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建跃 夏洪平 通讯员 马仕府 武元晋
仲春时节,记者乘“和谐号”动车组,由京城南下,探访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时速高达240公里的列车风驰电掣,掠过华北大平原……
5年前,军委转发了防空旅“瞄着信息化、主动有作为、科学搞建设、实干求发展”的基本经验。记者前往防空旅采访,也是一个初春,走的也是这条路。
5年之后,重返防空旅,这个全军信息化建设的“老典型”,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动车疾驰,带着我们去寻访探路者的新答卷。
参悟机遇:永远当“有准备的人”——
3次机遇引来3次跨越
春节前后,18名军内外顶级专家来到防空旅,参加该旅“信息化建设发展三年规划咨询论证会”。
一位雷达专家对记者说:“全军陆军防空兵一种新装备马上要定型。此行我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代表研究所送邀请函,请防空旅的专家到现场参与论证。”
“想当年,防空旅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我们到科研院所求助很难,现在专家主动找上门来,关键是我们抓住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机遇,我们的创新实践瞄准的都是科技前沿。”防空旅政委杨珍贵如此说。
这5年,旅领导所说的“新机遇”有3次——
第一次:承担新大纲编修试训任务。2006年,就在全军学习防空旅最红火的时候,全军军事训练会议召开,军委总部提出军事训练从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的时代课题。第二年,防空旅承担了总部赋予的5本陆军防空兵新大纲编修试训任务。旅党委加紧完善信息化训练内容体系,大大加快了信息化从“建”到“用”的进程。
第二次:接装某新型装备。多少年来,防空旅的“名头”很响亮,装备却并不先进。获悉一种新型防空装备即将列装,该旅一个全新的“指挥训练集成信息系统”加紧攻关。此举的一个“附带收获”是:他们在全军基层部队率先开展数据工程军事需求研究,形成了我军基层防空部队数据资源结构体系。
第三次: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防空旅原有指挥训练信息系统多代并存,功能单一。近年来,防空旅将情报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火力打击系统和各类模拟训练系统有机链接,形成一个能够开展全要素、全单元体系训练的先进集成训练平台。巧合的是,这个集成训练平台落成之际,正是军委总部提出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新理念之时,全军信息化体系建设步伐陡然提速……
瞻望前景,“孤岛式——烟囱式——集成式——一体化”,这条包括世界发达国家军队曾走过的信息化建设漫漫长路,将在防空旅官兵的脚下大大缩短!
5年,3次机遇引来3次跨越。由此,不难理解为何顶级专家对防空旅如此青睐。基层部队搞信息化建设,最头疼的是经费缺口大。但防空旅应用的新成果,不少是科研院所“零成本”提供的。专家们知道,把最新科研成果交给防空旅试用,就是一步走到应用前沿。
所以,防空旅的官兵如此“参悟”机遇:在机遇之神飘忽不定的目光扫描下,永远要当“有准备的人”。信息时代具备机遇意识,不只是一种“软实力”,而是解决问题、持续发展的硬指标、真本领!
延伸视线:防空兵的眼睛盯着天空——
超前意识引领抢占先机
记者采访防空旅旅长张洪波,有一个新奇的发现——
5年前,他当旅参谋长的时候,谈起信息化,大多是谈导弹、谈高炮。如今采访他,他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捧在膝上,从网络盛传的一张“坎大哈猛兽”无人机照片说起,与记者纵论航空技术进步引发的“矛”与“盾”的新对抗。
盯着导弹和高炮谈防空,永远只能亦步亦趋。在防空旅党委“一班人”看来,防空兵的眼睛,必须盯着在天空中巡弋的魅影,更要盯着魅影之后的无限空间。
这5年,防空旅官兵的视线,远远超出了导弹和高炮的射程之外——
记者在旅模拟训练中心看到,显示屏上,杂乱的电磁波峰像一簇簇漂移的茅草。“同步脉冲噪声干扰!”指挥一连班长冯振兴迅速实施反干扰操作。他告诉记者,这种景象仿真训练平台预设了近千种新采集的干扰景象,有效解决了电磁干扰景象看不到、辨不准、不逼真的问题。
训练中心另一侧,三维动画界面上,3架“敌机”逼近阵地,突然雷达受到“敌”瞄准式干扰,目标被淹没在杂波中,三营七连班长赵延强马上分析干扰频段,启动抗干扰预案,重新锁定目标,“敌机”被准确命中。
旅政治部主任倪小兵对记者说:“这套训练模拟器与实装比例1∶1,可逼真设置空情、敌情要素,虚拟高度仿真的战场电磁环境。从这套模拟器训练出来的导弹操作手,完全具备直接驾驭装备能力。”
这些场景新鲜吗?老实说,并不新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防空旅针对复杂电磁环境开展普及化的模拟训练,比全军同类部队至少提前了2年!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进步一日千里。有资料表明,每过18个月,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要提高一倍。
信息时代,赢得时间,就赢得了一切。这5年,防空旅始终瞄准世界前沿航空技术,集成全国全军最先进的成果探索野战防空制胜之道,形成了防空旅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的路径——
“空情目标保障难、空地对抗训练难、训练效果评估难”,曾是陆军野战防空的一道“世纪难题”。防空旅经过3年努力,主持研发了“防空兵虚拟目标实弹射击系统”。目前,以指挥控制为核心,带动侦察预警、火力打击、后装保障各个要素的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训练已经在防空旅全面展开。
战训一体!信息时代军人的一个梦想。难怪,一位专家这样称赞防空旅:“这是一个让梦想开花的地方!”
集成提速:从“建”到“用”有多远——
“数字化军营”呈现新景观
“嘀!嘀!”随着两声清脆的提示音,防空旅数字化装备场值班室的监控平台显示:“2010年3月5日10时20分,某型导弹发射车离开车场。”
值班员介绍说,车场中每台装备都贴上了信息身份识别卡,装备进出车场无需停留,值班室射频感应主机自动获取装备数据信息。
这,就是防空旅的信息化建设新亮点——“局域物联网”。
一个现象可以印证这个亮点有多“亮”。“物联网”是刚刚写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信息化建设新概念。有关专家将其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有谁能想到,这次浪潮,居然在防空旅冒出了一朵小浪花!
记者在该旅建成的全军第一个旅级单位“数字化装备场”看到,点击“装备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战车的行驶里程消耗、故障检修程度、缺补件情况等要素数学分析曲线一目了然。据介绍,通过信息化手段采集形成故障规律统计图,装备故障检测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故障预防能力提高了80%。
难怪,全军信息化办公室一位领导如此评价防空旅:“信息化对于多数部队来说是‘建了什么’,而在你们这里,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5年来,防空旅把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看作一条巨大的“结构链”,信息化成果普及运用大大提速——
全旅主战装备仿真模拟器材的配套率已达到80%,官兵自主与合作研发的仿真模拟器材占40%,研发的34套应用软件涵盖模拟训练、战备演练评估、导弹装备维修、网络办公等诸多领域。
启动政治工作教育资料、学习培训、档案管理数字化工程,建立完善战时政治工作数据库、政治教育网络支持平台、安全预防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政治工作的信息含量和工作效益。
构建安全防范网络系统,实现了对装备场、兵器室、弹药库、各哨所和营区主要部位的全天候监控。
搭建后勤保障信息应用平台,实现生活信息实时查询、供应保障集约管理、水电油气智能节控、后勤供应一卡贯通……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许多部队虽然已经拥有了信息化平台,开发出大量的信息软件,但并不等于建立起联接所有训练、指挥、作战、保障等要素的一体化大平台。集成建网,信息融合,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岗位牵引:精确培养使用信息化人才——
“订单式”育才方兴未艾
5年前,防空旅曾以提前6年达到总部要求的人才培养规划闻名全军。5年后的今天,防空旅又有新创意:“订单式”育才。
“订单”下到国外:有的军官被选送到俄罗斯防空兵军事大学留学,有的博士军官被选派到北欧国家任武官,丰富履历,拓展视野。
“订单”下到院校:12位基层干部和技术军官被选派到军事院校任教官,增长才干,启迪智慧。
“订单”下到博士后工作站:防空旅创建了全军第一个旅队博士后工作室。以博士后彭顺堂为学科带头人的“4人组合”,仅用2年时间,就取得7项紧贴防空兵作战需求的革新成果。
“订单式”育才,彰显防空旅一个新理念:人才培养精确化。
“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学历升级和知识普及为标志的初级阶段,人才培养谈不上精确,拣到筐里都是菜。”旅政委杨珍贵说:“如今防空旅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完全以岗位任职需要为牵引,素质能力缺什么补什么,追求的是精确培养、精确使用。”
在该旅政治部,记者看到“一表、一图、一规划”的信息化人才培养路线图。
“一表”,即人才需求定位表。他们把全旅所有岗位、各个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摸清楚、定好位,为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具体的目标指向。
“一图”,即人才成长路线图。他们把所需的每类人才要经历哪些岗位、经受哪些培训、经过多长时间,弄明白、划好线,为人才培养提供路径规范,做到“有轨行驶”。
“一规划”,即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他们按照联合指挥作战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化技术人才、新装备操控维护人才4类需求,3年一个周期,精确到每个岗位。
这个“路线图”实施成效如何?有数据为证:目前,全旅官兵岗位任职优秀率达到70%以上。目前,该旅近百个专业中,每个专业都有2至3名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尖子和专业带头人,涌现出一支以近400名专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信息化人才培养已从数量的积累上升到质量的突破。
“宁可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这是全军官兵常说的一句话。曾几何时,“宁可”大多说的是一种假设,“人才等装备”毕竟是一种理想状态。
这种理想,在今日防空旅成为现实。今年即将有一批新装备列装防空旅,人才方阵摩拳擦掌,等待着接装的那一天。
浸润熏陶:信息素养成为“战略因素”——
“信息文化”锻造“防空尖兵”
5年之后,记者重返防空旅,犹如置身信息海洋——
早晨一睁开眼,广场上巨型数字液晶屏幕就播发着新鲜的媒体资讯;查看信息文化资源库,容纳海量资源的“文化超市”任你自由挑选;置身网络课堂,官兵足不出户便可拜访四方名师;官兵组成课题攻关组自主研发考核系统、动漫软件;指导员依托网络平台,通过视频语音系统在线备课……
言为心声。记者在与官兵的交谈中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出语不凡——
旅长张洪波说的最多的两句话是:“信息优势是最大的军事优势”,“没有激情搞不了信息化”。网络管理员张彬彬在旅政工网发帖:“一支军队如果不看好信息安全这个大门,那么,每一个芯片都是一架轰炸机”……
如果说,现象和语言是表浅的。那么,军人的抉择是刚性的。
去年,该旅奔赴渤海之滨进行年度实弹演练。中军帐内,营长刘同亮主动要求将升级后的电子干扰器用于复杂电磁环境构建。此言一出,友邻部队的观察员大为诧异:“临时改变演习预案?风险太大!”刘营长的回答掷地有声:“没有制信息权的争夺,防空演练就失去了价值!”
种种迹象表明,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已经深刻影响到防空旅官兵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年2月,18位专家学者考察防空旅后,发出一个共同的感慨:当今时代,军人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走向和深度的“战略因素”。
5年来,防空旅以网络为平台的军营信息文化正在形成。
——追求精确、“用数字说话”等新观念深入人心。官兵在日常训练和重大演习的实践中,采集上万组数据元素,建立起防空旅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结构体系,形成波及军营各领域的“水波效应”。
——信息、体系、联合成为“流行语”。“信息主导”、“网络攻防”、“体系对抗”等新理念,持续推动演兵场上的新实践。
——信息文化渗透到制度层面。旅里每年编修制订《防空旅信息化建设实施规划》和《实施细则》,实现了历届班子接力奋斗,换人不松劲。
——群众参与机制逐渐确立。这些年,防空旅采纳基层官兵合理化建议33项,有59个项目吸纳基层官兵参与攻关。数百名官兵撰写出200多篇研讨新战法的论文,编修了5本防空兵训练大纲和18种教程供全军使用。
记者告别防空旅之际,在政工网“战士论坛”中,发现一首战士写的小诗,摘录于此:“一条道路蜿蜒又漫长,一行足迹清晰又生动,我们怀揣着希望风雨兼程,因为我们心中有个永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