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礁长是南沙守礁部队特殊称谓在全军独一无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3日 07:54  《军事世界》画刊

  1988年1月,我国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要求,在永暑礁建设有人驻守的海洋观测站。22年来,在守礁官兵和海洋气象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下,共取得南沙海区水文气象观测数据100多万组,通过国家海洋局每月一次向联合国提供月平均潮位,参与国际间的资料交换,为过往南海的船只提供可靠的航海气象保障,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南沙邮政局”是共和国最南端的在编的邮政局。在办公楼的二楼进口,我发现了一块写有“中国·海南省南沙群岛邮政局”的制式标牌,邮政编码为:573101,它的下面有一个绿色的“南沙”邮箱。第65任“局长”、下士汪洋峣,正好在打开邮箱取信。22岁的汪晓峣2005年底入伍,2007年9月考入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大专班,2009年毕业后分配到南沙守备部队,今年1月1日赴南沙守礁,并担任第65任“南沙邮政局”局长。他激动地说:“三个月来,我共收发信件200多封。南沙虽然远离祖国,但我们的心与祖国人民很近,我的工作是将守礁官兵和祖国大陆紧密相连,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而且很光荣!”

  4月4日,“南海第一哨”

  4月4日上午8时,补给舰准时驶抵华阳礁锚地,进行本次任务的第二次换班补给。华阳礁,是我人民海军驻守在南沙的最南端的哨所,被誉为“南海第一哨”。今天,将用补给舰上的小艇进行补给。一大早,补给舰的官兵们就开始紧张工作,将礁上需要物资装上小艇。我穿好桔红色的海军制式救生衣,将三台相机分别用塑料袋包好,防止海水打在镜头和机身上,因为小艇舷边很低,海水很容易打到相机上。我和《人民日报》政文部军事编辑室的朱思雄主任被安排在一个艇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攀着软梯下到上下起伏的小艇上,尽管今天海况很好,但小艇满载物资吃水很深,甲板又很滑,安全很重要。

  小艇离开母舰向华阳礁驶去,礁盘的水深只有1米多,海水清澈透明,宛如翡翠。突然,“咔嚓!”一声,小艇礁盘上搁浅,尽管操舵兵加大马力,小艇还是原地不动。南沙守备部队副参谋长贺宏彪、海军某保障基地参谋长周晓力等多人纷纷跳入水中推艇。经过大家十几分钟的努力,小艇得以继续前行。

  当我们登上华阳礁时,守礁官兵已经持枪整齐列队。礁长,是南沙守礁部队的特殊称谓,在全军独一无二。今年31岁的礁长张卫已经是第七次守礁了,他19岁入伍后,当了一名海军陆战队员,第二年考入安徽蚌埠汽车管理学院,毕业后成为机关的车管干部。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主动要求到南沙守备部队任职。他曾5次驻守永暑礁,两次驻守华阳礁并担任礁长,荣立个人三等功。

  张卫介绍说,华阳礁的官兵分别来自河南、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四川等不同的省份,为了营造良好的守礁氛围和官兵关系,我们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华阳礁的码头上,一个大写的“家”字非常醒目,代表了华阳礁官兵以礁为家,乐守天涯的心声。因此,每一批华阳礁官兵都想方设法把礁堡建好,美化礁堡,种花种菜,发豆芽、磨豆腐。把礁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这是南沙卫士的光荣传统。

  接着,张卫礁长给我讲了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昨天,前来换班的战士裴庆亮中士的妹妹从山东给连队打来电话,说他父亲发现患胃癌晚期需要手术,希望哥哥能回家照料。就在他上午7点接到后方打来电话5个小时后,裴庆亮就上礁了,需要守礁3个月才能下礁。20多年来,南沙卫士们为了守礁,有59名官兵亲人病故不能回家尽孝,170多名官兵家庭遭灾不能回家尽力,320多名官兵父母、小孩生病不能回家照顾。这就是“南沙精神”。

  4月5日,感受“海上堡垒”——渚碧礁

  渚碧礁,是我海军驻守南沙最北边的一个礁堡,也是我人民海军驻守南沙的第二大礁堡,白色的建筑在蓝天碧水间显得格外壮观。

  当我们登上礁堡时,全体守礁官兵已经披挂整齐列队欢迎。礁长甘文斌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着渚碧礁近年来发生的变化。甘礁长是河南信阳人,快人快语,他1997年12月入伍,今年33岁,毕业于海军潜艇学院潜水指挥专业,大专学历。2008年12月从海军陆战旅主动申请来到南沙守备部队。这是他第二次来南沙守礁。我问到他当礁长的体会时,他简短地总结了三条:一是责任重大;二是完成守礁任务很光荣;三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关心南沙,感到很欣慰。

  我直接爬上礁堡的最高处,见一名战士正在值勤,警惕地注视着海面。湛蓝的天空中猎猎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国旗下威武的战士手握着钢枪,构成了一幅南沙卫士守天涯的壮美画卷。

  这名战士名叫张广凯,上士军衔。他今年31岁,2000年12月入伍,来自河南新乡,2002年9月考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导弹维护专业。2004年7月毕业后分配的南沙守备部队,6年来共守礁11次,曾驻守过东门礁、赤瓜礁、永暑礁和渚碧礁。这时,礁堡上空掠过一群信鸽,张广凯告诉我,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信鸽,还有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有不少鸽子脚上带有赛鸽的脚环。这几十只鸽子已经在渚碧礁筑巢安家,有些鸽子正在礁上的巢里孵化幼鸽。礁上官兵和这些信鸽友好相处,给它们喂水喂食,还专门安装了鸽子窝供它们在礁上生存,繁衍后代。这些信鸽不但给渚碧礁带来了生机,还给守礁官兵带来了欢乐。

  4月7日,再访东门礁

  4月7日,我登上了阔别10年的东门礁。东门礁,南沙美丽玉盘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地处南沙群岛九章群礁东北部,因礁盘中央泻湖东端有一出口而得名。从远处望去,东门礁犹如一艘航母战舰,威武地矗立在礁盘上。当小艇逐渐驶近东门礁时,礁堡上那“中国东门”四个醒目的大字最先映入眼帘。

  今日的东门礁与10年前大不相同,令我赞叹不已。当年建礁初期,南沙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的“海上戈壁”,环境艰苦,物质匮乏,生活单调寂寞。我眼前的东门礁已经焕然一新,礁堡两侧圆形的“海上花园”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标本,是官兵进行热爱海洋教育的场所。随着南沙礁堡的更新换代,守礁官兵的生活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卫星电视已能够接收到30多个频道的节目,开通了直播电话,海军“蓝网工程”能使守礁官兵在网上浏览最新的新闻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官兵们的守礁生活。

  宽阔的直升机平台上,矗立着新式篮球架,几名战士正在兴致勃勃地打篮球,你争我抢,好不热闹。我急忙登上礁堡的最高处,用广角镜头俯拍下这一场境:篮球场被翠绿的礁盘环抱,南沙卫士们在球场上生龙活虎,远处是海天一色的大海,前景是手握钢枪的士兵,好一幅南沙特有的壮美景观!

  下礁前,我向礁长陈福文提出想收藏一面礁上用过的国旗,作为自己永久的纪念。陈礁长在仓库里还真找出了一面在东门礁升过的五星红旗,我手捧着这面在南沙东门礁飘扬过的五星红旗,心情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尽管它的颜色有些发旧,四周已被海风吹起了毛边,但它依然庄严神圣,在我心中重千斤,我要把它带回北京,好好珍藏在身边,看见了它,就等于看到了南沙。

  4月8日,赤瓜礁

  对东门礁补给结束后,“镜泊湖”舰向西南方向的赤瓜礁驶去,3个小时后就到达了赤瓜礁锚地。赤瓜礁,位于九章群礁的西南角,10至4月份风浪较大,最大八、九级,东北风季风较多,长达半年。赤瓜礁,是22年前南沙海战的发生地,被南沙卫士们称为“英雄礁”。

  4月8日上午,海面上刮起了东北风,涌浪两米。在赤瓜礁,我采访了“英雄礁”的礁长陈如意,他是广东湛江人,今年29岁,2004年毕业于南昌陆军学院步兵指挥专业,一毕业就分配到南沙设备部队,曾驻守过东门、赤瓜礁、南熏礁,累计时间达27个月,曾担任礁长9次,已经是年轻的“老南沙”了。他有着运动员一样的身材,浑身都是健壮的肌肉,他凭借着在军校学到的军事指挥本领,曾带领连队参加部队组织的军事比武,获得团体第一名,荣立个人三等功。

  陈如意自豪地说,赤瓜礁的官兵们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的标兵,在军事训练、体能训练上个个都是小老虎,他们军事战术训练反应快,抢占阵地战位,跃进动作迅速。礁上官兵还进行一专多能训练,报务兵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还要学雷达、学射击、学发电等,能够做到以一当十。

  今天下午,补给舰还为在南沙值班的“肇庆”号导弹护卫舰进行了油水补给。当护卫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时,大家从内心里感到非常激动。“肇庆”舰担负着南沙值班巡逻任务,守卫着祖国在南沙蓝色国土,被守礁官兵誉为“南沙巡逻兵”、“南沙守护神”。赤瓜礁的守礁官兵曾这样风趣地说到:“有护卫舰在礁堡附近锚泊,我们睡觉就可以打呼噜了。”

  17时许,“肇庆”舰徐徐靠泊在“镜泊湖”号补给舰左舷,两舰官兵开始了紧张的油水补给。我随指挥员等6人登上“肇庆”舰,与舰领导进行了交流。大家为能在南沙见面而感到高兴,也为能来到南沙执行任务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因此,有好多话要说,有好多信息需要交流。

  4月10日,南薰礁巧遇“南沙机电王”

  4月10日,补给舰将要对南薰礁进行补给,这是南沙换班补给的最后一站。今天海况和天气非常好,海面平静,天空湛蓝。补给舰锚泊点距礁盘很近,南薰礁近在咫尺。礁盘的深浅不一,使礁盘上的海水形成多彩的颜色,白色的礁堡犹如坐落在翡翠般的玉盘上,景色蔚为壮观。

  我们跟随补给小艇离开母舰向礁堡驶去,不到10分种就靠上了礁堡前的小码头。南薰礁官兵列队迎接。

  礁长文先波是湖南永州人,石家庄陆军学院步兵侦察指挥专业2002届毕业生。今年33岁,忠厚、干练,已经7次来南沙守礁。因工作成绩突出,2007、2008年连续两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文礁长介绍说,由于礁堡位置距深海太近,自然条件恶劣,一年中有四、五个月受到海浪冲击,尤其是刮东北风的时候,风浪都能打到礁堡上。2008年11月,遇到了一次12级台风,前后持续了10天左右,礁堡二楼都进水了,换岗的士兵要死命抓住栏杆才能爬到楼顶,不少人一出门就被强风吹倒。尽管自然条件如此恶劣,但南薰礁官兵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深知使命重于泰山。官兵们严格按照训练大纲,进行有针对性的战术、专业、实弹射击、拳术、器械和体能训练。2009年,南薰礁官兵参加部队组织的军事比武,在15个比赛项目中夺取了5个第一。在南薰礁机电设备室,我遇见了一位老南沙、老朋友,他就是被守礁官兵誉为“南沙机电王”的唐伟平,只见他正在满身大汗地维修一台海水淡化器。15年前,我们曾一起到过南沙,从那时起,我们就结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

  唐伟平1984年入伍,今年46岁,从1992年开始,他就承担起南沙礁堡发电机、空调等机电装备的安装和维修任务。近20年来,他先后90次下南沙,平均每年要在南沙工作两个多月,累计已达1800多天,是整个海军中赴南沙值班值勤次数最多的人。2000年,他从志愿兵转为部队职工,仍然继续为南沙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保障。他动情地对我说,南沙就是我的家,我已经离不开它了。

  从建礁初期“高脚屋”上简易发电机,到现代化礁堡上高技术含量的发电机组,从空调、彩电到海水淡化器、冷冻储藏室,唐伟平修理的设备不计其数,仅有记录的就达3600多台次。不管哪个礁盘机器出现故障,只要唐伟平赶到,就会“手到病除”。唐伟平对礁上所有机电设备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不管是哪个礁上的机电设备出现问题,只要打个电话,他就能遥控指挥,就像医生远程会诊,指导礁上战士将设备故障排除。

  唐伟平见到我也显得很高兴,握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对15年前我们一起上南沙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这些年的发电设备质量逐渐好了起来,故障率明显降低。他这次来主要是为几个礁盘安装新式发电机和海水淡化器,还要为一些机电设备排除故障。

  每次来南沙,不管风浪有多大,唐伟平都要登上所有礁堡,而且都是随第一个艇次最先上礁,紧张工作几个小时后,再随最后一个艇次下礁。期间多次遇到险情,去年9月份上礁时,风浪达到8级,浪高3-4米,修理完设备后乘小艇上拖船时,大风大浪使小艇在拖船旁上下颠簸与拖船发生剧烈碰撞,人员无法在小艇上站稳,小艇的舷边都被撞裂了。每年的9至12月份,南沙风浪较大,又刮风又下雨。台风往往发生在6至11月间,大多在菲律宾海面形成后,南沙的海况就随之变坏。

  这些年来,唐伟平对南沙的气象海况有过多次深刻体验。唐伟平曾是一名水兵,在南海舰队的一艘护卫舰上当电工兵。1989年下半年,他随舰在南沙值班巡逻时遇到台风,风力超过13级。军舰在台风中穿行一天一夜,甲板上的海水达一米多深,海水从通风筒里漏到机舱,许多继电器因短路跳闸。为保障战舰主机正常运转,唐伟平顾不上晕船,冒着危险爬到舰艏位置的电工器材仓库取备用电缆,重新连接线路,保证了主机的运转,为此,舰上给他荣立了个人三等功。20多年来,他曾四次荣立三等功,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南沙。

  南沙并不遥远

  4月9日,“镜泊湖”号综合补给舰圆满完成第93期南沙换班补给任务,于下午18时起锚返航,航向正北。

  4月11日,补给舰顺利完成航渡在锚地抛锚。这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指挥员下令全舰晚餐加餐,一是为圆满完成第93次换班补给任务;二是为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度过自己难忘的生日。

  4月12日上午10时,“镜泊湖”舰搭载着第92期南沙守礁官兵,回到了湛江某军港。码头欢迎仪式隆重而热烈,有不少“礁嫂”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在码头迎接从南沙归来的亲人。在历时13天的南沙采访中,有了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得到洗礼和升华。我逐个登上有我人民海军官兵驻守的礁堡,用相机真实记录了南沙卫士乐守天涯的动人事迹和感人场景,数万张数码照片,记录下了南中国海的壮美和南沙卫士的风采,在随身携带的移动硬盘上装满了100多G的照片。这次南沙之行,成为我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一段经历,将在我的军事记者生涯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南沙虽然远离大陆,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浓浓的“南沙情结”使我的心和南沙卫士的心紧紧相连,不能割舍。南沙,将永远在我的心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南沙 守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