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一片放飞梦想的蓝天
■空军航空大学党委
文职人员撑起了我校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飞行需要更高更远的天空,只有放眼蓝天事业,才能在文职人员队伍这一新的人才高地上锻造出育鹰劲旅。
为了真正把英才引入学校,我们把招聘的触角伸向名牌高校,先后对11个省、126所高校的数千名应聘大学生进行面试考核,使博士硕士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陆续步入军营,其中教学岗位研究生学历的占81%。有人说,面向社会招聘人才是求取“他山之石”,而我们敢说,招聘文职人员是“凿石采玉”,选来的都是“精品”。
有了金刚钻,还要会干瓷器活。招聘的文职人员80%都是应届毕业生,教学经验几乎为零。为此,我们针对文职人员特点量身定做了“三段式”的培养“路线图”,开展了“人人过关、课课过硬”的强化训练。安排优秀现役教员对他们进行手把手的带教,还开展了文职人员体验飞行活动。2008年11月,首批两名女文职人员飞上蓝天。走下飞机的女博士李颂激动地说:“这次飞行让我们领略了蓝天的精彩,更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
英雄不问出处,是人才我们就敢用。2009年举行的中俄联合军演中,我校派出的文职人员陶妍婷出色地完成了俄语翻译任务。演习结束时,一位俄军指挥官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军队的女文职人员,哈拉绍!”近年来,在大学承担的训练演习、国庆阅兵、教学评价等一次次重大任务中,都有文职人员的身影。文职人员先后有30多人参与17项科研课题,其中12项获空军以上奖励。这不仅是对这一人才群体的信赖,更是对其锻造核心军事能力的有力提升。
付出爱方可收获爱。文职人员制度实行之初,我们参照地方事业单位同类岗位人员高出15%的比例,确定了文职人员工资标准。对他们普遍关心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和落户问题,一次性全部解决到位。文职人员每人都有单身宿舍。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文职人员成才基金”,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发放文职人员课时补助和伙食补贴,激发了他们为院校作贡献的内在动力。
国庆大阅兵的那天,当空中强大机群响彻云霄、呼啸而过的时候,我校的文职人员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因为飞过来的是他们培养的学生,放飞的是他们的梦想,翱翔的是中国空军未来的希望。
在军校讲台上无悔耕耘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文职人员 高 卓
2006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岗位走进军校成为一名文职人员。听说我要应聘军校文职人员,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的爱人回家后,奇怪地摸了摸我的额头:“没出什么事吧,你都34岁的人了,瞎折腾啥?”但我还是心甘情愿地以中职身份,成了全军首批文职人员中的一员。
没想到,第一次走上军校讲台,我就遭遇尴尬。专家的点评出乎我的意料:“穿牛仔裤上讲台不严肃,授课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理解消化。”这让我深受触动。从此,我开始了向一名军校教员转变的历程。
2007年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教学法竞赛。拿不到好成绩,我这个名牌大学的博士后会不会让人笑话?那些日子,我把自己埋在办公室的资料中,反复思考选题和教学设计,并向专家请教,竞赛课试讲了6次。最后,我拿了一等奖,成为学院第一个获得教学法一等奖的文职人员。从那以后,学院里的许多人都认识了我。一名教授主动找到我,请我为他的博士生开设《量子物理》等课程。现在,我主要承担大学物理和实验的教学任务,年均授课500余课时,是原来工作量的三四倍,并且多次在教学质量检查中获得A等成绩。我深切感悟到,是军校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融入军营,不仅仅是工作平台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育人角色的跨越。
登上大学讲台,我就明白了教育工作者要有“蜡烛成灰泪始干”的职业品格;走进军校教室,我更加明白了教育工作者要有“攀登科学高峰不罢休”的进取精神。在2009年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备战中,因为学员担负国庆60周年游行任务,一直在封闭训练,临赛前两个月,基本课程只讲了一半,我急得嘴角都起了泡。游行结束,得知学员有两天休整时间,10月2号早晨,我就把孩子丢给了正患感冒的爱人,坐上了返院的公交车。3号是中秋节,我只好安慰生病的妻子:“等比赛结束了,一定好好陪陪你和孩子。”比赛在一天天临近,辅导在一天天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辅导的47名参赛学员有40人获奖,一等奖就拿了10个,占全国该项竞赛一等奖总数的1/3。3年来,我的学生中有103人获奖,获奖率达到78.3%。看着学员手捧证书时的激动表情,我感受到了“天底下最光辉职业”的荣耀。
营造一方洒满阳光的沃土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党委
3年多来,我们按照“对文职人员与现役干部,在政治上同样信赖,在工作上同样使用,在培养上同样重视,在生活上同样关心”的思路,全面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目前,这支队伍日益成为推进疗养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
2007年6月,院党委决定让第一批招聘的24名文职人员全员全程参加济南军区领导干部读书班的服务保障,受到各级领导赞扬。从此,我院承担的各项重大任务,都让文职人员作为骨干在一线服务。目前,我院的军委疗养楼、大区疗养楼90%都是由文职人员直接负责管理服务。3年来,先后有15名文职人员入了党,3人立了功。对文职人员与现役干部,在政治上同样信赖,激发了他们为疗养院作贡献的内在动力。
2009年11月8日,疗养院礼堂像过年一样热闹,7名现役干部和2名文职人员轮流走上讲台,发表竞聘演说。这是院党委的一项重大决定,取消了护士长只能由现役军人担任的身份门槛,对空缺的两个护士长岗位,由现役干部和文职人员同台竞争。此举开了我院文职人员直接参与中层业务领导岗位竞争的先河。工作上重用是最实际的关心爱护,对文职人员与现役干部在工作上同样使用,既充分发挥了广大文职人员的聪明才智,也为他们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天地。
在培养上同样重视。2008年的一天,院党委会开到了半夜,议题是选派2名到解放军总医院参加培训的人员。2人的培训费近10万元,是让现役干部去还是让文职人员去?文职人员培训后不回来怎么办?最终,党委还是决定由2名文职人员去。这个班400多人,除她俩外全是现役军人,有人说她俩是独特的蓝色风景。这几年,先后送外进修的文职人员达120多人次,10名文职人员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文职人员有4人在全院护理专业比武中夺冠,4人被树为护理服务标兵。
从具体事抓起,关心文职人员的生活。我院文职人员的工资高于青岛市同类事业单位职工的标准。去年,我们又以发放特殊补贴的形式为每人每月增加工资600元;疗养院发放的各种福利、科室发放的各种奖金,文职人员同现役干部一个标准,还为文职人员提供了单身宿舍。从生活上关心文职人员,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
在灿烂星空释放光和热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讲师、文职人员 王庆怡
2007年5月,我揣着两个沉甸甸的硕士学位,走进了四医大,成为基础部的一名文职人员。
让我魂牵梦绕的军营,并不是想象得那样简单。刚走进军营的时候,我一度有过失落感,也曾困惑迷茫。看到身边的军人穿着整齐帅气的军装,心里的落差油然而生。我问自己,难道在英国约克大学多年攻读硕士学位,就是为了这样怀着自卑感与穿着军装的同事共事,归属感在哪里?
汶川抗震救灾撼动了我的灵魂,广大官兵为了灾区人民奋不顾身的拼搏精神,使我明白自己缺了“怎样做一名合格军人”这一课。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军人始终是义无反顾的。想一想四医大的许多大师、大医、大家,当了多少年低薪族、住房困难户,但他们不计得失,默默奉献。文职人员担负着与现役军官同样的职责,履行使命是永恒的课题,受点委屈算什么。渐渐地,我感到,携笔从戎是我人生无怨无悔的选择。
进入学校后,经过半年多的强化培训,我通过了试讲,正式成为教员队伍中的一员。2008年10月,教研室葛主任决定把当时只是助教的我推上大课讲堂。当时我吓了一身冷汗,在学校能上大课讲堂的都是教授和副教授,一个新教员怎么能担当这么重要的授课任务。备课的一个多月里,确实有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感觉。经过教授们的层层把关,试讲了6遍,我终于登上讲台。当8名教授不约而同地露出微笑的一刹那,我的眼泪差点流出来,我知道自己成功了。
为了上好外语课,有时为了把几个句子讲得准确透彻,我常常在办公室、家里和散步时反复琢磨练习,有人见我嘟嘟囔囔的怪样子,还以为我是个精神病呢。去年,我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1人获特等奖、2人获一等奖,使学校实现了零的突破。我所在教学组负责的08级本科生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创下了四医大10年来的最高水平。
我感谢军队为我的进步搭起了一层层阶梯,让豆蔻年华的我心灵深处始终烙上一份神圣的责任。回首艰辛与欢乐交融的文职人员生活,我知道自己很平凡,但我相信自己的学生肯定有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定会成长为绿色军营的参天大树。
真情倾注朝阳事业
■沈阳军区政治部干部部科技干部处处长 于晓东
我上任伊始,正赶上总部在沈阳组织专场招聘活动。那天下着雨,招聘会场外的应聘者却排成了上千米的长龙。是什么吸引了他们?一位应聘的女硕士对我说:“文职人员待遇并不高,但我看重它是一个朝阳事业。”
2008年,招聘工作已经进入第3年,全区550个聘用指标,报名应聘的却达到了5600人。为了提高招聘质量,我提出全区统一组织文职人员招聘理论考试、聘用单位集中组织体能测试的建议。当年,招聘理论考试在东北三省12个考场同步组织,体能测试现场公布成绩。两项成绩就像两把尺子,把水平不高和标准不够的挡在了外面。
文职人员一批批地招进来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单位领导对这支队伍并不是很看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让文职人员用行动来说话。2008年,军区联勤系统要成立18支卫勤分队。我提出让文职人员上,可有关部门提出了很多疑问。我带着《文职人员条例》跑到相关部门,一个一个地做工作,最终,68名优秀文职人员被编入卫勤分队。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又协调抽调11名文职人员加入抗震医疗队。两年来,全区文职人员先后有349人次参加了抗震救灾、奥运安保、中俄联合军演等重大任务,120人次立功受奖,45人光荣加入党组织。信任是最大的动力,你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们就会还你一份惊喜。
一次,一名文职人员向我咨询小孩进部队幼儿园的优惠政策。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为此,我跑了22个师团级单位,梳理了20多个政策层面没有明确、但涉及文职人员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最终,军区机关联合发文,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其中规定,文职人员子女可就近入军队幼儿园,只收取成本费。
如今,文职人员队伍已经成为部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军区召开的文职人员工作总结表彰会上,500多名文职人员整装列队、英姿飒爽地接受了检阅。那一刻站在观礼台上的我,仿佛也在接受着文职人员对我的检阅。《诗经》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人用成语“凤鸣朝阳”形容人才能够逢其时、得其用。我想,这正是对文职人员工作这个朝阳事业的现实写照,更是我们文职人员工作者的岗位追求。
我们同样是无畏的战士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体检中心护士长、文职人员 许 丽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文职人员,有幸经历了汶川抗震救灾的特殊考验,被表彰为广州军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并荣立一等功。
汶川大地震第二天下午5点多,我们医院派出的医疗队乘坐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救灾中心协调了5辆大客车送我们往汶川方向赶。那天晚上,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难。耳边阴风呜咽、落雨如泣,我看见了滑坡的山体、倒塌的房屋,不禁泪眼蒙眬。
抵达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后,我们不顾疲劳,立即展开抢救,在一片片废墟上、一幢幢危楼里、一声声救人的呼喊中拼命地奔跑着,挽救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到当天晚上,100多名伤员得到妥善处理,从废墟中救出的10多名重伤员脱离了危险。
我们组的两名文职人员,像现役干部一样,在抢救生命的危急关头一直冲在前面。16日晚11时,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的我,正准备打个盹,突然有人高喊,红白中学废墟里有人还活着!我闻讯拿起药箱就往外跑,紧跟我出来的是文职人员护士朱明兰。废墟里有一名被埋了4天多的幸存者,我俩不顾一切钻了进去。当时伤员腿部被水泥板压住,上肢冰凉,血管塌陷。借着昏暗的手电光,我屏住呼吸迅速寻找血管,一针见血打通了静脉通路。这是我们医疗队救出的第一个被埋100小时以上的重伤员。那一刻,在见证生命奇迹的同时,我深切感受到了内心深处有一种力量在成长。
5月24日巡诊的路上,我们正通过一个涵洞时遭遇了强烈余震,半个山体突然垮塌,我们刚跑出来,涵洞就被掩埋了,我们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我救活的幸存者中,有地震中被困122小时的矿工周志。2008年7月,周志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时,请求栏目组帮他寻找救命恩人。我们在“中国骄傲”专题节目中会面了。周志说:“当时一直想睡觉,听到一个女同志的声音,对我说‘周志,你要坚强,我们大家都陪伴在你的身边’。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唤醒自己的声音,那是天使一样的声音。”听了周志的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是天使,我是军队文职人员队伍中的普通一员!
一位诗人说,当小雨淅淅沥沥唱歌的时候,我是你的雨伞;而我想说,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站在人们背后的永远是军人,还有我们成千上万的文职人员。