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军报:国内军事题材影视剧存在过度世俗化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8日 06:45  解放军报
国产电视剧《亮剑》曾引起轰动
国产电视剧《亮剑》曾引起轰动

  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深化,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和道德伦理价值体系的变迁,主流意识形态变换了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灌输策略,转而与重新崛起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达成一种新的协商或曰共享的模式。启蒙性的、政治性的、宣传性的、说教性的硬性表达逐渐被商业化的、消费性的、娱乐性的、想象性的“软性”话语所替代。而电影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化的先导,在转型过程中更是深深地烙上了市场与商业运作的印记。市场化迫使影视生产者将精神感官化,将理想现实化,将深度平面化,将历史空间化,以赢得票房。社会上弥漫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集体情绪,于是不少的影视作品为了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沉溺于表浅的视觉震撼和庸俗的欲望体验,而放弃了应有的主流价值观或者说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表达。

  当下的中国电影在精神性的整体建构层面呈现出一地鸡毛式的浮泛杂乱和无所适从的破碎图景。当传统的政治话语主导下的主旋律影片,逐渐让位于完全由市场机制运作的“商业大片”,在汹涌的资本潮水的冲击下,“军事题材”本身已经逐渐丧失了先天的政治属性和伦理规限,而成为一种公共创作资源。在纷繁复杂、渐趋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军事题材电影作为一种承载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影片类型,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完成“现代化”转型和自我更新,同时坚守住自身崇高的英雄主义美学追求并持续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强有力塑造,大力弘扬“主旋律”,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集结号》、《南京!南京!》等一批重新讲述战争历史的“商业大片”在收获了票房成功的同时,也开启并引领了一股“重述战争历史”的“个性化”艺术思潮。对个人生命的高度关注和对个体人性的深度挖掘超越、颠覆甚或取代了对政治、对历史、对国家民族命运的主流认知和正面表达。另辟蹊径,侧面切入,故事传奇,背后揭秘,成为此类影片通常的叙事姿态。然而在我看来,一味地颠覆、消解与改写并非是基于大众真实的观影需求和审美趣味。恰恰相反,与社会道德底线的一再后退和人们精神世界的逐步矮化相伴随的,崇高、英雄、宏大叙事、史诗品格等等曾经一度被对象化了的精神价值存在,重新成为大众心灵的向往和皈依,这也正是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和影视剧长期繁荣的重要文化内因。

  进入新世纪,面对美欧进口商业大片的冲击,商业院线的垄断,和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挤压,军事题材电影乃至整个中国主旋律电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发展态势极不平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尽管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压力和诱惑,人民军队的影视工作者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图,依然坚守主旋律电影直面现实的责任和担当,坚持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的正面表达,坚守崇高、英雄、光荣的精神传统和史诗性的审美品格,在重大军事题材创作上不断突破,在现实题材领域里勇于创新,先后推出了《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太行山上》、《我的长征》、《情暖万家》、《八月一日》、《惊天动地》等优秀影片,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持续丰收,不断探索和开辟着多元文化语境下发展繁荣军事题材电影的新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作为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生产的主基地,八一厂拍摄了多部与灾难直接相关的电影。10年前的《惊涛骇浪》忠实再现了1998年中国军民团结奋战、英勇抗洪的伟大壮举;5年前的《惊心动魄》以军人的名义,为战胜“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了一次独特而有震撼力的再现;新片《惊天动地》真实再现了抗震救灾伟大斗争的非凡过程,生动展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利益奋不顾身、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壮举,深刻揭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尤其是作为向新中国60华诞的献礼之作,《惊天动地》所展现出的“正面强攻”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姿态,正史讲述的叙事意旨和大气磅礴的史诗品格,在“改写战争历史”的个体叙事俨成潮流的当下影坛,显得稀缺而珍贵。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电视剧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传承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不尽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事实上,主旋律影视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影视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一个国家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军事题材电影作为核心中的核心,更不能在一种没有规限的情况下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感官刺激而背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商业利益而践踏民族情感和伦理底线,不能把体现人类正面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篡改、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更不该把那些人类崇高的理想和恒常的价值视作无物。所谓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指的就是这种在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理念,包括历史(是非)观、道德(善恶)观、社会(正邪)观、伦理(荣辱)观、审美(美丑)观等。当前,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考虑,我们应当自觉避免不同叙事形态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在文化核心价值观上的相互错位,要将军事题材影视的创作、制作,包括宣传、发行等诸多环节整合在主流价值体系之内。

  进入新世纪以来,商业大片几乎垄断了所有重要的电影资源,然而交出的答卷却是一部部虚伪矫情、空洞苍白的畸形产物,华丽的外衣,无法掩饰精神的空虚。国产商业大片近年来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它与好莱坞大片的趋同性危机,“越来越像,甚至是纯粹的模仿”,尤其痴迷于视觉奇观的营造而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精髓以及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入发掘,这使得国产商业大片无法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使得我们的民族电影业始终没有形成像美国电影、韩国电影那样自己信守且可以对外输出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众多商业大片“叫座却不叫好”的根源所在。

  而事实上,自1992年《真实的谎言》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十几年来好莱坞大片无论在题材类型还是叙事技巧上如何求变求新,但其所坚守和宣扬的美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即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的意旨包裹下的美国精神却始终如一,去年,《变形金刚》的全球大热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既叫好又卖座,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艺术性的转换和表达。

  当前,影视市场的分化已经十分细致而深入。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持续繁荣以及逐渐暴露出来的严重缺陷,为军事题材电影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显明的参照。以往,传统印象中的军事题材影视剧几乎被军队的电影制片厂和电视艺术中心所垄断,在这一领域里军队影视生产单位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当然,竞争的缺乏和体制的僵化使得军事题材影视剧的模式化、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但现在,地方影视公司早已占据了军事题材影视剧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现在,军地有关单位开始大规模合作,有的地方影视公司甚至可以独立运作、投拍军事题材影视剧。相比之下,他们的脚步迈得更大、更快,一时间,市场上,军事题材影视剧的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变得多元、多样,呈现出从政治意识形态化到市场题材类型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地方影视公司的大规模介入极大地促进了军事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军事题材影视剧也展现出了巨大而持久的魅力。但是另一方面,当前军事题材影视剧也存在着快餐化和过度世俗化的问题。一种浮躁和粗制滥造之风开始盛行,军事题材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可以吸引观众眼球的赚钱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品主题直露、肤浅,故事虚假单薄,人物脸谱化,叙事欲望化,某些表现当下军旅生活的影视作品过度地渲染官场斗争、权力腐败、三角恋爱、个人欲望,如此不仅扭曲伤害了人民军队的形象,更会倒了观众的胃口。

  我要说的是,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持续热播的背后有着比较复杂的文化背景。当下,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些人群的精神世界却日益空虚与荒芜,精神的矮化、道德的失范、心灵的困惑与精神的挣扎,开始逐步显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那种“卸掉负载,解脱束缚,不顾一切追逐物质利益”的“现代性观念”已经不能够完全覆盖现实人生的焦灼与困顿,人们急需寻求新的精神资源和理想信念的支撑。新世纪以来的“国学热”、“历史热”和“军旅题材电视剧热”的兴起已经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下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更加趋于理性和自足。而在主流意识形态精神资源和话语言说方式的重新整合过程中,军事题材影视剧作为一种特定的题材类型,一方面承载着诸如勇敢、英雄、牺牲、奉献、爱国等等崇高的精神存在,另一方面又包容了惊险、悬疑、血腥、战斗、死亡等等娱乐性的质素,故而历史性地承担起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沟通与中介的作用,这两种合力促成了军旅影视剧的持续繁荣。

  2005年在多家电视台热播的《亮剑》,书写的是“战场”传奇,但恰恰在“职场”上引发了轰动,一时间白领小资大谈“李云龙”,公司企业热议“亮剑精神”——“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不抛弃,不放弃”简直成了年轻一代的座右铭。历史战场上的性格军人,恰恰被现代职场精英们奉为精神偶像,由此可见《亮剑》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电视剧成功地打通了历史与当下、横跨了“战场”和“职场”,显示了军人伦理“英雄”主题的时代新意。如果简单一点来说,那就是我们的时代和社会普遍缺乏英雄、阳刚和崇高的精神,这种缺乏持续久了之后,必然会产生一种广泛的社会情绪,这种情绪会形成一种召唤结构,一种阅读期待,而军事题材影视剧恰恰能够填补人们的这种精神空白,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因而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走红荧屏。

  由此,我觉得当下的军事题材影视的发展应该立足于“两个坚守”,一是应该坚持住自身崇高、壮美的美学追求,以清新脱俗、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获得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尊重;二是要坚持对于战争境遇下普遍人性的探索和人类普世化精神意义的追寻,建构更加宏阔的精神容量和更为开放的审美品格。

  具体言之,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中,我们通常注重的是作品的革命意义及其历史的认识价值,还有对现实社会的教育作用。这当然不错,但面对当下商业化与世俗化的社会语境,如何将革命的历史资源,转化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资源,如何将中国革命的历史业绩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构,就成为了当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八一厂为纪念建军80周年而创作的影片《八月一日》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那就是真正地进入历史的深处与细部,将人性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束缚与遮蔽中释放出来,进行真实和正义的人性的表达。周恩来与贺龙、叶挺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见,贺龙与部下的亲密无间、兄弟情深,周恩来的舍小家、顾大局,虎子危难关头舍身抢救小孩,两名团长英雄相惜先后赴死,女文艺战士对革命的激情和对英雄的以身相报等等,诸如此类情节无不蕴含并宣扬了以“仁义礼智信”为表征的中华文明正义、和谐、仁爱、善良的精神与道德伦理。经由此,《八月一日》亦为主旋律影片如何艺术地促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今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

  在商业大片席卷中国影坛的大背景下,在美剧、韩剧等外国电视剧风起云涌般的围攻之下,军事题材影视需要应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也面临着自我转型与提升的发展机遇。军事题材影视应该站在民族文化复兴、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价值输出的战略高度来审视自身,积极完成对国家和军队形象的正面塑造,始终坚守主流价值观念的艺术表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正是军旅影视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军事题材影视应该体现出更高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水准,惟其如此,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才能够真正拥有恒久而高尚的艺术魅力。(乔林生)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军事影视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