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韩国根据次声波推测天安舰遭重鱼雷袭击沉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7日 11:10  青年参考
一艘救援船靠近几近沉没的天安舰
一艘救援船靠近几近沉没的天安舰

  本报特约记者 李萌

  韩国“天安”舰自3月26日晚爆炸沉没,搜救和打捞工作已持续了17天。直到4月12日,舰尾的一部分刚露出水面。到目前为止,对事故原因的分析有什么变化?另外,事发海域平均水深仅为25米,打捞沉船为何如此艰难?

  断裂面显示舰艇遭外部冲击

  据韩国《中央日报》14日报道,从军方公布的“天安”舰舰尾断裂面看,钢板就像纸一样被撕开,裂口呈倒V字型。军方高层表示:“这种现象只有在舰艇底部受到冲击,或者(什么东西)进入舰艇内部并爆炸才能产生。”

  《朝鲜日报》13日报道,12日被吊出水面的舰尾部分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排放烟气的大型烟囱消失了。军方消息人士称:“烟囱所在的上层甲板有10多米消失不见,很可能是事故发生时产生巨大冲击将其炸飞。”这证明当时烟囱周围发生了强烈爆炸,烟囱位于连接舰首和舰尾的部分。如果是内部发生爆炸,最可能的就是弹药库。可如果弹药库发生爆炸,其所在的尾部必然完全炸毁,但从当天现场直播的舰尾打捞场面看,弹药库正上方的76毫米口径舰炮多次露出水面。除弹药库外,其他内部爆炸原因就是舰上的鱼雷和深水炸弹。但从当天露出水面的舰尾的情况看,鱼雷发射管所在位置没有破损,12枚深水炸弹就在76毫米口径舰炮后侧。尽管舰尾部分两枚“鱼叉”导弹和一具轻鱼雷发射管流失,但其原来所处位置没有爆炸痕迹。这足以证明,舰上的弹药库未发生爆炸。

  根据次声波判定遭遇重鱼雷

  既然已排除了内部发生爆炸的因素,外部冲击又来自什么呢?《朝鲜日报》12日报道,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在事发5小时后,向军方和政府提交了该舰爆炸威力的分析报告,称根据地震波(规模1.5级)计算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80公斤三硝基甲苯(TNT)炸药发生爆炸;以次声波计算的爆炸威力相当于260公斤三硝基甲苯炸药发生爆炸。该研究院负责人称:“爆炸当时发生的声波是低频次声波,不在人耳能听到的范围内。地震波通过各种媒质传递而递减,以次声波为基础的推定值会更准确。”产生如此爆炸威力的外部冲击,只能来自鱼雷或水雷。而韩军方已明确否认,是因己方几十年前所布水雷引发沉舰事件。

  军事专家们基于上述研究推测称,“天安”舰遭遇鱼雷攻击的可能性更大。轻鱼雷难有如此威力,重鱼雷不仅能炸断像“天安”舰这样的1200吨级舰艇,而且还能在瞬间将7000吨级大型舰艇“腰斩”。在朝鲜半潜艇搭载的轻鱼雷弹头重约50公斤,而其300吨级“鲨鱼”级小型潜艇搭载的重鱼雷弹头可达300公斤。有专家称,朝鲜在核武器、导弹、潜艇、鱼雷等方面,都与伊朗有密切合作关系。伊朗于2006年利用火箭推进方式研发出比普通鱼雷快3~4倍的“超空泡鱼雷”,与朝鲜合作对“雨果”级潜艇进行改良的“加迪尔”级潜艇已经下水。这种新型鱼雷和潜艇技术完全有可能被朝军掌握。

  沉船打捞工程复杂

  目前虽然已将“天安”舰舰尾移动到水深较浅且潮流较缓的白翎岛沿岸海域,但距离打捞成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韩国军方于4日宣布终止搜救开始打捞工作时,韩国媒体预测说,打捞工作估计要一个月左右。沉船打捞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测量、潜水、水下切割、封堵、水下爆破和水下焊接等。由于水下作业难度大、风险高,打捞的前期准备工作就颇费时日。

  对“天安”舰打捞用的是船舶抬撬打捞法,即用钢缆兜于沉船船底,用打捞船上的起重设备将沉船提起,打捞时要用两艘或多艘打捞船协同作业。《中央日报》的文章说,从13日开始往沉在水深25米处的舰尾上绑第3根铁链。

  为防止舰尾被打捞出水时舰内物体掉出来,还需要在周边布置渔网。在“天安”舰舰尾被拖离事发海域前,曾以舰体横断面为中心布置了渔网。当第3根铁链被绑上且第2层渔网布置完成后,才会把舰尾拉出海面进行排水作业,排水作业将需要两天左右。排水作业结束后,将把舰体装上驳船,还要搜寻失踪者及遗留物等作业。此后,将舰体拖往第2舰队司令部所在的平泽港后,所有打捞工作才告结束。

  而这还是舰尾部分,至于更为庞大的舰首部分,目前刚绑缚第1根铁链,要打捞出水至少需要4根铁链。当然,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最大变数就是海上的气象情况。一旦天气恶劣,无论水下还是水面作业都要暂停。因此,韩媒早先推测打捞工作持续一个月,并不算夸张。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天安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