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二炮工程兵配先进装备1个连工作量抵过去1个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2日 06:39  解放军报
二炮工程兵配先进装备1个连工作量抵过去1个团

开山挖石。张建刚摄
开山挖石。张建刚摄

精心施工。张建刚摄
精心施工。张建刚摄

一丝不苟。张建刚摄
一丝不苟。张建刚摄

  本报记者 丁海明 张 旗 通讯员 曲恩东

  焦点

  千条江河布阵,万里云山为棋,为了钢浇铁铸的阵地,我们穿行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不畏山高路险,不畏酷暑严寒,精心勘察,缜密思考,无声的誓言写在导弹阵地。

  ——题记·第二炮兵工程部队《设计者之歌》

  引子

  百米高塔:历史制高点与时代海平面

  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巍巍方阵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我送导弹上九天”的发射部队。每一枚导弹飞天的瞬间,电石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

  然而在战略导弹部队的战斗力坐标系中,导弹阵地无疑是经天纬地的焦点。大国长剑每一步艰难而辉煌的跨越,烈焰惊雷深处都有阵地建设者——工程部队官兵沉默坚毅的伟岸背影。

  在军棋的棋盘上,工兵,是一枚勤恳而平凡的棋子。

  在我军兵种沿革的档案里,工程兵,是一个昂首走进历史的兵种。

  在我战略导弹部队的战斗序列里,工程部队,是一尊核心军事能力的奠基之石。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

  山雨欲来,风云激荡。1962年10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大将,在一纸命令上落下郑重一笔——组建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技术总队,肩负起“前无古人”的任务——为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安装铁塔和起爆装置。而在此两年前,1960年2月,一支土建工程部队早已秘密开赴西北戈壁,“两弹一星”试验场施工的战斗已经打响。

  天地玄黄,大漠苍茫。站在大西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一鸣惊天下的地方回望历史,蘑菇云早已飘绕天际,惊天动地的爆炸已成无尽回响。而时空交错中,当年安放核弹的那座巍然铁塔,作为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制高点,依然矗立在世人心中。

  这座具有当时“国家地标”意义的铁塔,就诞生在当年的神秘之旅手中。

  从这个高度起跃,这支部队风雨兼程,一路凯歌,闯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半个世纪以来,他们踏遍祖国山山水水,为大国长剑筑巢安家,为导弹飞天打造阵地,用卓越智慧和勤劳双手为国家安全筑起巍巍“地下长城”。

  一部鲜为人知的“工兵史记”

  在史料、地图和浩如烟海的档案中,寻找当年神秘之旅的聚散迁徙,非常耗费精力却充满钩沉惊喜。

  在他们的军史馆里,有10多枚鲜红的印章,记录着他们的编制调整与历史沿革。以此为索引,如同阅读一部半个世纪厚的“工兵史记”。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历史出发,他们开始了东进西拓、南征北战的艰辛历程。伴随他们的是一次次突然下达的特殊任务,是一张张转隶改建的悄然命令。

  1966年,第二炮兵组建。这支诞生于“两弹一星”战场的特殊部队,划入了共和国最年轻军种的战斗序列,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第二炮兵工程部队。

  从此后,他们踏上了同样“前无古人”的一次长征——为导弹筑巢,为导弹发射筑阵地,没有一个样本,没有一片图纸,没有一人曾经经历,没有一事可供借鉴。他们,又一次从零开始。

  说不清最初面对苍茫群山,他们有过多少茫然四顾;说不清插下第一把铁锹后,他们有过多少彻夜思考与争论;也说不清在工程最紧张的巅峰时刻,他们有多少次面对抽调部队千里转战命令的骤然而至……

  徐霞客曾写到:“丈夫当以朝碧霞,而暮苍梧。何以一隅所限耶?”这是旅行者眺望远山时的浪漫理想。然而对于第二炮兵工程部队而言,这是家常便饭,是怀揣任务命令、肩负祖国重托和历史使命的慷慨出征。

  而且,在上一个工地与下一个战场的转战中,他们常常只有出征,没有凯旋。

  没有凯旋的风雨征程,锻造出钢浇铁铸的国防工程,锻造出钢浇铁铸的工程部队。沿着这部史记的编年索引一路走来,今天,我们可以领略到这支“流水的营盘”上屹立的“铁打的部队”的风采——

  第二炮兵某工程设计研究院。这是战略导弹部队的“工程设计师”,肩负国防工程勘察、设计和研究任务,从最初几张旧桌椅、一幅绘图板起家,发展到今天高科技人才云集、几十个专业门类齐备的设计科研领军群体。半个世纪以来,完成勘察设计项目不胜枚举,完成的设计图纸面积可以覆盖北京城,获军队优秀设计奖6项、军队优质工程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9项,科研成果转化率达100%。

  第二炮兵某工程指挥部。这支部队参与承建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纪念堂、北京地铁等著名的首都工程,以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基地、第一个导弹阵地等建设,数十项工程载入新中国优秀建筑史册。随手翻翻大学建筑系课本,不时就能翻到他们的杰作。只是,那里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名字是以他们奉命承建的第一个重大国防工程的代号命名的。伴随着部队的成长壮大,这个代号成为番号,历经转隶,不曾改变,这恐怕在全军都非常罕见。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当年的工程建设质量在军队各级领导心里印象太深了,历尽风雨洗礼依然不可磨灭。

  第二炮兵某工程技术总队。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塔架,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塔架,这支部队与开天辟地的“两弹一星”事业休戚与共。直到今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仍然在使用的发射塔架,也是总队官兵的杰作。在战略导弹部队的战功簿里,这支部队从安装第一个导弹阵地开始,先后完成了不同型号导弹的阵地安装任务……

  这就是今日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导弹昂首苍穹,他们俯身大地。

  一种战略视野里的“导弹地理”

  战略导弹,大国佩剑。

  在其核心军事能力链条上,导弹作为武器系统形成作战体系,阵地可谓第一道门槛。犹如子弹与撞针——只不过这枚“撞针”复杂而庞大,从选址设计到建设施工到伪装防护,堪称军事领域里兼容指挥艺术与技术集成的专业学问。

  第二炮兵工程部部长王启繁告诉记者,多年来,第二炮兵机关和工程部队紧跟武器装备发展步伐,立足部队作战需求,超前筹划、超前设计、超前施工,“把打赢落实到图纸上”,把一批按时建成的“藏得住、打不着,抗得住、摧不毁,出得来、反应快”的国防工程,刻进我战略导弹部队的作战地图深处。

  这的确是一幅独一无二的中国地图。没有惯常所见的省市乡镇,隐去了装点大地的山川道路,只有阵地的经纬、工程的坐标。

  观察这幅地图,得用导弹工程兵的目光。这天下无双的地图上,镌刻着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独有的“导弹地理”。

  北京,都市楼群里一座不起眼的院落。一年四季,这个院子里的白发老人和青年才俊,都像候鸟一样归去来兮;一日晨昏,这个院子回荡着翻动图纸的声音,点亮着彻夜不熄的灯盏。这就是坐落小小一隅的第二炮兵某工程设计研究院,而这里的人,心里却装着偌大天下。

  他们是第二炮兵国防工程的“总体设计师”。他们当中,有近百人是博士和硕士,有30多人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一级注册结构师,有多位导弹专家,有近3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们获得的奖章和证书数以千计,荣誉室挂满了证章奖状,堆满了奖杯证书。

  在记者眼里,这里不太像科研院所,倒像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司令部”。办公室里,计算机荧屏闪烁,绘图板汇聚千山,充满着寻找与聚焦、计算与决策。大门口,穿梭着匆匆来去的行者——带着未知出征的,要面对山河苍茫与雄关漫道;带着踏勘风尘而归的,行囊里有沉甸甸的收获和满腔激情。

  他们的工作,有深宅大院里的战略分析,更有深山老林间的田野调查。

  这个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名叫谭可可。他的科研日志中,记录着他和战友们在国防工程通用化、信息化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以及在阵地多元化设计、伪装设计上创造的新理念、到达的新高度。

  去年底,这个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侯立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第二炮兵工程部队而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侯立安的研究方向是国防工程环境污染治理。他的成果,首次确立了作战阵地人员生存环境条件限值,并成功应用到大量国防工程建设上。

  战争无预言,工程有周期。这支由博士、硕士、学士组成的队伍,踏勘足迹遍布祖国山川,在祖国大地上绘就了鲜为人知的“导弹地理”。

  一个与大山对弈的“科技巨人”

  恩格斯说过:“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集勘察设计、土建安装等全要素为一体的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在珍贵的历史机遇期里,加速推进人力密集向科技效能的历史转型,科技强工步伐紧锣密鼓。

  作为国防工程“土木工程师”和“技术安装师”,某工程指挥部和某工程技术总队构筑深山阵地,每天面对的就是大山。大山无言,却充满大自然最无情的考验。复杂地质、岩爆、塌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这样的对手打交道,唯有依靠“道高一丈”的科技手段。

  走进今日国防工程坑道,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场景:高大的凿岩台车像一个神奇的巨人,挥舞着两条长长的钢臂,短短几分钟,就钻出了十几个深达数米的炮眼;爆破之后,一台台侧翻装载机、电动扒渣机等现代化工程机械轮番上阵、来往穿梭……再定睛看时,一段整洁的洞库已赫然在目。

  近10年来,是第二炮兵工程部队装备发展的“黄金时段”。据不完全统计,土建部队和工程安装部队先后补充了千余台(套)工程机械,其中有10多种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进口机械装备,逐步形成了掘进出渣、被复装修、消烟除尘等机械化作业线。

  某工程指挥部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近百项,多次获得中国国际发明博览会大奖和国家专利,“军队洞库群掘进施工配套技术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他们彻底告别了以打风钻、搬石头、推斗车、翻砂浆为主导的作业方式,施工主要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实现了施工主体由传统工兵向科技工兵、作业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技能型、指挥手段由单向指令向信息集成转变,先进的科技手段让导弹“筑巢人”无坚不摧。

  一年秋天,某工区在掘进时遇到罕见的难题,作业面出现多处溶洞群,山体结构变化莫测,泥夹石、碎裂岩等交替出现。面对恐怖的“魔鬼地段”,官兵们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制订了20多项施工方案:从钻孔、爆破、支护到锚喷、量测、被覆,40多种新工艺、新技术相继派上用场。总部和第二炮兵领导到工地检查时,感慨地说:这样浩大的工程,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却实现“零伤亡”,真是个奇迹!

  “在满是烟尘的坑道里/我看不见你的脸……”这是一首反映工程兵生活的诗。今天,随着绿色施工理念的推行,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少。瓦斯检测仪、制氧站等一大批环保装备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噪音、粉尘等危害官兵的“老大难”问题正在成为历史。

  走过山间绿色营地,看今日导弹工兵驾驭各种高技术设备向大山深处掘进,那种自信与从容,令人感佩。当年的导弹工程兵,只要有身力气就行,如今,没有文化、不掌握高技术可不成。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工程硕士班,已经为深山工地输送了60多位高学历人才。

  如今,工地上活跃着叱咤风云的“鲁班方阵”。他们当中藏龙卧虎,名震业界的氩弧焊“大王”孙金波、“吊车王”寇书平、“机械华佗”苏满都不声不响地站在队列里。中级士官崔汉军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的某特型装备加工操作技术,当初,生产厂家以最低门槛是大学生为由,拒绝他这个高中生参加技术培训。可当他一针见血指出设计缺陷时,令骄傲的专家惊讶不已。后来,他不仅成为一流操作手,还成为厂家改进产品的高级顾问。

  这就是今日导弹部队的工兵。近5年来,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的科研成果就达300多项,其中4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200多项成果和施工工程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在科技支撑下,如今的工程部队1年能完成过去5年的工作量总和,1个连能拿下过去1个团的任务!

  一种对历史承诺的使命担当

  任何一项建设,从它奠基的发端,就意味着时间检验的开始。

  作为国防工程的质监者,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官兵最懂得这份使命担当的分量。

  然而如何描述他们的质量观呢?记者颇费踌躇。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导弹工程兵的眼里,度量衡不是厘米、毫米,他们用的单位是“丝”。“丝”大约相当于一根头发的百分之一。以导弹吊装洞库为例,技术要求误差不能超过6个“丝”。而事实上,他们做到的平均值在3个“丝”以内。

  在这3个“丝”背后,是“规范化施工、程序化作业、精细化管理、信息化保障、标准化验收”的一整套依法治工的科学流程。

  先说说众所周知的混凝土搅拌。这看似平常无奇的工艺,在工程部队都极其缜密严谨。细沙、石子、水泥按照严格的比例进行原料配合比调整,然后自动化、智能化下料拌和、泵送浇注。它的质量,决定着下一个流程——洞库被复的质量。

  这是一个缩影。针对导弹阵地建设从提出需求到设计施工全部独立完成的实际,他们编纂了700多万字的《军事工程技术安装标准》,开创了适应第二炮兵形势任务发展的工程建设全新管理模式,工程建设质量效益成倍提升,工程综合防护能力、使用性能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

  进入土建阶段,某工程指挥部不仅有《国防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细则,还建立起质量跟踪控制制度,成立了部、团、营三级质检机构,建立指挥部中心化验室和7个工区综合化验室,对掘进、被复等主要环节实行量化检测、控制。

  进入工程安装阶段,先进的“国防工程虚拟安装系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安装后的实际效果,施工程序完全可以按图索骥,一目了然。他们组织编写的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对施工计划、质量、安全、伪装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形成了覆盖30多个专业、100余个工种的质量、技术和现场管理评定标准体系。

  从设计源头到施工末端,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创造性地请作战部队全过程介入工程设计、建造和安装,使作战部队实现了阵地的零适应期。他们将质量认证、市场竞争、成本控制、作业设备零库存等崭新管理理念引入导弹工程建设体系,着力提升质量监控的现代化水平。

  这就是大山深处的工地。一丝一毫的差错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历史的检验不能返工,战争的胜负无法重来……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军事斗争准备

  神剑问青天,今夕何夕?在迎接未来战争考验的征程上,每一天都是一个时间节点。

  起跑线每天都是新的,而地平线永在天边,第二炮兵工程部队要完成的,是与时间的赛跑。

  走进位于北京的指挥大厅,通过阵地工程远程指挥控制信息系统,首长机关可以实时指挥工程部队和重点施工现场。平时,这是工程建设的远程指挥;战时,这是工程部队作战的指挥平台。

  从平时筑就“地下长城”,到战时抢修“地下长城”,四通八达的工程远程指挥系统完成了第一步牵引式的跨越。

  从土建到安装,承担战时阵地抢建抢修任务的工程部队,对战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充分设定,积多年之力编写完成了《作战工程保障实施细则》,细化了“坑道口部抢修”、“道桥抢修”等数十套作战工程保障方预案。

  以此为依据,他们研制开发了《工程保障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平时,借助该系统可建立完善翔实的作战区水文、气象、地质、阵地等工程设施的信息数据资料库;战时,根据工程毁伤情况,可迅速自动生成工程抢修抢建方案和所需兵力装备数据。

  寻山踏水,他们修建起多座模拟导弹阵地,作为演练部队战时工程保障能力的训练平台。某工程指挥部组织官兵进行快速集结机动、阵地抢修抢筑等作战工程保障针对性训练和实兵演练;某工程技术总队还针对实战变数大、作战能效不可预测的情况,制订了500多项考评细则,完善了所有岗位的战斗力标准,建立专家组咨询会商制度、合格工程营(连)长资格认证制度、操作手持证上岗制度,绘就了详尽的战时能力结构图。

  不久前,首批战时工程信息指挥车开始装备部队,导弹工程兵从此有了信息指挥平台,指挥员实时下达任务,兵力和装备部署等指令通过网络平台快速传递;各战斗组群的情景通过视频传输,在网络监控系统上一览无余。

  前不久,某深山演兵场,记者首次目睹了以“导弹阵地遇袭,工程部队应急抢修”为背景的应急抢修演练。“蓝军”针对导弹阵地实施精确打击,爆炸声浪排山倒海,硝烟中“红军”抢修分队冲向遭深度毁伤的阵地……

  尾声

  大山深处回荡信息化工兵的歌声

  没有战争的年代/我还在战争中/血汗浸染的岁月/硝烟雷火/风餐露宿/铁马冰河/都是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

  这是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官兵奔向一个又一个国防工程阵地时嘹亮的歌声。那无名的列车,驶过苍茫天地间。绿色的列车,满载着工兵。他们去向哪里?他们的阵地在莽荡群山之间。只有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上,才有他们的经纬坐标。

  这是他们在岩层深处掘进掘进再掘进时深沉的歌声。月光照耀着大地山川,岩层深处的掘进不曾停息。这不息的掘进,不曾惊扰祖国的睡梦,没有惊动盛世的繁荣,而恰恰成为一种执著的守候,在大山深处,大地深处,和平深处。

  这是他们向未来信息化战场跋涉前进时高亢的歌声。有人说,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抗战胜利奠定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和“两弹一星”上天确立的。传承着这些血脉的军人踏遍青山人未老,他们手中崛起的是作战阵地,更是和平盾牌。他们长年与大山为伴,自己也化作一脉无言的青山。

  神剑飞天惊天地,有赖俯首筑巢人。工地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在这个高科技密集的特殊战场上,在这个战略导弹的大地之家,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化工兵”。神剑问天,他们把青春与忠诚写在苍茫大地。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二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