建议:“这只是个小问题,赶紧改改进入下一步,别拖了试验进度。”
王利军却想得更深:电缆接错这样的低级错误居然能通过自检,反映出质量管控和产品设计源头存在漏洞。他立即组织军代表审查厂方质量管理体系,一下挖出了23项设计环节缺陷。他举一反三,对另外13项产品质量逐一清查,为3型主战鱼雷排查出2000多个影响产品可靠性的质量隐患,极大提升了产品可靠性。
某型鱼雷动力系统的战备存储时间,文件上规定为几个月。“几个月就需要维护,部队还怎么打仗?”王利军联系部队,拉回4枚库存鱼雷,反复拆分,进行性能测试、分析比对,寻找延长战备存储时间的办法。
4年过去,王利军锲而不舍,带领大家摸索出一套鱼雷科学养护模式,写进部队操作手册,鱼雷的战备存储时间延长了10多倍!
在他的努力下,某型鱼雷动力系统从“老大难”变成“新亮点”,鱼雷的湖试、海试动力系统合格率提高到98%,总装质量合格率达100%!
他墙上的挂钟永远比标准时间提前8分钟
在王利军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样东西:一个是永远比标准时间提前8分钟的挂钟,另一个是中外海军鱼雷发展历程图,时刻提醒着王利军肩负的使命,也成为他呕心沥血、忘我奋战的写照。
在工厂,大家称王利军“铁人”。不仅因为他跟“铁人”王进喜同姓,更因为他具有“铁人”的品格,肯吃苦、不怕累。鱼雷试验,人员、装备千里辗转,十分辛苦,王利军每次都抢着前往。他创造的2年内6次参加湖上鱼雷试验的纪录,在该军代室至今无人打破。
2008年初,军代室购置了一辆越野吉普车。1年零2个月时间,这辆车竟跑了6.8万公里!司机王威回忆:“王利军成天忙着参加试验、巡回检查、现场排故,这车基本上成了他的移动办公室。”
一份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4月23日的体检单上,清楚地记录着王利军当时身体亮起的8处“红灯”:高粘血症、右肺中叶炎症……然而,家人和同事对这些毫不知晓,王利军默默把它放进办公桌抽屉,继续忘我地投入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