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富 李德 特约记者 钟魁润
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有一支穿云破雾、屡建奇功的海空侦察兵——被称为“海空天眼”、有着“信息化第一师”美誉的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
每当飞行员驾驶着国产某新型战机俯瞰海面上星罗棋布的美丽岛屿时,他们不会忘记托举战鹰腾飞、有着“机务维护首席专家”美誉的高工群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师先后完成了某型巡逻机、警戒机、侦察机等4型信息化战机的改装任务,倾注心血助推新型战机快速形成战斗力,开创了海军航空兵历史上的30多项第一。
鸟瞰海疆 忧患助雏鹰零点起飞
20多年前,当全军仅有的几架某新型信息化战机降落在该师机场的那一刻,几名高工明白,一段新的征程开始了。
由于外国实行技术封锁,部队机载电子设备可靠性不高,许多部件、教案和规程不是空白就是短缺,没有完备的维修资料和成熟的维修经验,修理二线资料几乎是空白。由于地面维修设备为零,所有零部件都是通过返厂维修。从返厂再回部队,一般都得需要一两个月,为了保障任务的顺利进行,经常只能东拼西凑,勉强保证一架飞机起飞。
严峻的现实逼着高工们自己动手研制维修设备。当时没有地面测试设备,高工们根据机上设备的原理,照着管线路图和工作中的技术参数自己组织研制。没有资料,他们就熟人托熟人,软磨硬泡收集。据统计,在那一年中,他们自己动手光地面测试设备就研制出了7台,为部队节约经费200多万元。
上世纪80年代末,南海有战事。刚刚形成战斗力不久的年轻战鹰奉命起飞,执行南海诸岛礁的侦察拍照任务。从该师成长起来的现北航装备部总工程师陈福华,作为第一批改装的空中机械师,有幸成为一名战斗员。在航行侦照中,陈福华俯瞰脚下美丽的南海中那一颗颗珍珠似的岛礁,热血沸腾:“这些岛礁就像祖国母亲走散的孩子,决不能让他们落到敌人的手中。”此次执行任务一个多月,先后飞行10多个架次,在敌军的炮火威胁下,圆满完成了对敌占岛礁的侦察拍照任务,受到总部和海军的通电嘉奖,并荣立二等功。
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美军空中预警战机等信息化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掀起了新一轮军事变革的浪潮。
那年,南海某演兵场,战云密布。一支“敌”舰艇编队正悄然向我驶来,“某号海区发现‘敌’舰艇,立即实施引导攻击!”此时,“敌”舰艇编队早已被我警戒机率先发现,数据随即传输到我海上、空中和陆地部队,多波次立体攻击随即展开,海面上升起一团团浓烟。
“蓝军”指挥官大惊失色,以往的安全距离上为什么会被“红军”发现并遭到攻击?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的海战场因警戒机的首次成功投入使用,我作战群前出作战半径成倍提高,标志着我军海上作战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官兵说,让“千里眼”更明的就是被称为该型雷达“保障之父”的高级工程师——刘跃光。
2004年2月,由刘跃光等创建的某新型雷达机房正式投入使用。外国专家组验收完该型雷达“维修测试系统”后,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因为该系统比他们国家的测试系统整整多了10项测试内容,而且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明显更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透视海战 使命托鲲鹏突破重围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然而,年过半百的高工们仍然笔耕不辍,冲锋在学习新装备的第一线,并敢于向世界性课题发起冲击。
几十年来,航空兵机务部队一直沿用“以预防为中心”的维修模式,飞机经常定检、机件频繁校修,这种过度维修导致机件寿命缩短,飞机完好率降低。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北航装备部陈福华总工程师担纲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杨玉田、李兆秋两位高工带领20名业务骨干,向这个中国航空业不愿尝试、军内不敢涉足的课题发起了挑战。
小到锁扣、油泵,大到发动机、起落架,他们对机身上数万个零件的维修周期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他们将某型警戒机工厂给定的定寿部件由300多项减少到60多项,飞机完好率提高12.5%,翻修周期延长三分之一,单机定检维修费用节约300多万元。
该师装备部部长王延浩告诉记者:“过去,某新型飞机中修需用时46天,通过维修方式改革,如今仅用28天就可完成,标志着我师维修保障能力取得历史性突破,受到海军首长和机关的高度称赞。”
维修模式改革的硝烟未散,高工们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2009年的一天,高工们到地方民航参观学习时,一个数据让他们夜不能寐:民航一架飞机平均每年飞行时间超过3000小时。
质控专业的“领军人物”杨玉田高工清醒地认识到,军机与民航飞机在飞行时间上的差距背后隐藏的是落后的维修理念。长期以来,部队飞行训练一直恪守着“飞机必须完好才能放飞”的“铁律”,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杨玉田、李兆秋、刘跃光和北航陈福华总工,将存档的所有飞机故障都找出来,对带缺陷飞行进行安全性、科学性评估。
2009年11月底,经过360多天的刻苦攻关,杨玉田担纲的国产某型战机“最低放飞标准清单”课题主项目经海军专家组鉴定,获得了通过。此举,标志着该师战机的任务出动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小飞机大都有机库,大飞机防台风却没有那么简单。该师装备的是螺旋桨式飞机。过去,台风登陆前,战士们总要将战机来个五花大绑进行固定,但最多只能抵抗8级以下的风,巨大的风力还会造成螺旋桨反转严重损坏发动机。随着使命任务的拓展,该师常年飞往东南沿海执行任务,防台风任务更加艰巨。往往一次台风过境,前后要停训多天。
时任师装备部部长、现南航装备部总工程师的王胜军带领曹大芳、王文军两位高工冲锋在前。他们就在修理厂的车间里加工出一套轻巧简易的刹车试用系统,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远望海天 责任让神雕锐不可当
随着信息化战机的列装,人才奇缺成为制约战斗力的“瓶颈”。
必须把人才留下来!在民主生活会上,高工们联名提出:把优秀年轻干部在最佳年龄段提拔、重用起来,放到关键岗位和“风口浪尖”上去摔打磨炼。这一建议马上得到了师领导的大力支持。当年,具有本科学历、出国培训过的业务师杨志勇被破格提升,连跳两级,由修理厂雷达师直接担任该团机务大队雷达主任。
某新型雷达维护人才过去是空白,刘跃光高工通过国外学习“反哺”的方式,培养出以陈智谋、杨智勇等10多名维护专家为首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储备人才就是储备战斗力。这已成为高工们的一个共识。
那年,时任师装备部特设主任的李兆秋遇到一个难题,所属某团的特设主任刘元宝打了转业报告。转业原因很简单:到了服役的最高年限。刘元宝是特设部门干活的一把好手,十分难得。为留住这个人才,李兆秋申请给自己免了职,把主任的位置让给刘元宝,自己却做了一名助理。
如今,该师有28名装备干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指技合一、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先后有50多人次获得军队科技成果奖60多项,其中30多项成果填补了全军、海军战机维护规程和维修工艺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