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四年来,航空母舰都是中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国外媒体很想通过中国研造航母的蛛丝马迹,形成对当前甚至未来中国海军的整体判断,以及搞清楚中国是否有打破目前全球海权平衡的野心。
《环球时报》在此前社评中曾呼吁有关方面,适时公布像建造航母这样的“重大军事研发项目”信息。我们重申这样的呼吁,同时我们认为,中国应致力于打破旧的海权观,构建新的海权观。
中国若隐若现的航母计划,之所以令现有的海洋大国惴惴不安,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战略家至今仍抱着不放的旧海权论,即所谓“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问问中国人,我们想控制全球的海洋吗?绝大多数中国人肯定会坚定地说“没有”。但问题是,如何让西方相信这是我们的真心话?
最根本的是要打破至今仍在作祟的旧海权论。出生在1840年的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集前人各种海权理论之大成,鼓吹“战争法则”,强调武力夺取制海权,积累国家财富,影响了世界一个多世纪。然而马汉没见过全球化,他的海权论虽适用于旧世界,却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形成抵触,遗憾的是这种海权论旧了却没有退场,它尤其仍在左右着西方对中国海军发展的整体判断。
近年来,中国海军的发展被无数次歪曲和误读。按照旧有的海权观,一个俾斯麦德国式的中国正在侵蚀海洋权益,冲击着当前国际体系中的海权均衡结构。这种陈旧、武断的揣测不仅干扰着“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也使中国在发展海军时,不得不尽量低调处事。
不破不立。中国必须公开挑战过时的西方海权观,在各种国际场合把自己和平利用海洋的观念说出来、讲清楚。中国必须构建一套能够服人的新海权论,必须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和建树,并有能力说服世界,让他们理解中国追求的海权不是过去的那种海洋霸权。
新海权观不光是说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外界关注的中国航母计划、海军基地构想,中国应努力做出正面回答。实际上,对于中国海军随着中国全球利益拓宽而发展,西方是可以或多或少领悟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海上力量永远是过时的三流货。但中国的坦率讲有助于外界相信:我们要的不是霸主的权力,我们要的是中国发展的基本权利。
当大国的安全利益发生摩擦时,公开谈论、甚至辩论远比绕着走,能回避就回避要好。因为只要中国海军确实不断壮大,这些辩论就是最终无法躲开的。而中国主动说,比让人乱猜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因此,中国及早公布航母计划,对于平息国际上各种流言,很可能将会起到其他申辩所起不到的作用。
未来拥有航母等核心装备的中国海军,将比今天更有效地促进世界和平,提供服务于亚太和平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一系列作法在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期将使新海权论变得可信。
今天的海洋秩序与马汉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各国都在发展海军,但大国都无法承受海洋冲突的恶果,通过海上冲突解决争端的动机和意志也处在历史的低潮。这是新海权观诞生的曙光。中国实事求是地与世界对话,与现有海洋强国对话,该争的争,该妥协的妥协,坚决维护海上和平,这一切必将有助于将旧海权观一步步埋葬。(《环球时报》2010年3月11日 第14版)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社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