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印度称中国海军远洋途径受限制缺乏海外补给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8日 09:28  环球时报
当地时间16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14时),包括6艘香港商船在内的22艘中外船舶,在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广州”舰、“微山湖”舰的伴随护航下,开始向亚丁湾东部海域进发。
    当地时间16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14时),包括6艘香港商船在内的22艘中外船舶,在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广州”舰、“微山湖”舰的伴随护航下,开始向亚丁湾东部海域进发。

  印度《我的新闻网》6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大求索 媒体关于中国迅速发展为海洋大国的报道铺天盖地。中国海军的作战信条已从“近海防御”变为“远洋军事行动”。似乎为了表明这并非宣传口号,中国舰队在亚丁湾的打击海盗巡逻行动已超过1年。

  百余年前,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烈德·马汉研究欧洲历史后,确立了通过运用海洋实力先后使英国和西班牙在全球独占鳌头的几个关键原则。他在《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称,“没有任何国家将变得强大,除非它是海洋强国”。如今,这本书几乎成了所有中国海军专业人士的“圣经”。马汉阐述了确定一个国家能否成为海洋国家的几个必要因素。在国土面积和港口方面,中国毫无疑问全都具备。但它不是个两边靠海或半岛国家,其通往“远海”的途径受到限制,北有日本,南有菲律宾,而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均是美国盟友。东海和南海上的贸易往来相当繁忙,但并不能因此说中国像印度那样控制着印度洋的海洋贸易;此外,中国来自海湾的能源交通要道也受到威胁。

  因此,尽管中国可能“通过”了地理考验,仍面临某些不利因素。至于人口规模,它可得高分,但在其国民的海洋事业特质方面乏善可陈。这并非仅限于商业船队、水手数量抑或渔业规模,关键在于普通民众和大海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其是否热爱航海事业。与将大海视为休闲等友好资源的美欧国家不同,对中印等国而言,大海几乎是个唯恐避之不及的敌人。没什么比周末点缀美欧沿海小镇地平线的数百艘帆船和中印空空如也的海岸线更能彰显这种差别了。

  直到领导人开始关注海洋,中国才将海洋实力视为战略术语,并致力于获得在“区域外”行动所需的实力。这种决心是否会被解读为利用实力获取国家利益仍需拭目以待。二战时一位著名英国舰队司令曾说“舰艇能在3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建成,但成为海洋国家或许需要几个世纪。”“远洋”军事行动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向亚丁湾派遣舰艇并不能通过真正考验。舰艇可以驶往任何地点并驻留那里,只要有足够燃料和给养。但令人信服的军事行动需要完善的后勤补给线及有效指挥、控制和监测,最重要的是只有航母才能提供的空间控制能力。

  中国并不拥有这些设施。况且还缺乏足够的友好国家提供的港口访问行动。在补给、保养和舰艇及战机维修方面,还需要综合和永久性的海军基地设施。期望一些国家心甘情愿地提供他们的港口未免过于乐观。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对美国,中国也不太可能更轻易获得这种待遇。在通往成为一个真正海洋国家的路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普利威尔·达斯是印度东部海军司令部前司令官,王会聪译)

  (《环球时报》2010年06月25日 第14版)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海军 远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