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军两栖蛙人伙食标准平均每人每天39元(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5日 13:11  新华网
两栖侦察队蛙人中队,是一支专门从水下发动致命攻击的特种部队[摄影:郑文浩]
两栖侦察队蛙人中队,是一支专门从水下发动致命攻击的特种部队[摄影:郑文浩]

钻过泥潭姚泽勇摄
钻过泥潭 姚泽勇 摄

每次训练后都要对枪支进行细致的保养[摄影:郑文浩]
每次训练后都要对枪支进行细致的保养[摄影:郑文浩]

  新华网消息 (记者郑文浩)湛江地处南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当然在海中万物生长的背后,是对环境适应的生存法则。尤其是生物链顶层的水下"食肉动物",只有更凶猛、更有力量、更善于猎杀才能保证自己的存在。而在海军陆战队某旅中,两栖侦察队蛙人中队,就是这样一支专门从水下发动致命攻击的特种部队。中国叫蛙人部队,其实记者更倾向于"水鬼"这个称呼。因为对于敌军来说,他们就是拘魂夺魄的"水下恶魔"。

  寂静之险

  在南粤某地,记者乘坐的"勇士"突击车七拐八扭,终于来到了海军陆战队某旅两栖侦察队的部队驻地。从驻地的外表来看,很难相信这是被誉为海军陆战队"队中之队"--两栖侦察队的所在地。

  一位穿着蓝色海军数码迷彩大衣的哨兵,在检查询问了一番后,放行了我们的"勇士"突击车。在行进途中,记者就已经发现有一些士兵携带两栖作战装备,在驻地的设施中进行训练。和记者以前接触的部队训练那种"生龙活虎"的热烈气氛所不同的是,这些士兵在训练场上,却显得非常安静。

  突击车一拐,记者来到了两栖侦察队蛙人某中队的楼前。一位穿着白色海军军官服的年轻军官已经在那里迎接我们的到来。"你好,我是一中队指导员唐鹏,欢迎记者来我部采访!"唐指导员笑着对记者说。不过,在和唐指导员握手的过程中,记者明显感觉到他的手指修长而有力,而且布满了老茧。

  坐下一聊才知道,唐指导员原来当兵入伍的时候就在两栖侦察队。更巧的是,和记者一起来采访的一位海军总部机关的李干事,以前也在陆战队当过排长,还在演习中和唐指导员所在的蛙人中队搞过战术对抗演练。后来唐指导员由于成绩突出被提干,考进了军校继续深造,而李干事则上调到总部机关。这次两个人见面,仔细一聊才知道是过去曾经的"老对手"。谈起黑夜中两支部队相互搞突袭和侦察的对抗,办公室的气氛顿时热烈了起来。

  和唐指导员聊起两栖队,他也是深有感触。他介绍说,两栖侦察队几个中队,绝大部分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兵组成,其目的是处于24小时随时待命的战备状态。无论是水下排除障碍,还是海上反恐,甚至一旦局部冲突来临需要两栖夺岛的渗透作战,两栖侦察队一声令下,就可以迅速出击。

  这把刀,就在陆战队手中,只要需要,就可以斩向敌人的咽喉……

  精英是怎么产生的?

  蛙人中队的官兵,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为了能让我们更能全面了解蛙人中队的训练生活,部队方面特别给我们放了一段蛙人部队的训练录像剪辑。

  凌晨5点,太阳还没有露出头,两栖侦察队员就会被一阵急促的哨声从睡梦中惊醒,背上30多斤的战斗装具,进行5公里武装越野,这对于两栖队员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甚至不计入每天的训练中,只能是提前的"热身"。、

  武装越野结束,下一个科目"举橡皮舟"接着就会展开。两栖队员以4人为一小组的队员,扛着橡皮舟向营区外出发。经介绍记者才了解到,虽然说是橡皮舟,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这种橡皮舟中间有船板,后面可以加挂发动机,其重量可达300余斤。稍微干过一些重体力活的男同志都知道,用手长期托举重物,对体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而两栖队员同时还要行进将近1公里的距离。

  如果有的小组不能完成,或者在抵达终点之时,放下橡皮舟的动作不规范,有可能造成橡皮舟损坏,严厉的教官会立即命令犯错的队员蹲下起立20遍以示"惩罚"。在两栖侦察队的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规矩:只要队员出现一项科目未通过,便要重新再来;只要一个训练动作出错,便会受到罚跑、罚练等"加餐待遇"。

  "举橡皮舟"训练结束,等待着疲惫队员的不是休息,而是紧接着的"扛圆木过淤泥"训练项目。唐指导员告诉记者,圆木直径40厘米、长3米、重200公斤。记者看到两栖队员们也被分为4人1组,开始冲向齐腰深的淤泥中。队员们刚踏进淤泥就陷下去,肩上平均100斤的重担就狠狠将他们往淤泥里面压。人体处于本能,会奋力挣扎,然而在稀软的淤泥中越挣扎就越深陷。可以说,这项训练考验的不但是队员的体能、身体协调性和技巧,而且考验的是团队精神。4个人中只要有一个坚持不下去,就会导致整个小组失败。

  然而镜头一转,更为震撼的"钻泥潭"训练出现了。

  "上!"随着教官一声令下,站在最前头的队员毫不犹豫一头扎进泥坑,黑臭的泥浆溅起近2米高。伴着一声声极富爆发力的吼叫,一名名队员如泥鳅般敏捷,纷纷钻进泥潭,整个身子全部埋进泥污,数秒后钻出来的时候,就成了一尊尊泥塑。从泥浆中爬出的队员来不及清洗身上的泥污,又要跳进1米多深的臭水沟进行憋气训练。两栖队员屏住呼吸,"嗖"地一声,队员们将整个头部憋在水里。一秒、两秒……一分多钟过去了,队员们才纷纷浮出水面。

  录像是剪辑过的,很多训练项目,显然由于保密不能向记者公开。"走,和我们队员聊聊去",唐指导员的话提醒了记者。和这些特战精英近距离接触,机会难得啊!

  非一般的水下作战

  两栖侦察队的驻地,就有一些相对简单的两栖作战训练设施,例如游泳池和模拟两栖队员"爬管"的水泥管。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几个穿着身着潜水装备正在训练的两栖队员。

  记者问了一下,这几位战士平均的军龄都在5年左右。实际和这些战士接触,他们给记者的感觉,并不是记者预想中的杀气、傲气,而是沉着和冷静。由于两栖作战往往需要从潜艇的鱼雷发射管里面爬出去来实施渗透作战(就是上面所说的"爬管"),因此他们的身材并不显得很威猛,更多是中等身材,但由于艰苦的训练显得更加的结实和精干。更为一点特殊的是,两栖队员的牙齿都非常整齐,这是由于他们水下作战需要紧紧地咬住水下呼吸器。

  他们是冲着两栖侦察队"蛙人"的名号来的吗?记者聊天的结果却不是这样。例如一位来自湖南的战士,海军在他的家乡,是以海军潜水员的名义招收的,等来到部队才知道这是一支如此神秘的两栖作战特种部队。直到今天,他的家人和朋友只知道他在海军陆战队当兵,并不知道他是一位两栖侦察队的"蛙人"。在谈到训练的艰苦上,这些战士却很淡漠,能令他们回想起来的,就是新兵连的炼狱生活。一旦适应了,撑下来了,两栖侦察队的大门就向他们敞开了。

  乍看上去,两栖侦察队员的装备和海洋馆里潜水员的装备差不多。比如潜水服、氧气瓶,面罩、呼吸器等等,但实际和两栖队员聊起来,也发现很多更细节的东西。单纯从潜水服来说,就分为两种,一种是湿式的潜水服,还有一种就是干式潜水服,它可以完全保持蛙人身体和海水隔绝起来,从而有效保持蛙人的体温,进一步延长水下行动时间。除了潜水装备,两栖队员还要携带枪支弹药等作战装备。水下作战中,蛙人携带的装备越来越多,而人力携带是有限的,最多也就是25公斤左右。而且蛙人个人携带太多的装备,体力消耗更大。记者听了这么多,还真是感到这些平凡战士后面的不平凡。

  天生我才必有用

  记者了解到,蛙人中队的伙食标准很高,平均每人每天是39元。午饭和晚饭一般采取是自助餐的形式,7菜1汤,4荤3素。荤菜主要是针对潜水员补充体力,例如海虾、猪肝、牛肉等等。这种高标准当然是由于两栖蛙人中队训练的艰苦性以及水下作战训练对体力的高消耗。当时有几个战士都谈到一旦在低水温的环境下训练,对体力的消耗非常大,甚至要超过陆地上的体能训练。

  除了水下作战的体能消耗,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陆地上训练的磕碰,倒在地上就可以了。但在水下就不一样。听两栖队员介绍,记者就了解到一名战士曾经在潜水训练中,腿被绳子缠住,只是当时心里镇定才化险为夷,而另一个战士则是在水下突然腿部抽筋,多亏了战友帮助才脱险。而深度潜水产生的压力差,如果不妥善处理,对蛙人的身体损伤很大。因此每个中队深潜训练的时候都会有减压车配套使用。可见,维持一支高度战备的两栖蛙人侦察部队的投入可是不小。培养一个蛙人特战队员,虽然不至于比得上战斗机飞行员,代价也不菲。

  然而大部分的士兵,即使是两栖蛙人部队里面,精通射击、潜水、直升机滑降、爆破、野外生存的精英战士,几年以后同样面临离开部队回到社会的选择。这不但是部队保证年轻新鲜血液的需要,也是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有效手段。在记者看来,这些特战精英显然对未来很有信心。

  这种信心,首先并不是技能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记者接触的这几位特战队员,年龄都在25岁左右,但明显比社会上的同龄青年要成熟稳重的多。他们也承认,在部队的训练固然增强了体质,但心态更加成熟,心理更加稳定,年轻人的冲动少了很多,这在未来应对社会的挑战更重要。

  当然,特战队员的特战技能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比如有的会去公安特警单位,继续靠自己在部队学习到的特殊本领来从事反恐、打击犯罪的工作。而且,两栖蛙人中队战士的特殊技能--潜水,使他们很受各地打捞局的欢迎。

  "我的潜水本领不想丢掉,将来从部队退伍就到地方的打捞局去,说不定还能找到什么重大文物呢!"一位战士抹了抹被水浸湿的头发,自信满满地说道。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蛙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